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笔记

从五矿到五湖四海


>>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第2章 价值投资启蒙


>> 时刻让自己保持开放是最重要的学习心态。无论是普世的智慧、基础的原理,还是独到的见解,我都甘之如饴。对创新的拥抱而不是抗拒,成为我今后投资的重要主题


初识大卫·史文森


>> 金融不仅包括资金供求配置(包括时间配置和空间配置)、风险管理、支付清算、发现与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它还能够真正改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 帮助他人成就更好的自己。


>> 投资的目标是盈利还是实现某种社会理想,其间的平衡必须把握,耶鲁大学只会把钱交给有极高道德标准,同时遵守投资人的职业操守,把受托义务置于首位的人


走近耶鲁捐赠基金


>> 实践告诉人们,方法和策略能够战胜市场,但对


>> 长期主义的信仰却能够赢得未来。


第3章 价值投资初试炼


说干就干!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一直在创业,其实我倒没想到自己非要创业成功不可,只是觉得一定要做点事,做点有意义的事。归根到底,可能是“爱折腾,不满足现状,爱挑战自己”的性格特质帮我做出了选择,心潮澎湃不如说干就干。


>> 许多人问我为什么一直在创业,其实我倒没想到自己非要创业成功不可,只是觉得一定要做点事,做点有意义的事。归根到底,可能是“爱折腾,不满足现状,爱挑战自己”的性格特质帮我做出了选择,心潮澎湃不如说干就干。


孕育和新生


>> 一旦善于理解变化,投资人将极大拓展其可理解的范畴,这也为后来高瓴投资互联网创新企业奠定了基础能力。


“中国号快车”,请立即上车


>> 人尚未奔跑,时代却已策马扬鞭。


>> 国家竞争力的四阶段论:一是生产要素导向阶段(依靠资源、廉价劳动力);二是投资导向阶段(依靠政府主导的投资);三是创新导向阶段(依靠科技创新);四是财富导向阶段(依靠金融资本运作)。


大行情中的“特立独行”


>> 谋大局,思长远,架起“望远镜”去观察变化、捕捉机遇;另一方面用“显微镜”研究生意的本质,看清它的“基因”“细胞”,还有“能量”。在创业的一招一式中,我们不断反思和总结,逐渐明确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 投资人一旦懒惰,一旦失去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理解事物的能力,就可能失去了某种正向生长的本能。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 我们从不相信运气,因为无论是概率验算还是神灵保佑,似乎都不管用,我们相信的是长期理性,理性可能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 真正穿越周期的投资机构,往往做到了既看到眼下,时刻做好打算,又目光长远,不为一时一地而自乱阵脚。


基因决定了非如此不可


>> 在无关处寻找有关,在有关处探求洞见,在洞见后构建方案。


>> 我们不必做所有的事情,只需要做有意义的事情(We don’t have to do anything. We only do things that make sense)


>> 投资人都可以在行业洞察的基础上,深入理解企业未来发展最需要什么:如果是资本,就提供充足的资本;如果是技术,就给予技术支持;如果是人才,就帮忙搭建团队;如果当下还不知道企业未来需要什么,就以全周期的视角和创业者共同寻找答


>> 案。解决方案的提出,不是看价值投资机构有什么,而是看产业变革规律以及公司创业过程中需要什么,通过在管理、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提供解决方案,推动创业公司的能力跃升。


坚持做解决方案的资本,我们能够与创业者走的更远

>要坚持做提供解决方案的资本,参与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未必能帮助创业者走得最快,但我们希望能够与创业者一起走得更远。这样的基因决定了价值投资机构可以穿越周期、忽略“天气”、不唯阶段、不拘泥于形式,在全球、全产业、全生命周期里创造价值,这条路可以一直走下去,效率也会更高


>> 要坚持做提供解决方案的资本,参与到企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我们未必能帮助创业者走得最快,但我们希望能够与创业者一起走得更远。这样的基因决定了价值投资机构可以穿越周期、忽略“天气”、不唯阶段、不拘泥于形式,在全球、全产业、全生命周期里创造价值,这条路可以一直走下去,效率也会更高


