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PO Watch 半年使用体验 最大的亮点——充电和续航 软件实用性 工业设计问题

因为之前在用 OPPO 手机,所以还买了个 OPPO Watch,最初只为体验下最新的 Android 穿戴设备。用了半年时间,现在 OPPO Watch 还推出到了第二代,我也马上入手了最新款。为什么这么“香”?本篇文章来展开说说。


最大的亮点——充电和续航

作为一个不怎么运动的人,本来对智能手表的期待,就只有看时间和看通知,但意外发现因为有快充、续航也能坚持超过 24h,所以我几乎全天戴着它,在洗澡时间就充满了。

全天穿戴,意味着我的睡眠数据也能拿到,这是意想不到的。相比以前 Apple Watch 的时候,由于续航坚持不了一天、还需要两小时的充电,睡觉是不能戴着的。我从未如此精确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入睡、醒来,每周平均的睡觉时长有多少。至于第二代的续航,就更给力了。

第二代手表的充电底座是 Type-C 接口,出门差旅少带一根线,还引入了血氧、压力测试,具体效果还要再使用一段时间才知道。而鼾声检测实际要一直打开手机,跟安装第三方 app 类似,稍微有些遗憾。


软件实用性

除了看通知、控制音乐、记录心率睡眠数据这些功能外,用得最多是 nfc 门卡模拟、支付宝付款码。第三方应用比较匮乏,地图、待办清单等这些软件,使用频次还是比较低,实际想不起来要用。

到了第二代兼容了微信儿童版,只能发语音回复,不能从消息通知回复、只能手动进入 app 发消息,意味着也很难使用起来。


工业设计问题

我的手腕比较窄,于是基本确定想买 40-42mm 的款式,市面上其实只有 OPPO Watch 可选(Vivo Watch、HUAWEI GT2 其实是 RTOS)。至于方圆的选择,我则更倾向电子表不拘泥传统齿轮指针的观点,方型才是最大化效用的选择。(因此表盘我也不选复古的指针表盘,表盘的数据信息越多越好。)

上下黑边间距不一致的问题,下边比上边更粗,或许是排线布置的考虑。购入前我很纠结这个问题,但到了实际使用的时候,就抛诸脑后了,只要不是全屏亮底色的场景,几乎察觉不到。

更大的问题是,外形跟 Apple Watch 的相似度很高,经常被认错。虽然在方型之下可供选择的设计方案有限,但总归应该做出更明显的差异。46 mm 稍微好些,是曲面屏,第一代 41mm 和 第二代 42mm,相似度过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