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再超預期,特斯拉的下半場戰事正酣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疫情過後曾經的舊世界日漸模糊,新世界則逐漸敞開大門。曾經最亮眼的互聯網公司如今因爲連番的反壟斷,正在終結美好時代;而此前被看做苦力的汽車製造業,則因爲新能源再次站上歷史舞臺。而作爲這一輪世界新能源汽車產業引領者的特斯拉,也終於因爲旗下汽車的大規模交付實現了盈利,成爲了當之無愧的行業領頭羊。

隨着規模交付能力的進一步提升,特斯拉的盈利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改善。與此同時,因用車安全帶來的負面輿論尚未散去,後起之秀的新能源玩家們又羣起相爭,特斯拉的下半程賽事依舊焦灼。

新財報超預期

當地時間7月26日, 特斯拉公佈了2021財年第二季度財報。財報顯示,二季度該公司營收達到了119.58億美元,約去年同期的60.36億美元的2倍,淨利潤爲11.42億美元,爲去年同期的10倍,打破了一季度4.38億美元的記錄。

無論是營收同比翻倍,還是淨利潤同比增長近10倍,都顯示出了特斯拉的強悍業績。而這份業績公告,也超過了華爾街22個分析師們的預期。據OEXN的數據顯示,22位分析師平均估計收入爲112.99億美元,而EBITDA平均估計爲20億美元。值得一提的是,這是特斯拉連續第八個季度實現盈利,也是首次實現淨利潤超10億美元。

具體來看,特斯拉的汽車業務爲其創造了98.74億美元,佔據了其總營收的82.6%,營收爲去年49.11億美元的兩倍。這份超預期的營收增長,主要得益於其兩款熱銷車型model Y和model 3的大規模交付。

數據顯示,整個二季度特斯拉總共生產並交付了20萬輛新車,其中來自Model 3/Y的銷量爲199409輛,而來自Model X/S的銷量爲1895輛。前者的規模化交付,爲特斯拉營收和淨利潤實現翻倍增長創造了契機。

汽車業務之外,其他業務也做了不小的貢獻。財報顯示,來自汽車租賃業務的營收達到了3.32億美元。此外,來自發電和儲能業務的營收爲8.01億美元,而其他服務及營收則達到了9.51億美元。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二季度特斯拉的儲能業務實現了同比翻倍增長。財報數據顯示,特斯拉Powerwall業務量同比增長了近一倍;太陽能裝機量達到了85兆瓦,同比增長兩倍多。太陽能屋頂裝機量在第二季度大幅增長,與去年同期相比也存在顯著提升。隨着馬斯克儲能計劃的實施力度加大和政策利好增加,儲能業務有望成爲特斯拉的第二增長曲線。

軟件賺錢夢初現

對特斯拉而言,本季度最具里程碑意義的事情,莫過於其超預期的盈利表現了。從特斯拉的財報來看,這次盈利主要得益於多方面的影響。

首先,是碳積分帶來的積極影響。在特斯拉以往的盈利中,碳積分交易無疑是其最重要的外部助力。據悉,過去一年特斯拉依靠碳積分交易,實現了多個季度的盈利,到今年一季度隨着特斯拉汽車交付量的提升,其碳積分交易帶來的收益更是達到了5億元,其中絕大部分爲其貢獻了正向利潤。

而在本季度特斯拉實現的淨利潤中,來自碳積分貢獻的利潤依舊超過了三分之一。可見,碳積分依然是特斯拉實現盈利的重要保障。

其次,是大規模賣車帶來的高毛利。二季度特斯拉Model 3/Y 的大規模交付,尤其是價位高於model 3的model Y改裝大獲成功,整體拉昇了特斯拉的盈利表現。特斯拉的整車毛利率也由此提升到了28.4%,這無疑對特斯拉的盈利增長帶來了諸多助力。