第4章 价值投资方法与哲学


>> 投资一般可从行业、公司、管理层这三个层面来分析。看行业就要关注商业模式,这个生意的本质是什么、赚钱逻辑是什么;关注竞争格局,是寡头垄断还是充分竞争;关注成长空间,警惕那种已经寅吃卯粮的夕阳行业;关注进入门槛,是不是谁都可以模仿;等等。看公司就要关注业务模式、运营模式和流程机制,管理半径有多大,规模效应如何,有没有核心竞争力。看管理层就要关注创


>> 始人有没有格局,执行力如何,有没有创建高效组织的思维和能力,有没有企业家精神。


>> 价值投资还要看到行业的发展、公司的演进和管理层的潜力,包括这个生意如何诞生、如何变化、如何消亡,以及这些结果背后的驱动因素,看成因和结果。因此,我们提出从人、生意、环境和组织的角度,从更多维的空间,思考创业者、商业模式和生意所处的生态环境以及企业的组织基因。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要思考管理层的创造性、企业的商业模式演进,还要思考组织基因的表达、系统生态环境的变化等,用第一性原理思考问题


>> 在无常中寻找有常,在有常中等待无常,探究五步之外,投资于变化,投资于品质。


从持续20年的零售业研究谈起


>> 零售即服务,内容即商品,所见即所得


坚持每日低价,而不是定期搞促销,定期搞促销就会让顾客等促销日才购买,延迟消费。

>早在1987年沃尔玛就做了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即商务情报系统,简称BI)。(14)这个商务情报系统能够使沃尔玛每家店的理论成本比周边竞争对手的都要低。店长没有涨价权,只有降价权。提供同质且价低的商品,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且,沃尔玛和凯马特还有一个重大不同:凯马特会搞活动式促销,消费者在促销时大量购物,在非促销时延迟购物,这导致供应链扭曲,库存奇高,供应商苦不堪言;而沃尔玛坚持每日低价(Everyday Low Price,简称EDLP),消费者不需要精打细算等促


>> 早在1987年沃尔玛就做了全美最大的私人卫星通信系统(即商务情报系统,简称BI)。(14)这个商务情报系统能够使沃尔玛每家店的理论成本比周边竞争对手的都要低。店长没有涨价权,只有降价权。提供同质且价低的商品,就是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且,沃尔玛和凯马特还有一个重大不同:凯马特会搞活动式促销,消费者在促销时大量购物,在非促销时延迟购物,这导致供应链扭曲,库存奇高,供应商苦不堪言;而沃尔玛坚持每日低价(Everyday Low Price,简称EDLP),消费者不需要精打细算等促


安全感,便利性,幸福感是零售店要解决的突出问题

>零售是和人联系非常紧密的生意,它突出解决的是“安全感”“便利性”“幸福感”的问题。


>> 零售是和人联系非常紧密的生意,它突出解决的是“安全感”“便利性”“幸福感”的问题。


>> 创业者是怎样把他的个性、才华和梦想注入这个组织的,以及这个组织会呈现怎样的生长姿态等问题。以终为始,是研究的不变法则


研究驱动


>> 最好的分析方法未必是使用估值理论、资产定价模型、投资组合策略,而是坚持第一性原理,即追本溯源,这个“源”包括基本的公理、处世的哲学、人类的本性、万物的规律。


>> 第一,我们非常喜欢和创业者打交道,而且是在他们经历剧烈变化的那段时间打交道,这样我们就有机会参与到伟大企业的成长过程中。


>> 。第二,我们非常喜欢研究全球的商业进化史,通过在世界各地寻找先进的商业轨迹,对全球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生态的“物种演化”收集加工。


