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潛意識在“空轉”麼? 一、閒置的超級“CPU” 二、潛意識把時間串起來 三、施展廢棄多年的魔法 尾聲

*作者簡介*

李少加,學者(認知教育 | 複雜系統)、專欄作家,知識公衆號「少加點班」主理人。授權轉載請於公號聯繫作者本人。


許多讀者都問過一個問題:“碎片化時間怎麼用?”

這個問題很好,但問法不妥,因爲它限制了我們的視野。

你打爛一個骨瓷碗,也不會去思考“碎玻璃渣渣怎麼用?”我們只會二話不說將之掃進垃圾桶。

好的問法,應引導我們去思考,如何不打碎碗;而更好的問法,是如何確保它能維持碗的功用。

你會說,時間畢竟不是青花瓷,你呵不呵護,它都會被擊碎,不管怎麼說,日子是由瑣事湊合。

沒錯。但誰說時間非要拼湊在一塊才能「整體使用」呢?


這看上去很矛盾:

一來,時間無法避免碎片化;

二來,碎裂的時間無法“粘成”一片整體;


現在李少加卻告訴你,碎片時間無需粘合但又能把它視作整體使用?對。不用懷疑,我沒喝酒,「少加點班」也不是科幻小說集。


你之所以認爲這個觀點很瘋狂,是因爲你默認時間是一種固體(對,“碎片”兩字給出了錯誤暗示),但你不妨任由想象力在湖邊肆意奔馳,把時間看作一段——

藕斷絲連。

這裏面潛藏着碎片化時間的絕妙操作指南。



一、閒置的超級“CPU”


觀察周邊任何一個無所事事的人,比如,你領導。他盯着電腦屏幕,一臉嚴肅看着網絡小說,儘管如此,但在他昏睡的大腦下,依然運轉着大量的“後臺程序”,它們隨時爲他將要執行的“主動行爲”提供支持:


譬如,如果我們用大腦透視儀掃描下你領導大腦的視覺皮質,會發現有大量“後臺視覺程序”在“監視”視野內的一切。儘管他本人只是在“看”着屏幕上的小說,但一旦視野內有何風吹草動——比如,老闆娘帶着一羣彪形大漢闖進來,這時,視覺後臺程序即刻拉響警報——他就會關掉網頁,同時不動聲色拉開抽屜,摸到公司印章,藏進垃圾桶裏,並擠出一臉驚喜的笑容迎向老闆娘……


在我們大腦中,類似這種“後臺程序”非常之多,有的負責監聽視覺、聽覺、嗅覺,有的監控各項生理指標,還有負責維繫大腦內部思維(神經元)記憶、邏輯等等健康運作……

這些後臺程序,我們意識不到(否則大腦啥活也不用做了),統稱爲“內隱意識”,如果你願意,也可以稱爲潛意識,只需區分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特指原始本能的慾望與衝動)即可。


從理論計算科學的視角看,這些內隱意識的CPU是“顯意識”的指數級倍數,兩者的差距,差不多是馬雲跟你收入的差距。

*顯意識即你能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的那部分


但這些內隱意識畢竟是在你大腦中,聰明如你,自然會想,我們是否能偶爾借用點內隱意識的運算能力?肥肉過手沾點油,馬雲資產借你放天餘額寶也是筆大錢吶。


這次你猜對了,確實可以這麼操作。這並非歪門邪道,也不是犧牲健康爲代價的魔鬼契約,這本就是我們大腦設計好的天賦——支持“斷點續傳”的思考能力。


只可惜今天過多的“碎片化玩意”、過多的功利慾望佔據了大腦的這些潛意識(運算力),耗盡了我們的聰明才智。


現在,回到咱最初的問題,如何最好的使用碎片化時間?即,我們既無需粘合又能使時間產生整體使用的效果

藉助潛意識強大的運算能力,就是我們解開謎題的鑰匙之一。


現在的問題是,內隱意識儘管強大,但卻是無法馴服的野馬,先別說如何粘合碎片時間了,我們連如何“抱”這部分強大CPU大腿都還找不到線索。


實際上,答案比我們想象的簡單,我們年少時大都熟稔此事,現在不過是重拾而已。



二、潛意識把時間串起來


如何借用潛意識的運算能力?

實際上,我用“借用”這個詞聽不妥,畢竟,我們用的是自己的腦力,咱又不是去偷去搶。另外,這也不是什麼遙不可及的能力,實際上我們都曾體驗過這項能力,當我們不自覺運用時,你周邊人的典型反應可能是,“喔,你對某某(通常是某項專業能力)好敏感”。


生活中,我們無意中調用潛意識CPU是如此稀鬆平常,以至於你很少意識到:

比如,你跟熱戀中的女友在湖邊徒步,清風徐來,大魚躍起,翻騰入湖,水花燦爛。

你屏氣凝神,對魚的線條、水波光影的漸變讚不絕口。你女友頷首微笑,並進一步評價道,這魚是紅燒着入味還是香煎着更脆?


