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進職場的你,如何才能迅速脫離“打雜”狀態…

7月,公司從省城各大高校招聘了一批管培生,進行崗前集中培訓,爲期1個月,培訓完通過考覈了,就分配到各個項目,成爲正式員工。

在這一個月的培訓期內,管培生最重要的事是熟悉行業,熟悉崗位,調整心態,以便應對接下來無窮盡的工作壓力。

身爲導師之一,我發現80%的管培生的習慣和在校期間一模一樣,比如,他們喜歡找自己熟悉的夥伴,抱團成行。

他們會在上課時候開小差,玩手機,下課後,呆在培訓室,哪兒也不去。講師培訓完後,不會主動提出問題。

而另外20%,課裏課外,總是對這份工作充滿了好奇,一直有問題,事無鉅細都要問,直到得到他們滿意的答案爲止。

他們不拘泥於小小的培訓室,而是在公司其他部門之間穿梭來穿梭去,打聽公司的業務,打聽其他同事的工作,他們在培訓期間認識了很多在職小夥伴。

我感嘆,無論在哪裏,都存在二八定律啊,只有那積極的20%會在這次考覈中脫穎而出。

那麼,職場新人,究竟要怎樣才能迅速脫穎而出呢?

【01】大學,是你真正的起點。

是的,你沒看錯,大學纔是你真正的起點,進入公司只是上了一條新的賽道。

大部分同學通過緊張的高考後,覺得進入了大學,就有了就業的保障,在大學裏開始喫喝玩樂,不再認真對待學業和交友。

其實這是錯誤的做法。在大學裏,起碼要做兩件事:

第一,認清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優勢,或者通過磨練可以成爲優勢的部分。

大部分管培生都無法清晰的說出自己的優勢劣勢,和內心真正想要的東西。他們說:感覺自己很平凡,沒有明顯的優勢劣勢,哦,不,

那是因爲他們從來沒有真正面對過自己內心。不知道要什麼,就不知道自己要幹什麼。

還記得我們熟悉的帥健翔老師嗎?他就是一個特別能認清自己的人,他從13歲開始,就一直做自己,一直到26歲離開上班族生活,開始創業。

他每做一件事都能做成功,收穫都比同齡人要多一點。之所以能做到這樣,是因爲他非常清楚自己的優勢,做任何事都是在發揮自己的長處,每每事半功倍。

他在新東方當老師,做得非常成功,幾年後,改行做催眠師,也做得很成功。老師和催眠師都展示了他的個人優勢:共情能力強。

第二,養成讀書的習慣。

是的,就是養成讀書的習慣。但並不是指完成大學的各種學科的考試,而是讀實用的書。

大學生活是最輕鬆浪漫的,進入職場很多年後,我深深地感嘆大學時光的寶貴,那是一生當中唯一有整塊整塊時間可以用來讀書。而讀書又是寒門學子成功的唯一路徑。不多讀點書,怎麼行呢?

我問管培生,大家最近在讀什麼書啊?

讀書啊?網絡小說算嗎?

不算,要讀經典。

啊,那沒有,我們每天的事情可多了,沒有時間來讀書啊。

其實,不是沒有時間讀書,是沒有養成讀書的習慣。如果你在大學把《曾國藩》讀了兩遍,那麼進入職場後,對加班、勤奮、心態就會有與衆不同的認知。

你就不會在繁重的工作中,喪失對未來的信心,你就不會在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輪迴中,喪失對自己的信心。

而讀什麼書呢?要讀對自己實用的書,能夠幫助你解決眼前的問題。

寫作訓練營的水清亦有魚老師說,如果你現在缺少的是人際交往的能力,那麼就應該去讀很多關於人際交往的書,而不去讀《左傳》等古籍,古籍是經典嗎?是。要讀嗎?要。但不是現在,讀懂《左傳》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而你眼前的問題是要馬上解決的,《左傳》幫不上忙。