>> 但投资研究就是这样一种挖掘关键痕迹的过程。更重要的是,简化到公式绝非商业研究的终点,真正的终点应该是探究这个公式的产生背景,挖掘更重要的参数,发现更深层次的运行机制,寻找不同事情之间究竟是并列的加法关系,还是翻倍的乘法关系,或者是改变量级的指数关系。研究深的目的是聚焦,是盯住微观商业史的起承转合,用东方的归纳思维做简化,发现真正有价值的行业和商业模式,是看成败


>> 在研究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方法是逆向思维,即反过来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质疑“假设”,如果现有产业所处的生态变了


>> 企业盈利的方式变了,企业组织的流程变了,这个企业会不会出现大的风险?如果现有资本市场的玩法变了,整体市场环境或传统的规则变了,这个模式还能不能走下去?如果没有了资本市场,无法退出,还投不投这个企业?如果整套逻辑的前提假设变了,哪些结论会不复存在?


研究调查的好都是为了更好地决策!

>只有研究深、研究透,才能够更加轻松地形成决策。


>> 只有研究深、研究透,才能够更加轻松地形成决策。


>> 更多地研究是为了更少地决策,更久地研究是为了更准地决策,只有在更少、更重要的变量分析上持续做到最好,才是提高投资确定性的最朴素的方法


>> 只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抓住“可理解、可预期、可展望”的有限关键变量,就能够果断做出投资决策。研究是做价值投资的基础能力。


>> 寻找变化、质疑假设、执行推演、检验结果”这一过程,深入研究能够让投资人对产业链供给端和需求端形成精确的判断


>> 独立研究的最大价值是让投资人敢于面对质疑,坚信自己的判断,敢于投重注、下重仓


>> 对于数据,我有这样几个理解:第一,数据不等同于真相,真相往往比数据更加复杂,研究人员需要看到的是具象化的真相,而不是抽象的数据;第二,数据本身没有观点,研究人员不能预设观点、只喜欢那些能够支持自己观点的数据;第三,数据不一定永远有用,不同情况下,一些曾经有用的数据可能不再有用,需要找到新的指标


>> 精确的数据无法代替大方向上的判断,战术上的勤奋不能弥补战略上的懒惰。


>> 投资人不应以找到数据呈现的规律作为终点,而是要把数据反映的规律作为研究分析的起点,拷问自己对数据背后真相的理解,始终享受在对细节的抽丝剥茧中发现真理的乐趣。


>> 坚持研究驱动的理由在于,要努力找到研究方法,研究最经典的少数公司,通过触类旁通实现尽可能多的所得,同时要保持研究


>> 的强度,使研究成为肌肉记忆。


>> 对研究过程的态度应是带着一种“朝圣感”,潜心学习商业史,学习一家企业是如何崛起或陨落的,理解成功的要素或失败的前提。即使没有当即对投资展现出作用,看似是“无用功”,这样的研究所带来的成果也一定会在不经意间兑现。坚持投资研究的本质就是无限接近真理。


理解时间的价值


>> 做时间的朋友”


>> 就是在时间的变化中持续不断地疯狂创造价值。


>> 期主义不是结果,而是所相信的理念能够穿越时间,不会被过滤或淘汰。人们更习惯于关注当下。然而,真正有效的研究往往是长期的,需要时间的沉淀


时间创造复利的价值

>对时间的理解,第二个角度在于相信复利的价值。时间是好生意与好创业者的朋友


>> 对时间的理解,第二个角度在于相信复利的价值。时间是好生意与好创业者的朋友


>> 每


>> 一个投资人都要搞清楚的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加深护城河的,才是“资产”,时间越久对生意越不利的,则是“费用”。许多秘密藏在时间里,时间会孕育一切。