從上述對話中就能發現,你美術、藝術敏感,而你女友對喫……或者說生活更敏感


注意,你們兩的大腦從感官中捕獲的畫面、音嗅覺幾乎一樣,但在極短的時間內思維運算的產物——美術與喫,卻是雲泥之別。


這巨大的差距顯然不是“顯意識”那老古董CPU能跑出來的,而是我們的敏感領域無意中調動了大腦中不同的“內隱意識”


沒錯,敏感域就是調用潛意識運算能力的訣竅


哇,聽上去振奮人心?並沒有。現在很多人認爲自己每天被生活壓得喘不過氣來,哪還有什麼敏感域呢?

這是對敏感域的誤解。


所有人都有,只是有些人比較明顯,有些人沒那麼明顯。網民不是經常調侃廣東人看到什麼都想“能喫麼”,正是說明絕大部分人都有過“對喫敏感”的體悟。


如果你仍表示不解,那我再舉一例,所有雙性物種年輕時都經驗過——暗戀。


暗戀,就是典型的對某物(此處恰好是人)敏感

“孤舟寒月渡長江,賞花賞月賞秋香”、“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雲想衣裳花想容”……詩人們的敏感域自是不用再列舉了,芳草碧雲,孤舟星空,都能激活詩人潛意識強大的CPU,投射出戀人高清立體的虛擬現實影像。

哪怕是詩意消逝的今天,少年人也仍能在考試的時候,比如,看到某道數學題,腦海的潛意識即馬上投射出“某女同學在苦惱這道題的倩影”……


我想我已經把調用潛意識運算能力的體悟說的很清晰了,訣竅就一句話——心有所屬,如此而已。


簡而言之,你想調動潛意識,藉助其強大的CPU來提升自身能力,比如,掌握某些複雜的知識、專業技能,獲得絕妙創意……那你只需確保自己對某某心有所屬即可


這也是碎片化時間整體化使用的竅門


你心繫的目標,不會因爲時間的碎片化,而像法師施法吟唱(前搖)那樣被打斷。

不僅如此,該對象還會在思維的“激活-沉睡-激活”的交替中,在碎片化的思維運算中,反倒發育的愈加豐盈、多元、複雜、逼真、深刻……具體適用於哪個描述詞,取決於你心繫的對象是什麼。


創造性工作者特別理解這種狀態,許多絕妙的靈感,往往是這種心繫某物,歷經時間沉沉浮浮的發酵後,突然迸發的成果。


最後,我們只剩一個問題,如何激活這項能力?


相信沒人會天真的認爲,我們只要單純的“心繫”着某個問題,它就能自發變成你想要的樣子。



三、施展廢棄多年的魔法


成年人不相信魔法,所以他們不配擁有魔法。

在我初涉科學體系、自認爲用科學武裝了大腦之初,傲慢滿溢,武斷否定一切非科學的觀點。

但在學更多,閱歷更寬廣後,會發現,魔法的確存在。只不過它並非像魔幻小說描述的那樣,飛毯、掃帚、呼風喚火之類。它寄宿於我們的思維、語言中,在我看來,能讓普通人發揮潛能的一切都是魔法


拿碎片化時間來說,你背些單詞、刷些成功學大V拼湊的“深度思考”文章,這些都不是魔法,他們無助於發揮潛能。但是,我們調用潛意識的運算能力,將碎片時間整體化使用,就是魔法。


使用魔法的竅門,每個人都擁有過,在我們年少時。現在,我們只需重新向年少時的自己學習即可。

*順帶一提,在道家思想中,也對人類嬰幼兒的一些特徵給予極高的評價,《老子》認爲,聖王的人性就應該如嬰兒般——“常德不離,復歸嬰兒”。


大體來說,施展這個魔法只需兩個步驟。


第一步,你得挑一個具有挑戰的「問題」


這個「問題」取決於你自身,你當下的需求。比如,你想着提升某專業技能,學某些複雜概念,發展某些思想,或想通過一些創造性手段漂亮的解決一些工作困境等等……

這是我們調用潛意識的第一步,我稱之爲,心繫某物


這很簡單,啓動的竅門跟思念一個人類似。我們的要求只有一個,你得真的是“心繫”,也就是說必須真的是你當前有興趣、有驅動力想解決(學習/提升)的問題。


唯有如此,你進入到第二步驟才能做到專注投入。否則,就會像老話說的那樣,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你也無法調用潛意識去思念你沒感覺的人。


