【文學評論】《犯罪心理畫像實錄》:一場高智商的挑戰(上)

文/小關平

序言

《犯罪心理畫像實錄》這本書所說的犯罪心理畫像專家,會在書中的每一個案件中登場。

很想當這樣的警探。不知道秦風(《唐人街探案》)和方木(《心理罪》)的母校中國刑警學院,有沒有單獨爲犯罪心理畫像側寫開門學科?

但我可以看美國FBI的書來學,也可以在寫推理小說時自己創造。這本書雖然是中國人寫的,但案例基本都來自美國。

這種犯罪心理畫像的手法,又稱爲“犯罪者畫像或者行爲分析”,FBI(美國聯邦調查局)專門有爲其設立的行爲科學部。

這些刑偵專家研究罪犯的心理和行爲,瞭解他們的成長背景,分析犯罪現場和被害人的特徵,從而在沒有看到罪犯的前提下,掌握大量的罪犯心理行爲和生活背景規律,是一門把社會學和心理學有效結合的高端學科。

他們掌握大量的資料和客觀規律,根據現場環境和證據的調查分析,給出一個相對詳細和實用的分析報告,從而加快破案力度。

警方設立這個部門的靈感,源自於英美的古典偵探小說。小說中的那些偵探,就具有這種犯罪心理畫像側寫的能力,比如衆所周知的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

作者說,讓“心理畫像”名聲大噪、備受矚目的事件是電影《沉默的羔羊》的拍攝。當時FBI爲電影製作提供了很多幫助,允許他們將行爲科學部的研究培訓場作爲電影的實景,並讓一些FBI成員在片中跑龍套。當這部電影大獲成功後,很多觀衆誤以爲心理畫像和行爲分析無所不能,能夠萬無一失的找出罪犯。

當然這本書介紹的都是些成功的案例,肯定會有一些犯罪心理畫像出現誤差,或者並沒給破案帶來幫助。

這種情況太多了,警察、偵探都不是神仙。我們做的是對犯罪現場進行科學分析,對於犯罪嫌疑人的線索進行系統的推理,並不是把它當成江湖術數,也沒有人能掐指一算就知道真相。

作者說,閱讀本書之後,讀者可以更好地洞悉犯罪心理,從而成爲真正的破案高手。一個普通讀者來看這本書,可能是想從中尋找一些破案的刺激或者燒腦的情節,但作爲一個當了十年的刑警,遇到那麼多真實案例,我更希望籍此提升偵查能力,增強破案思維。

下面根據書中的案件順序逐個寫些評論和感想。

————

第一章 童年陰影誘發的殘暴行爲

1嗜血的變態殺手

在犯罪現場,警方尋找兇手的犯罪動機,也成爲了破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我很好奇這些心理畫像師在沒有看到嫌疑人之前,僅根據犯罪現場和被害人的情況,是如何準確分析出嫌疑人的年齡、種族、學歷甚至有無性經驗的,而且這些特徵還講得如此具體。這有一定的難度,科學方法和工作經驗缺一不可。

據這些專家分析,當犯罪分子在實施犯罪時,其個性特徵會通過客觀事物表現出來,從而留下心理痕跡。沒有密不透風的牆,任何刑事犯罪一旦發生必定會留下痕跡線索,就看刑偵探員能否查到。

所謂的完美犯罪和殺人,從理論上來說是不可能的。《唐人街探案2》中,當秦風想要進行一場所謂的“完美犯罪”時,觀衆覺得毛骨悚然,同時對有人敢挑戰這樣的犯罪感到驚訝和好奇,想要一睹究竟。

————

2慘不忍睹的垃圾場分屍案

警方根據調查死者胃中的殘留食物,可以去推理其生前的軌跡。我通過參與辦理的一起情殺案(被我改編成小說《藍雨傘、紅雨傘》),更領悟到其中的重要性。

該案中通過屍檢,查驗胃中殘渣,法醫分析出死者當天早上所喫的食物,經調查,這些早點全都是在街上購買的,從而可以推斷他在死前去過哪家早餐鋪子,買過什麼食物,經過哪些商店。這就循蹤畫出了她的活動軌跡,根據這些具體路線,可以調取沿途監控錄像。