>> 第三个角度是把时间作为选择。很多时候,成功不在于你做了什么,而在于你没有做什么。


>> 把时间分配给能够带来价值的事情,复利才会发生作用。投资中最贵的不是钱,而是时间。做投资非常


>> 如果在投资企业5年、10年之后尚不退出,看起来似乎是“长期投资”,但如果不去覆盘和迭代,“长期投资”就成了思维和行动懒惰的借口,就变得毫无意义。通


>> 在自由的市场经济里,企业可能面对各个维度、各个层面的威胁和挑战,并且这些挑战往往无影无形。对于没有保护壁垒的公司,竞争对手会最终侵蚀掉其所赚取的超额利润。因此,运用更多的视角来观察,就会发现资本、技术或其他无形资产都不是阻挡新进入者或者对抗竞争对手的有效屏障,必须不断保持创新。


不断创新才是一个企业自身的保护壁垒

>发现资本、技术或其他无形资产都不是阻挡新进入者或者对抗竞争对手的有效屏障,必须不断保持创新。


>> 时间是创新者的朋友,是守成者的敌人。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


不改变才是投资人的朋友,寻找有护城河的企业

>“就互联网的情况而言,改变是社会的朋友。但一般来说,不改变才是投资人的朋友。虽然互联网将会改变许多东西,但它不会改变人们喜欢的口香糖牌子,查理·芒格和我喜欢像口香糖这样稳定的企业,努力把生活中更多不可预料的事情留给其他人。”


>> “就互联网的情况而言,改变是社会的朋友。但一般来说,不改变才是投资人的朋友。虽然互联网将会改变许多东西,但它不会改变人们喜欢的口香糖牌子,查理·芒格和我喜欢像口香糖这样稳定的企业,努力把生活中更多不可预料的事情留给其他人。”


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也是很重要

>创新三部曲”(19)中对创新做出了新的系统性诠释。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他所强调的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技术进步,更不在于科学发现,而在于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


>> 创新三部曲”(19)中对创新做出了新的系统性诠释。与许多人认为的不同,他所强调的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技术进步,更不在于科学发现,而在于对市场变迁的主动响应。


>> 在传统视角下,护城河的来源包括无形资产(品牌、专利或特许经营资质)、成本优势、转换成本、网络效应和有效规模,所有这些要素都在帮助企业获得垄断地位,从而获得经济利润。


把企业做大事可能的,把企业做成永恒是几乎不可能的,任何企业都有灭亡的一天。

>把企业做大是可能的,把企业做成永恒是几乎不可能的,任何企业都有灭亡的一天。尤其是企业一旦具备垄断地位,从基因角度看,它是否还能拥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创新?这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更何况,在现在的时代,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 把企业做大是可能的,把企业做成永恒是几乎不可能的,任何企业都有灭亡的一天。尤其是企业一旦具备垄断地位,从基因角度看,它是否还能拥有足够的动力去不断创新?这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更何况,在现在的时代,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垄断,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创造新的价值。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 世界上只有一条护城河,就是企业家们不断创新,不断地疯狂地创造长期价值。


>> 是以用户和消费者为中心


>> 永恒不变的只有变化


企业应该在主营业务增长平缓前,找到第二个能代替第一个快速增长的业务。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曾提出第二曲线理论,也就是企业应该在第一曲线(主营业务)增长平缓前,找到第二曲线代替第一曲线担当增长引擎。


>> 管理哲学之父”查尔斯·汉迪(Charles Handy)曾提出第二曲线理论,也就是企业应该在第一曲线(主营业务)增长平缓前,找到第二曲线代替第一曲线担当增长引擎。


>> 企业如竹,一家企业持久的增长之道,就是自我革命和内部创新,忘掉成功的过去,不断“长出”新的“竹节”。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生态也是崭新的。


>> 一家企业持久的增长之道,就是自我革命和内部创新,忘掉成功的过去,不断“长出”新的“竹节”。每一天都是崭新的,每一天企业所处的环境和生态也是崭新的。所以,要像企业刚创立时一样,拥抱“Day 1”(第一天)的精神。