最後,是軟件賺錢夢初現。倡導從高端向平民過渡的特斯拉路線,讓很多人始終對其單車毛利非常看重。但隨着技術的進步,汽車依靠硬件本身賺錢的能力已經越來越難了。而在軟件定義汽車的新造車時代,依靠軟件賺錢自然是造車玩家們的應有之義,而這也是特斯拉一心想做的事情。

7月初,特斯拉車主期待已久的“完全自動駕駛(FSD)”系統正式對外開放,該系統被稱爲“beta 9”。最近,特斯拉又推出了全自動駕駛訂閱包,新用戶爲每月199美元。此前,特斯拉採用的都是,一次性10000美元的交付方式實現完全自動駕駛套餐的銷售。

如今伴隨着軟件銷售門檻的降低,以及特斯拉汽車硬件的售價降低,特斯拉的市場佔有率會進一步得到提升,這將讓特斯拉在規模效益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遠期效益。從長期來看,特斯拉依靠軟件賺錢,將成爲特斯拉區別於其他車企的重要盈利利器。

挑戰接踵而至

不過,在特斯拉無限風光的背後,其面臨的挑戰依舊很明顯。

首先,是產能方面的壓力正在持續增大。根據馬斯克在特斯拉財報會議上的說法,預計未來幾年特斯拉將保持年均50%以上的增長率,而這需要擴大製造能力。而從目前特斯拉的產能情況來看,美國本土的特斯拉工廠產能不及預期;特斯拉擬在建的德國工廠,也因爲漫長的審批和疫情遲遲無法落地,目前唯一堪當大任的工廠只有上海超級工廠。

從特斯拉財報披露的數據來看,上海超級工廠的年產能已經超過了45萬輛,基本上佔到了特斯拉全球產能的一半以上,北美、歐洲、中國甚至美國本土的汽車,都需要來自上海工廠的產能供給。

但對於想要實現年均50%以上增長率,渴望征戰全球新能源市場的特斯拉而言,一箇中國工廠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從長遠來看,特斯拉顯然需要分工更合理、交付更有效率的產業鏈分佈。

其次,特斯拉一直存在的安全問題同樣值得關注。二季度發生的上海車主維權事件導致特斯拉遭遇了大面積的口碑坍塌,特斯拉中國區副總裁陶琳的“霸氣”回覆,更是遭到了國內網友的一致聲討。

自動buff光環的特斯拉,在中國市場第一次遭遇了空前一邊倒的負面輿論。儘管這件事情經過各方發酵最終不了了之。但汽車安全問題,對於希望快速賣車的特斯拉而言,依然值得關注。

帶頭大哥開啓下半場賽事

當前來看無論是宏觀政策的利好,亦或是新能源車市場的滲透率提升,都預示着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騰飛時刻”正在加速到來。

從政策端來看,歐洲、北美以及中國包括印度,都在進一步完善國內的新能源政策扶持體系。比如,日前國內首個碳市場全面展開交易,對於特斯拉這樣的低碳型車企而言,無疑是一重利好;缺乏油氣資源的歐洲,更是在打開碳市場交易和推動新能源車企入駐上不遺餘力。

從市場表現來看,特斯拉已經躋身於一線車企行列,它的能力足以跟傳統能源汽車相媲美,隨着軟件賺錢能力的提升,其競爭力還將進一步得到保障。隨着過去一年國內外新能源整車市場滲透率的顯著提升,作爲龍頭的特斯拉正在迎來一個黃金時代。

與此同時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爆發,也在帶動更多玩家入場。在目前已經入局的大公司中,滴滴、恆大、阿里巴巴、小米、百度都已經入場,國際上蘋果、軟銀、現代等也都在參與其中。隨着衆多實力強悍的對手入場,身爲帶頭大哥的特斯拉,顯然需要爲競爭做更充分的準備,才能在競爭更爲激烈的下半場戰事中守住先機。

劉曠公衆號,ID:liukuang110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