這纔是讀書的正確方式。

【02】認清紅利和能力

近幾年,應屆畢業生對工資的需求遠遠超過往年,各個行業都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爲,人口的減少。

由於長年的計劃生育和高壓力工作環境,國內人口逐年減少,新婚夫婦生育孩子的動力不足。

實行計劃生育政策40年後的今年,年輕人越來越越少,整個國家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熊逸老師說過:供求關係決定一切。因爲求職人越來越少,所以要價就越來越高了。

應屆畢業生對工資的需求在未來10年內會居高不下,但,這並不意味着現在的應屆畢業生的能力比以往更強。

這是人口供應矛盾帶來的工資紅利,而不是能力增長實現的價值提升。

如果不認清這一點,會影響你一生的判斷。

M是公司去年招聘的管培生,在他們那一屆管培生考試裏,成績還算優秀,分到了一個高提成的項目,因爲這個項目比較偏遠,所以它的提成會比一般的都高。

M在這個項目做了一段時間,覺得自己能力差不多了,就離職去了別的公司,他向新公司提了更高的薪水要求。他覺得自己剛畢業的起點高,總不能一年比一年差吧。

而當新東家問起他的項目經驗時,他只經歷了唯一的一個項目。

企業就像人一樣,也是有自己的個性的,很顯然,M的經驗只能適用於同樣郊區的項目,對城中心高上大的項目,無法適用。

而且薪水要求還那麼高。

於是,M面試了2個月,10個公司,都沒有找到自己心儀的公司和項目,聽說,最近去了千里之外的地州市。

任何行業都有紅利期,而紅利期的業績好,並不完全代表個人能力強。任何時候,都要清醒地認識到紅利和能力。

【03】情緒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公司對管培生進行分組考覈,一共5個小組,每組5人,3天之內以組爲單位要交一份調查報告。考覈不及格的一個小組將被淘汰。

3天后,有一個小組被淘汰了,他們不僅報告考覈不及格,而且提交報告的時間還是最晚的。

我找來這5個人詢問情況,其中一位管培生L,一聽到:“你們小組的分數是最低的……”就開始掉眼淚。其他4個人紛紛指責L, 被她拖累了。

原來,在分配工作的時候,L認爲分給她的工作內容是最難的,她認爲大家都欺負她柔弱,故意給她分配了最難的,遲遲不肯行動。而缺乏社會經驗的其他夥伴,

也沒有進一步考慮到她的情緒變化,會影響團隊業績的完成,沒有做調整,都在處理她的情緒問題,導致他們落後。

這是一個雙向考覈。

我深知公司考覈的意圖,所以,面對5張年輕幼稚臉盤,我也只能扼腕嘆息。

在職場,情緒最小化,才能利益最大化。

團隊作戰就像足球隊踢球,足球隊的目標就是要進球,互相配合,如果在進球的過程中,突然有球員覺得心情不好,鬧彆扭,拖延,是不是會影響整個團隊,那麼教練就會把他換下來。

團隊作戰也是一樣,目標就是要完成任務,如果有隊員因爲情緒問題,影響了進程,組長就會考慮換人。這纔是對團隊結果負責的做法。

每個職場人,都要學會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

我不贊成那種喜怒不形於色的甄嬛作風,人都不是完美的,面對挫折和不公平,有情緒是正常的。事實上,我們發覺自己情緒低落時,不必隱藏,不必逃避,告訴自己:此刻我很難過,這種情緒會影響我的判斷,所以,現在我不能做任何決策,等心情好點再說,先把手頭上的事完成吧。

心理學家張德芬老師,年輕的時候,經歷過離婚、求學失敗、創業失敗、流言蜚語等等,而她就是用這種方式,渡過了一個又一個情緒低落期,現在的她事業成功,生活美滿,內心安寧。

盛夏已過,立秋了,這個時節,大部分高校畢業生也應該都邁進了職場,祝大家清醒,安好,順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