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篆004 筆畫

今天在網上看到一篇關於《嶧山碑》的文章,來自【錦江書院】微信公衆號(文章來源安溪書法家協會),內容不錯我結合最近書寫的體會進行分享

《嶧山碑》臨寫能強化手腕“提”的功能,增強“中鋒”意識,我學書法剛入門,控筆能力差,沒法寫富於變化的線條,這種粗細均勻的線條相對好寫。

切忌將每個字視爲點畫的機械組合,如果把字比做人體,四肢五官如同點畫,則“勢”就是“筋脈相連”。儘管它是看不見的,但卻是維繫生命的“內在網絡”。人一旦有了“筋脈相連”,就有了生氣、活力。因此,就書法藝術而言,有了“勢”,字就靈氣飛動。沒有“勢”,字就板滯僵硬。

臨寫《嶧山碑》怎樣才能產生“勢”呢?關鍵是處理好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寫每個字時,不要將各個點畫孤立地看待,要當作一個有機的整體。當第一個點畫書寫完畢,應順勢使筆鋒迅速地找到下一個“落點”。也就是說,上一筆的“收筆”就是下一筆的“逆鋒起筆”,而下一筆的“收筆”又緊接再下一筆的“起筆”,這樣承上啓下,環環相扣,循環往復,自然意氣連貫,顧盼生情,神氣活現。

1.筆法

小篆的點畫均含起筆、行筆和收筆三個部分。用筆須筆桿直立,筆筆中鋒、藏頭護尾、橫平豎直,用力勻和,使轉流暢。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平和的心氣和深厚的功力。

2.直線、曲線和弧線

弧線按曲的程度,有轉折弧、大麴弧和微曲弧。相應的,它們的曲率半徑由小而大。折是方形的,轉則有一定的弧勢。如“惠”上“田”用折,下“心”用轉。

大麴弧,指一筆起、收有大角度的方向改變,但整體是弧線而沒有相對平直的線段,如“六、暴”。大麴弧難在把握位置的精準,落點到達預定位置,同時要保證線條的質量。大麴弧極大影響了整字的結構。

微曲弧是直中帶曲,給人以婉約飄逸、流麗優雅之感,如“爭、亂”,對稱的如“帝、而”,橫向的如“自、壹”。一封閉形中,多上方下圓,如“動、莫”。

3.接筆

對接,即筆畫“頭對頭”的相接,一般應使前一筆的末端略收細,墨不能太足太溼,要較果斷地抽提收筆,或謂空回,後一筆末端墨亦稍幹,待準確地覆蓋前筆末端即抽提離紙,如上“口”、“目”的下部。

側接,即“頭頂腰”的相接,第二筆筆尖含墨不宜多,在前一筆墨線中快速逆鋒起筆,旋即按筆鋪毫行筆,不可在前筆墨線中多逗留,致使墨水洇開;若收筆插入前一筆中,亦須乾脆地抽提,如“上、追”。接得好,讓人感覺天衣無縫。

①爲正確的接筆;

②墨太溼或筆停得太久致使墨水洇開;

③對接位置欠準;

④、⑤形不正,左右未能對稱。

我最近書寫,常見的問題是對接位置欠準,形不正左右未能對稱,落點和力度沒有匹配好,需要有多寫多練。

4.平行筆

秦篆多平行筆,橫平豎直。值得重視的是一組或幾組相互靠近的橫線,如“義、康”,要嚴格地做到平行等距,體現秩序美。

還有各種不同趨勢的平行筆,如“暴、經”

有些筆畫似乎平行卻又包含微妙變化,或漸開、漸合趨向的形態合成線組。如“水’旁、“火”旁、“冊”底、“辶”底、“萬”頭、“阜”旁、“女”旁、“爪”頭等,都包含變化的平行關係。

附上本週的臨的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