死者死在家中,大門沒有被撬或被破壞的痕跡,也許兇手是死者熟人,也許是尾隨而入。通過反向追蹤,我們可以判斷嫌疑人是否曾經尾隨,或者能找到對案件有利的蛛絲馬跡。

人的屍體是會說話的,能會告訴我們死者生前的信息,而法醫和法證人員的研究,也給刑警破案提供了大量的指向,這也是此案很有意思的地方。

本節中的垃圾場分屍案,因爲被害人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在意自己的頭髮,每天都會對頭髮進行細緻的整理。所以當警方看到死者的頭髮被剪斷時候,根據被害人的生活規律,分析應該是熟人,而且對死者的愛好和習慣非常熟悉。

所以兇手對死者進行的侮辱,是很有針對性的,他並不是在他身上撒尿或者是破壞其他東西,而是剪斷頭髮,就像在說:我叫你天天整理頭髮,我就把你最心愛的東西破壞掉。

心理畫像的分析縮小了查案的範圍。

————

3“喫人”的兇手——年幼報童死亡案

我研究過犯罪心理學,近期也在看《犯罪心理畫像實錄》《法醫秦明》系列和神探李昌鈺的破案故事。這些對我寫《胡公孟探案集》以及《法醫秦明》的書評,提供了一些理論基礎。

本節的這個案件,警方推斷了兇手有可能會重返拋屍現場,或假裝幫助警方和被害人家屬,實際上是爲了實時瞭解案件進展。

《藍雨傘、紅雨傘》中的殺人案就是如此。嫌疑人重返現場,混在圍觀羣衆之中,親眼看着警方出警和調查的過程。

一方面是擔心、害怕、緊張,看看警察是如何調查的,想想自己到底有沒有危險,畢竟親眼見證能夠解除疑慮。

另一方面,他覺得親眼見證警察偵查自己犯下的案件是一種強烈的感官刺激。我犯了罪,你們查不到我,我逍遙法外,還在暗中看着你們!這是多麼的享受!

藏在我們周圍的兇手,其實更加恐怖。這種情況在暴風雪山莊模式(又稱“孤島模式”)的小說中會經常出現。如果說兇手離我們十萬八千里遠,或者自帶凶手光環,一看就是殺人犯、魔頭,我們反而沒那麼可怕。

而且很多變態殺人狂從小受到了他人的虐待(不管是家庭還是社會上的),於是產生自卑心理,非常脆弱,容易陷入絕望,長大後容易變成“侵犯者”那樣的壞人。

本節的案件在偵查過程中的偵破思路非常好,心理畫像真的能給破案帶來很大的幫助。

心理畫像師猜到了嫌疑人喜歡看偵探小說,因爲他懂得很多反偵查的思路。我也認爲看書、看電影的習慣跟罪犯的性格心理息息相關。

我在參與偵查某高校的一起男生墜樓事件過程中,還特地查看了他寢室的書桌,瞭解一下死者平時愛看哪些書。

我發現,他看的很多都是叔本華、尼采一類的哲學心理學,比如《作爲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生存空虛說》《悲劇的誕生》等等。這種唯意志論、強力意志的書會給人帶來一些抑鬱或狂妄的想法。衆所周知,希特勒就是尼采的粉絲。(但尼采同時又是一位很有詩意的哲學家,任何人或事物都有其兩面性。)

我還了解到他自殺當晚看了一部日本電影《惡之教典》,裏面有老師對學生進行屠殺的情節。當天晚上,他先是用刀捅了自己的心臟,不過不敢下重手,只戳破了表皮。然後在夜裏某個特定時刻選擇了跳樓自殺。

他跳樓的主要原因,是因爲女朋友跟他分手,情感受到挫折,所以選擇了在“520”當夜自殺。其實就是做給女朋友看,給她來一個“永恆的報復”,讓女朋友永遠記得520這天前男友跳樓自殺了,讓她以後到了這天就內心不安和愧疚。這個案件被我改編成《情人節的鐘聲》。

