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职场的你,如何才能迅速脱离“打杂”状态…

7月,公司从省城各大高校招聘了一批管培生,进行岗前集中培训,为期1个月,培训完通过考核了,就分配到各个项目,成为正式员工。

在这一个月的培训期内,管培生最重要的事是熟悉行业,熟悉岗位,调整心态,以便应对接下来无穷尽的工作压力。

身为导师之一,我发现80%的管培生的习惯和在校期间一模一样,比如,他们喜欢找自己熟悉的伙伴,抱团成行。

他们会在上课时候开小差,玩手机,下课后,呆在培训室,哪儿也不去。讲师培训完后,不会主动提出问题。

而另外20%,课里课外,总是对这份工作充满了好奇,一直有问题,事无巨细都要问,直到得到他们满意的答案为止。

他们不拘泥于小小的培训室,而是在公司其他部门之间穿梭来穿梭去,打听公司的业务,打听其他同事的工作,他们在培训期间认识了很多在职小伙伴。

我感叹,无论在哪里,都存在二八定律啊,只有那积极的20%会在这次考核中脱颖而出。

那么,职场新人,究竟要怎样才能迅速脱颖而出呢?

【01】大学,是你真正的起点。

是的,你没看错,大学才是你真正的起点,进入公司只是上了一条新的赛道。

大部分同学通过紧张的高考后,觉得进入了大学,就有了就业的保障,在大学里开始吃喝玩乐,不再认真对待学业和交友。

其实这是错误的做法。在大学里,起码要做两件事:

第一,认清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优势,或者通过磨练可以成为优势的部分。

大部分管培生都无法清晰的说出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说:感觉自己很平凡,没有明显的优势劣势,哦,不,

那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面对过自己内心。不知道要什么,就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还记得我们熟悉的帅健翔老师吗?他就是一个特别能认清自己的人,他从13岁开始,就一直做自己,一直到26岁离开上班族生活,开始创业。

他每做一件事都能做成功,收获都比同龄人要多一点。之所以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他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做任何事都是在发挥自己的长处,每每事半功倍。

他在新东方当老师,做得非常成功,几年后,改行做催眠师,也做得很成功。老师和催眠师都展示了他的个人优势:共情能力强。

第二,养成读书的习惯。

是的,就是养成读书的习惯。但并不是指完成大学的各种学科的考试,而是读实用的书。

大学生活是最轻松浪漫的,进入职场很多年后,我深深地感叹大学时光的宝贵,那是一生当中唯一有整块整块时间可以用来读书。而读书又是寒门学子成功的唯一路径。不多读点书,怎么行呢?

我问管培生,大家最近在读什么书啊?

读书啊?网络小说算吗?

不算,要读经典。

啊,那没有,我们每天的事情可多了,没有时间来读书啊。

其实,不是没有时间读书,是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如果你在大学把《曾国藩》读了两遍,那么进入职场后,对加班、勤奋、心态就会有与众不同的认知。

你就不会在繁重的工作中,丧失对未来的信心,你就不会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轮回中,丧失对自己的信心。

而读什么书呢?要读对自己实用的书,能够帮助你解决眼前的问题。

写作训练营的水清亦有鱼老师说,如果你现在缺少的是人际交往的能力,那么就应该去读很多关于人际交往的书,而不去读《左传》等古籍,古籍是经典吗?是。要读吗?要。但不是现在,读懂《左传》可能需要几年的时间,而你眼前的问题是要马上解决的,《左传》帮不上忙。

这才是读书的正确方式。

【02】认清红利和能力

近几年,应届毕业生对工资的需求远远超过往年,各个行业都是如此。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人口的减少。

由于长年的计划生育和高压力工作环境,国内人口逐年减少,新婚夫妇生育孩子的动力不足。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40年后的今年,年轻人越来越越少,整个国家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熊逸老师说过:供求关系决定一切。因为求职人越来越少,所以要价就越来越高了。

应届毕业生对工资的需求在未来10年内会居高不下,但,这并不意味着现在的应届毕业生的能力比以往更强。

这是人口供应矛盾带来的工资红利,而不是能力增长实现的价值提升。

如果不认清这一点,会影响你一生的判断。

M是公司去年招聘的管培生,在他们那一届管培生考试里,成绩还算优秀,分到了一个高提成的项目,因为这个项目比较偏远,所以它的提成会比一般的都高。

M在这个项目做了一段时间,觉得自己能力差不多了,就离职去了别的公司,他向新公司提了更高的薪水要求。他觉得自己刚毕业的起点高,总不能一年比一年差吧。

而当新东家问起他的项目经验时,他只经历了唯一的一个项目。

企业就像人一样,也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很显然,M的经验只能适用于同样郊区的项目,对城中心高上大的项目,无法适用。

而且薪水要求还那么高。

于是,M面试了2个月,10个公司,都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公司和项目,听说,最近去了千里之外的地州市。

任何行业都有红利期,而红利期的业绩好,并不完全代表个人能力强。任何时候,都要清醒地认识到红利和能力。

【03】情绪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公司对管培生进行分组考核,一共5个小组,每组5人,3天之内以组为单位要交一份调查报告。考核不及格的一个小组将被淘汰。

3天后,有一个小组被淘汰了,他们不仅报告考核不及格,而且提交报告的时间还是最晚的。

我找来这5个人询问情况,其中一位管培生L,一听到:“你们小组的分数是最低的……”就开始掉眼泪。其他4个人纷纷指责L, 被她拖累了。

原来,在分配工作的时候,L认为分给她的工作内容是最难的,她认为大家都欺负她柔弱,故意给她分配了最难的,迟迟不肯行动。而缺乏社会经验的其他伙伴,

也没有进一步考虑到她的情绪变化,会影响团队业绩的完成,没有做调整,都在处理她的情绪问题,导致他们落后。

这是一个双向考核。

我深知公司考核的意图,所以,面对5张年轻幼稚脸盘,我也只能扼腕叹息。

在职场,情绪最小化,才能利益最大化。

团队作战就像足球队踢球,足球队的目标就是要进球,互相配合,如果在进球的过程中,突然有球员觉得心情不好,闹别扭,拖延,是不是会影响整个团队,那么教练就会把他换下来。

团队作战也是一样,目标就是要完成任务,如果有队员因为情绪问题,影响了进程,组长就会考虑换人。这才是对团队结果负责的做法。

每个职场人,都要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问题。

我不赞成那种喜怒不形于色的甄嬛作风,人都不是完美的,面对挫折和不公平,有情绪是正常的。事实上,我们发觉自己情绪低落时,不必隐藏,不必逃避,告诉自己:此刻我很难过,这种情绪会影响我的判断,所以,现在我不能做任何决策,等心情好点再说,先把手头上的事完成吧。

心理学家张德芬老师,年轻的时候,经历过离婚、求学失败、创业失败、流言蜚语等等,而她就是用这种方式,渡过了一个又一个情绪低落期,现在的她事业成功,生活美满,内心安宁。

盛夏已过,立秋了,这个时节,大部分高校毕业生也应该都迈进了职场,祝大家清醒,安好,顺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