>> 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窘境》中将创新定义为两类:维持性创新和破坏性创新。维持性创新是不断完善和改进现有产品,通过精耕细作满足更挑剔的需求,就像许多大公司已经把创新变成了一项“常规的、可预测的程序”,而一些偶然的、非常规的主意却无法融入企业的创新流程中。破坏性创新则是追求最根本的改变,从底层出发改变现有技术发展路径和思维方式,创造出区别于现有主流市场的全新产品或服务,这种创新可能会对原有的护城河产生降维打击。


>> 商业竞争本质上要看格局,要看价值,要升维思考,从更大的框架、更广阔的视角去看给消费者创造怎样的价值。


>> 第三个视角是开放性。


>> 放性是与封闭性相对的,真正伟大的公司敢于打破自身的垄断地位,从内部打破边界,构建一个资源开放、互利共赢的生态系统。如果企业被历史性成功的惯性所包裹,那么企业将停留在过去,无法得到成长。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早死早超生”,从内部颠覆自己。


>> 我们就提到这个“掣肘因素”:一直以来腾讯本质上在做虚拟商品,并不涉及库存或盘点。但面对库存商品的时候,腾讯需要拥有一系列生产、制造及供应链管理的能力。如果腾讯非要做电商,基因里却没有库存管理能力,那么它很难杀出重围。而京东的突出优势就在于能够创造并管理一套完整的订单生产、仓储管理、销售配送的生态系统。但是,京东的基因里缺少“移动端”,偏偏电商的入口很大程度上在于“移动端”。恰好腾讯手里有移动端,腾讯的社交、游戏等在移动端均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最终,这两家卓越的企业在开放共赢的理念下,通过开放、共享、融合,共同打造新型企业的护城河。


>> 在未来的商业逻辑中,企业从求赢变成不断追求新的生长空间,从线性思考变成立体思维,从静态博弈变成动态共生


>> 持续不断疯狂创造价值的企业家精神,才是永远不会消失的护城河。


投资的生态模型


>> ,让生意和所处的环境相匹配,往往是优秀企业的重要特征。


投资要审视人,生意,环境和组织的最佳组合的多维视角。

>理解投资,从一个单纯追求最佳商业模式和最佳创业者的二维象限视角,升级为审视人、生意、环境和组织的最佳组合的多维视角。


>> 理解投资,从一个单纯追求最佳商业模式和最佳创业者的二维象限视角,升级为审视人、生意、环境和组织的最佳组合的多维视角。


>> 看人,就是看拥有伟大格局观的创业者,看他的内心操守和价值追求,看他对商业模式本质的理解与投资人是否一致。人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是企业家精神的源泉和实现载体


>> 企业家的为人,能够聚人,可以财散人聚,注重企业文化和理念,懂得自己的边界,不断学习,并且目光长远、想做大事,拥有这样的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更容易与我们契合。实践证明,很多一流的人才做三流的生意,有可能把三流做成一流;相反,三流的人才做一流的生意,则可能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 看生意,就是看这个生意的本质属性,看它解决了客户的哪些本质需求,看生意的商业模式、核心竞争力、市场壁垒以及拓展性,看它有没有动态的护城河。


>> 判断一个生意是不是时间的朋友,可以看它在整个市场不好的时候,能不能变得更强大;看它的规模优势能不能根本性地改变成本和运营结构;看技术创新对行业是颠覆性的还是完善性的;


>> 看环境,就是看生意所处的时空和生态,看政策环境、监管环境、供给环境、需求环境,看资源、市场、人口结构甚至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在更长时间内发挥效力的因素。


>> 生意是现实的,而现实是由环境所催生的。人创造着生意,环境塑造着生意,组织驱动着生意,有些生意又在影


>> 响着环境。所以低维行动的关键是在特定的环境中,针对能把握、能改变的底层要素,进行持续构建。比如,有的生意关键在于供应链,那就要组织最有效的供应链模式;有的生意关键在于用户体验,那就要在用户界面环节重点完善;有的生意关键在于品牌力,那就要持续赋予品牌新的活力


>> 产品导向和用户导向要交替进行”的管理理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