看書會造成人在日常生活中性格和思想的潛移默化,就像我從小愛看三國、金庸、手冢治虫、宮崎駿的文學影視動漫,對我的性格也有一定的塑造。

看三國的書,培養智慧和勇氣,感慨歷史的宏大。

看金庸的小說,經歷江湖的傳奇,感嘆人生和命運。

看手冢治虫的漫畫,瞭解社會與人性,感悟生命的意義。

看宮崎駿的動畫,見證純真與浪漫,感受生活的美好。

這些作品對我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閱讀偵探推理小說,也可以從中學到了很多社會生活的經驗。

作者說本案的罪犯喜歡讀偵探小說,是想從小說的情節中體會到殺戮的快感和靈感。也許還爲了學習犯案的手法。反之,小說裏的很多橋段也源自於真實的案件。

我則是爲了挑戰高智商的推理和腦洞,追求懸念與謎題的快感,尋找設計情節的靈感,學習破案思路與手法,並體驗社會百態和人情冷暖。

古代的故事,歷史和武俠的表現力最強,而現代的故事,則是推理小說最能涵蓋社會的各個方面。

————

4“女大學生殺手”——埃德蒙·埃米爾·肯珀

看到女大學生殺手這一篇,我想到了至今未破的南大女生碎屍案(看到這裏的讀者千萬不要在網上搜索這個案件的圖片),偵查本案的一位年輕民警,我曾配合他調查過一宗命案,偶爾與他聯繫,說起此案至今未能偵破,他感到萬分遺憾。

這起案件因缺少破案證據,又非常懸疑,而成爲了中國十大懸案之一。所以看到類似的文章時,心裏都會感觸一下。

作者在本節中介紹,有些罪犯幻想自己是警察,爲了自己利益去傷害他人。他們往往會試圖混入警察隊伍中,卻不能如願,從而從事了消防員、保安等和警察有相似屬性的職業。

我辦理過一個冒充警界高層的案件,嫌疑人從小就崇拜警察,愛看警匪片和破案劇(這點和我一樣),想認識更多的警察,而自己又沒這個能力,便產生了控制和支配警察的慾望,於是冒充警界高官,以獲得被基層警察崇拜的慾望和快感。

他在網上了解警屆精英的性格和個性,研究警界層級關係和規章制度,想讓自己成爲一個如假包換的“真警察”。

很多罪犯內心產生仇恨殺人的念頭,都和自己的家庭和教育有關,從小被虐待受欺凌,從而產生負面情緒,想要報復社會。而從小成長在幸福的家庭(比如我),心理就會正常很多。

————

5兇殘的“蜘蛛人”——同性戀者的“終結者”

這個案件,在室內發現了29具屍體,非常之恐怖。

而嫌疑人會在一些慶祝場合扮演小丑,娛樂小朋友。

小丑這個設定和意象,看着很嚇人,參見《法證先鋒》《小丑回魂》等作品,都將小丑作爲反派角色。

因爲小丑的形態是在恐怖的臉上畫個笑臉,這種反差的對比,會給觀衆帶來視覺上的震撼和刺激,這也是導演經常拿小丑來拍恐怖片的原因,它的形象本身就具有這種雙重效果。

喜歡操縱和掌控他人的人,心理上多少都有點問題。心理畫像專家分析,很多孩子負面個性產生於8到12歲期間,在這個時間段,孩子的心理會加速發生變化。

而我這幾年(1994年到1998年),則是人生最快樂幸福的時刻。

因爲這正是我最愛的電視劇:

《三國演義》王扶林版(94)

《倚天屠龍記》馬景濤版(94)

《射鵰英雄傳》張智霖版(94)

《神鵰俠侶》古天樂版(95)

《笑傲江湖》呂頌賢版(96)

《天龍八部》黃日華版(97)

《鹿鼎記》陳小春版(98)

《刑事偵緝檔案》(95—97)