我還需要溫馨提醒下,你心繫的“對象”不要過於異想天開,不要與你的背景知識差距過大,比如沒有理論物理知識的人去思考量子通信之類,這可比癩蛤蟆喫天鵝肉還難。


我們“心繫某物”,就是給我們的“敏感域”填充了內容。當然,我個人更偏好的說法,是讓思維鎖定了獵物

然後,我們就進入了最富有趣味的環節——狩獵。


第二步:等待-獵捕-把玩如此反覆


當思維鎖定“獵物”後,這時,你的“碎片時間”可任由思維自由信步(此時潛意識CPU已發動)——無論是觀察周圍景色、聽音樂看書、閱讀「少加點班」、甚至是發呆玩遊戲,愛幹啥幹啥,生活該怎麼過怎麼過……

這實在是個大快人心的魔法,你既能享受你碎片化閒暇時光,又能不虛度光陰(因爲你的潛意識在“替你思考”。而你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


爲打消你的疑慮,我再強調一遍,在這個“等待”階段,儘管從外人看來,你的“碎片時間”仍然是在嘻嘻哈哈中度過……但其實與“思維沒有鎖定獵物”前相比,你的潛意識獵手正積極活躍、不動聲色的觀察着;而前者的潛意識CPU卻只是在空轉,毫無目的的執行些病毒之類的進程。


不出意外,每隔一段不規律的時間,現實世界中一旦出現了某些“蛛絲馬跡”與你的“獵物”存在若隱若現、貌離神合的關聯,這時,你思維中的獵手就會拉響警報、給槍上膛、牢牢鎖定獵物,等待你扣動扳機。


爲便於你直觀感受,我舉個自身的例子說明下:


我在醞釀本專題的靈感階段——即我的思維鎖定了“內隱意識如何運作”這一獵物,之後我一如既往生活:


一天飯後在公園散步,突然我毫無徵兆的嘀咕了句“不盡長江滾滾來”,嘀咕後還沒來得及奇怪,就聽到迎面而來的一個父親跟她女兒說,“你背錯了,不是無邊落葉,是無邊落木……”


我猛然意識到——

剛纔是小孩在背誦杜甫的詩,我的顯意識(低配CPU)雖然沒有注意到,但我的潛意識(高配CPU)卻早已捕捉到女孩發出的聲音“無邊落葉蕭蕭下”並引起了我思維的響應,驅使我本能的背誦下一句

上述雙引號內的思維活動(對潛意識的直觀體悟)正是我的目標“獵物”,它一出現馬上觸發我扣動扳機——呯——捕獵完成。


“獵物”捕獲後,咱就只需張張口,等獵物自己烤熟了鑽進來?當然不是。獅子逮住了獵物還懂得給幼崽把玩一番呢,獸猶如此,你何以堪?


你得讓闖入思維的靈感(獵物),在大腦中做一番加工——像玩玩具的幼童——反覆觀察,舔一舔、嗅一嗅、甩一甩,在我們的思維中,這一切“把玩”其實就是思考


很多人聽到“思考”就怕,其實那是某些教育後遺症(詳情可參考專題自毀簡史)。實際上,人類體驗任何樂趣都需要“思考”

你得費點兒心思動動小腦瓜,才能體悟其中的樂趣。就好比遊戲,不就是“有挑戰”纔好玩麼。


如何“把玩”潛意識捕獲的獵物?

我們可以思考它的因果,它可能的延伸結論,思考它與哪些理論相關,思考它與主題的關係,在主題中意味着什麼……


你無需有什麼考試答題那類強迫症壓力,這番思考不需要馬上就得出什麼結論,你只需要把玩其中、享受思考的樂趣即可,就像在一張大白紙上信手塗鴉般瀟灑。看看兒童就知道,他們就是單純的在玩(本質是學習),而不需要強迫自己玩出什麼花,或寫什麼玩後感。


當然,我有義務解釋下“把玩獵物”的意義——它能爲捕抓下個靈感提供更精確的“提示”(這同樣體現在潛意識中),相當於激活更多潛意識CPU服務於這項捕獵任務,然後,下次潛意識搜捕獵物的頻率會更高,搜捕的獵物會更好,就是這樣。


那麼,什麼時候標誌着“捕獵任務”終結?這取決於你的主觀評判


以我構思專題爲例。當我認爲,構成這次專題的素材靈感基本成型,邏輯自洽、內容對讀者具有實質價值時,我就會“結束任務”。


類似,如果你的“獵物”是深化某項技能(比如演講能力、創作技巧、運動技能),學習某些複雜概念知識,達成你內心的主觀標準即可。



尾聲


儘管本專題的驅動問題是碎片化時間的使用問題,但我談的“調動內隱意識潛能”的建議,實際上已經超越了碎片化時間範疇——它不僅以“藕斷絲連”的方式解決了碎片化時間的割裂問題,更重要的是,這種方法還能把我們(多數時候)空耗的高配置腦力資源給激活起來——

往前一步是心流,退後一步是休閒

這或許纔是碎片時間的歸宿。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