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的实质,在于舍本逐末

在工作中,很多人常会陷入焦虑。它就像是个无底洞,一旦进入,反反复复,越陷越深。

这种状况用时下流行的词来解释,就叫内卷化。

内卷化的工作,往往会披着积极的外衣、用着正面的力量,一层一层、一波一波不断加深,直到山穷水尽、精疲力竭。

内卷化的工作,习惯于在形式上大做文章、在标准上无限拔高。

就好比一遇到主题活动,就要求抄笔记写体会,甚至必须字数上万。再比如上面一开大会,下面就立马开小会,看似紧跟上级步伐,实际上却有急着甩包袱的感觉。再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填写脱贫攻坚明白卡,之前被要求要全部手写,不准出现涂改痕迹,就连签名日期也要用阿拉伯数字,再后来有不准写赠送米面油的帮扶措施等等。

当然,学习笔记会有人下狠功夫抄写,力求达到篇幅上的完美。而检查的人也无非走走过场,有个大体的印象了事。你会认为这种要求是错的么?当然不是。会认为它没有意义么?当然不是。会认为它多此一举么?当然不是。

再好比开个简单的会议。原本是业务性很强的会议,安排有主管领导参加;后来觉得力度不大,增加了主要领导参加;再后来觉得还得具体办事的人参加,又增加了基层办事员,以至于原本一个二三十个人的小会被演变成二三百人的大会。

你能说这种安排是错误的么?当然不能。

内卷化恰恰是披着正确的外衣,做着正确的事情,遵循着“一切都是为了工作着想”的逻辑大行其道。但这里面有个根本问题被忽略,就是偏离了工作初衷,忘掉了本来用意,忽略到了最终目标。

每个人都愿意服从规定、按要求办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过硬的履职本领。问题在于,即便笔记抄了、档卡填了,工作目的就达到了么?工作初衷就实现了么?需要为基层群众解决的问题就解决到位了么?

内卷化的工作往往如此。很辛苦却看不到结果,很烧脑却成了瞎折腾。只看过程,不求结果;只凭感觉,不顾常规。往往太注重外在的、形式化的东西,而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精力,却没有达到本来的目的,或者说偏离了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成了舍本逐末。

克服内卷化,根子在于克服经验主义和官僚主义,既不刻意拔高标准、扩大范围、增设条件,也不片面追求高大上、虚假全,让原本捉襟见肘的财力支出更加雪上加霜。毕竟,任何工作决定都需要行政成本做支撑,决策拍板应当慎之又慎。

克服内卷化,需要保持足够的政治定力和工作自信。既不被额外要求打乱了节奏,也不自己想当然地增设额外要求,而是要结合层级不同、岗位不同、责任不同,对工作流程和具体任务进行环节把控,把上级的责任担起来,让下级的膀子甩起来,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克服内卷化,不仅要拨云见日,更要删繁就简。要紧盯结果导向,让工作内容围着结果转、围着长远转,提升工作实效,优化工作方式,把正确的、有用的经验方法上升为工作制度,从实际出发,学会科学覆盘,从全局角度进行审视,最终达到应有的目的。

克服内卷化,需要真行动、下真功、见真效,需要每一位领导同志从自身做起、从当下做起;需要政府、社会、市场、舆论的共同发力,去破解困扰发展、贻误工作的一切梗阻性障碍。既要尊重想把工作做好的想法做法,也要尊重科学、尊重常识、尊重规律。

唯有如此,才能让工作更加充满活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