在電視上播出的年代。

這些劇集一直排在我最喜歡的電視劇榜單上,而偏偏就在這5年間,也正是我創作慾望非常高的時期,我就是從8歲到12歲期間開始想要當作家的。那時構思的小說《江東英雄》,主角胡公孟登場年齡就是13歲。因爲8歲到12歲的幸福時代給了我很大的靈感沉澱,從13歲開始便付諸行動開始動筆。

————

第二章 通過畫像技巧偵破案件

1怪異的屍體——年輕女教師被殺案

這個案件一開始,警隊審訊了將近2000個人,並將嫌疑人鎖定在22個人身上,這種大海撈針式的查案方式我們也經歷過。

有一次辦理一起發生在農村的強姦案時,被害人只記得嫌疑人是地中海的髮型這個特徵。我們從周邊的村莊找尋了幾十名地中海髮型的男性前來比對DNA,那個場面真的很搞笑,放在任何影視劇中都是很有意思的。

《犯罪心理畫像實錄》這本書中,約翰·道格拉斯作爲FBI犯罪心理畫像的專家,出鏡率非常高,相當於華人神探李昌鈺,在美國各州的案件中都會到場。

這種全國知名的人物往往就是這樣,遇到疑難雜症的案件,警局都會請他來幫忙,《法醫秦明》中的秦明也是出場於全省的各個市縣。我很想當這樣的專家。

犯罪心理畫像專家告訴讀者,FBI行爲科學部經常會收集大量殘忍奇特的案件,並對案件的細節和原因進行仔細分析,尋找的不是證據,而是每個案件所暗含的重要信息。

美國各地發生的奇特案件和重大型案件資料,會送到這個部門,讓他們對罪犯的行爲方式、心理狀態進行分析,後來的案件都可以參考這些信息。我也很想加入到這樣的部門。

研究表明,儘管每一起案件都是獨特的,但他們的行爲中可以歸入某種模式,我們要做的就是尋找這些案件的規律

————

2“殺人惡魔”——亨利·李·盧卡斯

本節的案件說到了兇手爲了愚弄警方,故意把自己並沒有幹過的事情說出來,製造了一些驚奇爆炸式的效果。最後查出他只殺了幾個人,但他卻謊稱自己殺了兩百多人。

他說謊的目的只是爲了調戲警察,顯得警方很愚蠢。這種現象也時有發生,有的罪犯就是想挑戰警方的權威,因爲一兩條人命已是死罪,他不在乎再多說一些,讓警察多花點精力去查,自己反而能多活一段時間。

我參與辦理的一起系列殺人案,這個變態殺人狂在本市至少犯下三起命案,我們初審的幾個月,他一直是零口供。到了證據確鑿,在法庭上開庭審判,當場宣佈他死刑並立即執行的時候,他終於交代了所有罪刑。不僅如此,他說自己在本省外市還犯下一起命案,於是法院又要延期審判,退回警方繼續調查。

如果他新交代的這個案件查清之後,他還可以說自己在其他地方殺了人,如果真的確有此事,他難道可以無限期延長自己的生命,成爲死不掉的犯人?這類人心地陰暗,智商也很高,懂得和警方鬥智鬥勇,玩心眼,鑽法律的漏洞。幸好撰寫本文時,案件已經查清,犯人被執行死刑,得到了應有的報應。

書中寫到,FBI有一個專門的團隊,每天需要做如下工作:

一、輸入必須的信息;

二、對犯罪進行分類;

三、犯罪評估;

四、罪犯畫像;

五、調查;

六、逮捕(抓捕)。

犯罪心理畫像專家就從這個部門誕生。

————

3恐怖的兇殺案——是誰殺害了小女孩

本節案件教給我們一些審訊技巧。

首先要懂得嫌疑人的心理。有的兇手思路清晰,條理分明,他們可能會對犯罪行爲進行思考,將自己的犯下的錯誤歸咎於被害人身上,從而讓自己相信自己的行爲是合理的。而且思考的過程越長,兇手越難坦白認罪,即便他接受測謊測試,也會機智地矇混過關。

遇到這樣的嫌疑人時,作者教我們可以把案發現場一些明顯的物證放在桌子上,不經意間讓嫌疑人看到,測試他的反應。還可以在審訊的地方佈置一些神祕的燈光,並向嫌疑人暗示,警方已經掌握了他的所有情況。還可以站在他的角度去怪罪被害人,讓他對自己的行爲做出解釋,露出馬腳。

越是能貼近他的心理,就越能讓他暴露出事實的真相。我們在審訊過程中,也經常會使用這種審訊技巧,站在嫌疑人的立場,結合法理和人情,讓他們主動交代出事件的真相。

這本書,讓讀者看到了精彩的案件偵破過程,還學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破案實用方法。

犯罪心理畫像專家也說了,我們辦理任何案件,都要去尋找最薄弱的環節。尤其是當有兩名或多名犯罪嫌疑人的時候,我們可以選擇薄弱的一方作爲案件突破口,一旦選定容易突破的嫌疑人,很快就能看到團伙分崩離析的場面(囚徒困境)。

我們在辦理共同盜竊或者黑社會案件時經常這麼做,專找薄弱的地方攻擊,分化瓦解,各個擊破,有如《孫子兵法》中的理論。

我們有時會選擇一些外地口音的審訊專家來參與審訊,並告訴嫌疑人這個案件已經升級,不只是我們在辦,還有更高一層的部門也盯上你了,以此震懾對方。

作者說,深夜審訊是最佳時間段,罪犯此時會比較鬆懈,更容易暴露弱點,可以向他傳遞這樣的信息:這件案件非同小可,我們正全力以赴地偵破!不過我們也因此要熬無數個夜晚。

不光是審訊時間的選擇,不斷換人審訊也會給嫌疑人一種感覺:他們在打車輪戰,我一個人怎麼熬得住他們那麼多人?

怎麼樣?審訊心理學是一門很有意思的學科吧。

————

第三章 欲蓋彌彰的犯罪現場

1是誰殺害了年輕漂亮的女郎?

“欲蓋彌彰的犯罪現場”這個議題就很有意思。我們看很多推理破案的小說或電視劇,犯罪嫌疑人經常會製造不在場證據,或者故佈疑陣戲耍警方,逃避打擊,又或是栽贓嫁禍他人。最有名的就是暢銷小說《嫌疑人X的獻身》。

偵探小說家的創意點往往就圍繞着殺人動機的合理性、犯罪現場的故佈疑陣,以及設計迷局製造盲點等等,《刑事偵緝檔案》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

我們辦理過一個案件,一個老頭將一名老婦殺死之後,給自己“製造”了兩位不在場證人,並假裝那段時間酒醉被送進醫院。

這些不在場證據是他自己安排的,但越是巧合,他就可能越有犯罪動機,故佈疑陣反而使他更加可疑。

辦理案件過程中,一定要冷靜客觀地分析每一條證據,不要想當然地相信任何事情。要思考前因後果,並從犯罪現場和嫌疑人的動機、社會關係等方面,尋找破綻和漏洞,也許不經意間的細節就能爲破案帶來靈感。

《刑事偵緝檔案》中張大勇就是個很好的例子,他經常在對案件的疑點苦思冥想無法解惑的時候,卻因別人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讓他突然想通一些事情,給破案帶來很大幫助。他的靈感綻現,成爲我每次看《刑事偵緝檔案》系列時最喜歡的場景。

————

2狡猾的兇手:精心策劃的殺人“遊戲”

綁架案件在《刑事偵緝檔案》系列中發生過很多次,每一部都有一起精心策劃的綁架案,且情節和方式各不相同,第二部的案中案非常精彩、懸疑,我寫劇評的時候給它打了高分。

在《陀槍師姐》《法證先鋒》等警匪片中,綁架案也時有出現。因爲綁架案的發生,讓善良的觀衆一直爲劇中人物擔心,而且不同於死者已死的殺人事件,被綁票的被害人還有生還的可能,更能加深懸念。

被綁架的肉票與受侵犯者生死未卜,讓觀衆猜不到後面的結局,而產生好奇和焦慮的心情。而且綁架案的偵破過程很有意思,不光是警匪鬥智鬥勇,被綁者家人的各種反應也是觀衆有共鳴和共情的地方,這種生死一線的時刻,也最能看得出人類平時被隱藏的人性。

真實的綁架案我經歷過幾次,有四個案件我最記憶猶新。

一個是一起綁架男童案,我將此案寫成了小說《綁架斯德》,把這個案件改編成綁匪與被綁男童之間的忘年交的故事(這是我看手冢治虫的漫畫《怪醫黑傑克》時,產生的創作靈感)。

另外一起綁架殺人案,我改編成《副駕駛的女人》。他所謂的“綁架”其實是他故佈疑陣,其實人已經死了,並不存在綁架事實,跟書中這個案件非常相似。

他將被自己殺死的女性僞裝成活人,讓她坐在副駕駛座位上,並開車帶着屍體到處行駛,故意在交通路口的道路監控中留下影像,讓警方誤以爲女子還活着。

把一個死者僞裝成活人開車到處跑,想想就很恐怖,這已是小說和影視劇中才會出現的場景,所以說藝術很多都來源於生活,一點沒錯。這個兇手的想象力也達到了極致。本案的偵查工作我全程參與,抓捕的時候還從二樓跳進犯罪嫌疑人的租房處,所以印象很深。

還有戀童癖綁架一個兩歲小男孩,騎車逃亡的過程中將小男孩不幸摔死,結果把屍體埋了,還僞造一些小男孩依然在世的證據,在遊樂場給小男孩留下了“真實的背影”,混淆警方視線。這也是很好的影視題材,我寫成了小說《旋轉木馬》。

還有報假案稱自己被綁架了,讓我們勞師動衆,追蹤了一天一夜,最後發現他只是爲了找家人要錢買車,把警方耍的團團轉。這人因報假案被治安拘留了,因爲案件很無聊,也沒有改編成小說的必要。

我還經歷了一起入室強姦案件,在抓捕嫌疑人過程中,居然發現他還在外省殺過一個人……

調查的過程也很有戲劇性。當時我們偵查了三天三夜,終於被我找到了一位清潔女工(我親自找到的線索,很有成就感),獲悉了罪犯的一些蛛絲馬跡,從而鎖定了兇手。這個案件我寫成了小說《生死橋》。

雖然破案有時靠的是巧合,但更多的是探員查案的持之以恆。如果沒有這三天三夜堅持不懈的調查,這種巧合永遠不會出現。

這些犯罪心理畫像的專家往往想知道罪犯的作案心理,他們除了會在現場搜索大量的證據進行分析之外,還會等兇手被判刑之後,進入監獄和他們溝通,瞭解他們的想法和心理變化,以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兇手和案例。

————

3妻子被殘忍殺害——誰是真正的兇手

這一節案件很有意思的地方,是讓我對犯罪現場證據與犯罪嫌疑人心理之間關係的更加認同。這種物證推理,我在看小說《法醫秦明》時就很喜歡。

因爲《秦明》系列屍檢的內容太多,所以我需要靠邏輯推理來解膩,好在秦明老師也很擅長物證推理。法醫和警察根據現場的環境和證據來重組案情,或是推敲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對我來說比屍檢有趣得多。

比如本節的案件,假設兇手本來的目的是爲了入室盜竊,那麼他從二樓窗戶進入房間後,應該有搜掠過的足跡,但勘查的結果卻顯示他直接下了樓。這從邏輯推理上是說不通的。

我們到了現場之後,往往會根據現場的環境物證去推斷嫌疑人的特徵。比如我纔出警的一起農村盜竊現場,嫌疑人也是二樓後窗進入住宅的,通過勘查足跡,我們發現他走路姿勢有些奇怪。從腳印可以推斷出他的大概身高,也能分析出他的身體有何特徵或缺陷。因爲他走路時兩隻腳踩的力度不一樣,從而推斷出他是瘸腿。

收集現場物證給刑偵破案帶來了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很重視現場環境和物證的推斷。寫推理小說時,我也應多描寫犯罪證據的收集和刑事技術的運用。

————

4住宅遭到暴力破壞——作案者到底是誰

這個案件中出現了女性罪犯。我們在辦案過程中,跟暴力犯罪相關的女性罪犯很少,她們更多的是從事詐騙之類的案件(比如松本清張的《黑皮手冊》)。

但我們在讀推理文學時經常發現女性罪犯的蹤影,比如松本清張、東野圭吾、阿加莎·克里斯蒂,他們都很擅長描寫“惡女”,比男性罪犯更有傳奇性。

在謀殺案件中,兇手最終發現是女性的場景,我們也見怪不怪了,尤其像《名偵探柯南》這類推理動漫,由於把嫌疑人影像化了,那些外表柔弱甜美的角色反而更有可能是兇手。

在《刑事偵緝檔案》中也有很多迷人的女性罪犯,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我們會懼怕她們的陰險狠毒,有時也會佩服她們的聰明機智,但在看劇過程中,更多的還是去同情她們的痛苦經歷和作惡的苦衷。

只不過在現實中出現女性兇手的比例相對少一些,不過說來也怪,我唯一主辦的一起殺人案就是女性兇手(被我改編成了小說《無影鳥》)。

說句題外話,我遇到過一個女性嫌疑人,是販毒集團的一員,那次販毒案件的抓捕行動很辛苦,連續幾天都沒有休息,主犯判了死刑,而這個女孩只涉嫌吸毒罪,被判到戒毒所強戒兩年。她長得像個假小子,但面容清麗脫俗,一副楚楚可憐的樣子,一直瞪大眼睛看着我,似乎希望我能幫她。不過這也只能是她的妄想。

————

5天網恢恢——僞造犯罪現場卻插翅難逃

看到母女二人在家中被人殺害的案例,想到了我在前文提到的那起系列殺人案(這個案件我始終不想寫成小說),兇手潛入到一名女性被害人家中,姦淫該女子的過程中,碰巧女子的母親回家,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將母女一起殺害。

那個案件是我偵辦過的嫌疑人中最猥瑣和狡猾的一個,再加上他的作案手法那麼變態:強姦、殺人、再姦屍。

他真的是變態狂魔,尤其是他在我市作案的那一年,因被害者都是如花似玉的姑娘,且是不固定的對象,市民一度恐慌,女性晚上根本不敢獨自出門。

這也符合影視劇中的情節。但像這樣的殺人兇手很難用常理描述,而且這個人的長相、家庭到他殺人的過程,都太重口味了,寫出來會引起讀者的不適,在我國也不適合拍成影視劇。

————

第四章 婦幼殺人案的犯罪誘因

1“殺人魔女”——貝莉·吉妮絲

這個殺人魔女是很恐怖的,殺死了幾十名追求她的人,還將屍體肢解,埋藏在自家院子裏。

她還殺死另外一個女人來冒充自己,藉以逃脫警方的調查。這種橋段在《刑事偵緝檔案》和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獻身》等作品中都出現過。

將跟自己身型相似的人燒死,然後讓警方誤認爲死者就是她自己,從而掩人耳目,製造自己已經身亡的假象,以逃脫警方的通緝。橋段雖然不是很新,但我們在看推理小說和懸疑電視劇時,還是會覺得很有意思。

專家說女性罪犯往往具有報復、貪慾、嫉妒的心理,容易導致神經錯亂,並有操縱他人生死的慾望。她們的感情色彩比較濃,情緒穩定性差,看問題不夠全面,而且還有依從性,導致遇到挫折之後易走極端,並且實施一些正常狀態下不可能實施的犯罪。

作者還說她們喜歡使用投毒這種手段,因爲在體力上有差距,用重型武器殺人可能性不大。

推理作家在選擇殺人手法方面,都會選擇自己熟悉的方式。阿加莎•克里斯蒂描寫過很多毒藥殺人的案件,因爲她有親戚在研究化學,所以比較熟悉毒藥知識。

青山剛昌寫柯南的時候也用了大量的毒品、機關等比較精巧的殺人手段。

《刑事偵緝檔案》中還有以弓弩殺人這種傳統的殺人方式(《天使的祕密》),改編自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日本推理文學(西村京太郎《天使的傷痕》),沒想到被中國拿來翻拍,卻有些不倫不類。

————

2心狠手辣的“黑寡婦”——南希·黑索

本節的“黑寡婦”指的是謀殺自己丈夫的女性,嫌疑人從小的生活環境非常陰暗,不健全的童年對她的心理成長有很大的影響,就像《呼嘯山莊》裏希斯克利夫的性格形成,也是因爲從小被收養他的家人辛德雷虐待,才導致性格越來越陰暗。

和希斯克利夫很像的楊過,從小也是顛沛流離,加上父親楊康的基因,楊過性格有些偏激敏感,如果不是遇到郭靖和黃蓉,可能也會走上歪路。幸好郭靖、黃蓉和小龍女在他生命中陸續出現,讓他最終成爲一代大俠。

本節案件中的女孩比上一個案件更加遇人不淑,遇到的每個丈夫都是渣男,導致她後來成爲了“黑寡婦”。

專家分析,開放文明的社會爲滿足女性的正當權益提供了很大的可能和空間,面對衆多的機會和誘惑,有些女性會出現道德觀念和社會適應等方面的衝突,最後成爲犯罪者。

她們的心理特徵有兩點,一是法律知識匱乏和個人享樂觀,二是情緒極不穩定,這也是符合女性個人主義。

因爲享樂和情緒確實是女性有別於男性的重要特徵,從星座來看的話,也就是火和水這兩種相反的屬性,情緒不穩定是水屬性的特點,個人享樂是火屬性的特點。火和水在犯罪方面更偏向於暴力型和衝動型犯罪,而土和風可能會做更精細的謀劃和高智商犯罪。

金庸小說中,很多女性都是因情感上受到了傷害和挫折之後,最後成爲了女魔頭。比如李莫愁,她在被薄情寡義的男子拋棄之後,開始復仇和濫殺無辜,這就是情感受到刺激導致的心理扭曲,從而產生犯罪動機。

————

3狡猾的“蛇蠍美人”——桑德拉·布萊威爾

這種類型的書,還是拍成影視劇或紀錄片更好看,比如說李昌鈺的破案視頻。因爲它並不是小說的形式,而是以紀實的手法去描寫案件,所以生動、懸疑、撲朔迷離的內容就很少。

本節女性連環殺手的故事,如果拍成影視劇應該還不錯,但不適合這種紀實類文字。這個案件沒有什麼感悟,在這裏就不多說了。

————

4最小的變態“殺人魔”——瑪麗·貝爾

這種兒童殺手,我估計由我國來改編成電影都無法過審,實在是太極端了。

我想起了電影《孤兒怨》,女主演把一個兇殘又狡猾的小女孩演得惟妙惟肖,而電影結局發現她其實是一個33歲的女人,只不過容貌一直是小女孩的形象,身形也無法長大,就和天山童姥一樣。所以說古今中外的很多文學影視作品都有相通之處。

————

5變態少年“酒鬼薔薇聖鬥”——東真一郎

本書中難得看到發生在日本的案件,本節戲劇性很強,很適合拍成電影。

這個變態少年會隨機殺人,還要跟警方鬥智鬥勇,並且當媒體將兇手的名號“酒鬼薔薇聖鬥”誤報爲“鬼薔薇”的時候,兇手非常憤怒。

他給新聞社寫信,聲稱“從現在開始,如果你們再念錯我的名字,或讓我憤怒,我將會在一個星期內殺掉三棵野菜(無辜市民)。如果你們認爲我只會殺害兒童,那真是一個大錯特錯的想法。”

怪不得日本能拍出那麼多充滿想象力的懸疑電影(如《死亡筆記》和《大逃殺》),原來他們真有這樣傳奇色彩的案例。這樣的故事總會是吸引讀者和觀衆的目光,雖然它是非常殘忍和恐怖的。


2020/4/22初稿     2021/7/29修改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