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1047- 輕鬆理解webpack熱更新原理

一、前言 - webpack熱更新

Hot Module Replacement,簡稱HMR,無需完全刷新整個頁面的同時,更新模塊。HMR的好處,在日常開發工作中體會頗深:節省寶貴的開發時間、提升開發體驗

刷新我們一般分爲兩種:

  • 一種是頁面刷新,不保留頁面狀態,就是簡單粗暴,直接 window.location.reload()
  • 另一種是基於 WDS (Webpack-dev-server)的模塊熱替換,只需要局部刷新頁面上發生變化的模塊,同時可以保留當前的頁面狀態,比如複選框的選中狀態、輸入框的輸入等。

HMR作爲一個Webpack內置的功能,可以通過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hot開啓。那麼,HMR到底是怎麼實現熱更新的呢?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吧!

二、webpack的編譯構建過程

項目啓動後,進行構建打包,控制檯會輸出構建過程,我們可以觀察到生成了一個 Hash值a93fd735d02d98633356

首次構建控制檯輸出日誌

然後,在我們每次修改代碼保存後,控制檯都會出現 Compiling…字樣,觸發新的編譯中...可以在控制檯中觀察到:

  • 新的Hash值a61bdd6e82294ed06fa3
  • 新的json文件a93fd735d02d98633356.hot-update.json
  • 新的js文件index.a93fd735d02d98633356.hot-update.js
修改代碼的編譯日誌

首先,我們知道Hash值代表每一次編譯的標識。其次,根據新生成文件名可以發現,上次輸出的Hash值會作爲本次編譯新生成的文件標識。依次類推,本次輸出的Hash值會被作爲下次熱更新的標識。

然後看一下,新生成的文件是什麼?每次修改代碼,緊接着觸發重新編譯,然後瀏覽器就會發出 2 次請求。請求的便是本次新生成的 2 個文件。如下:

瀏覽器請求

首先看json文件,返回的結果中,h代表本次新生成的Hash值,用於下次文件熱更新請求的前綴。c表示當前要熱更新的文件對應的是index模塊。

再看下生成的js文件,那就是本次修改的代碼,重新編譯打包後的。

img

還有一種情況是,如果沒有任何代碼改動,直接保存文件,控制檯也會輸出編譯打包信息的。

  • 新的Hash值d2e4208eca62aa1c5389
  • 新的json文件a61bdd6e82294ed06fa3.hot-update.json
img

但是我們發現,並沒有生成新的js文件,因爲沒有改動任何代碼,同時瀏覽器發出的請求,可以看到c值爲空,代表本次沒有需要更新的代碼。

img

小聲說下,webapck以前的版本這種情況hash值是不會變的,後面可能出於什麼原因改版了。細節不用在意,瞭解原理纔是真諦!!!

最後思考下🤔,瀏覽器是如何知道本地代碼重新編譯了,並迅速請求了新生成的文件?是誰告知了瀏覽器?瀏覽器獲得這些文件又是如何熱更新成功的?那讓我們帶着疑問看下熱更新的過程,從源碼的角度看原理。

三、熱更新實現原理

相信大家都會配置webpack-dev-server熱更新,我就不示意例子了。自己網上查下即可。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下webpack-dev-server是如何實現熱更新的?(源碼都是精簡過的,第一行會註明代碼路徑,看完最好結合源碼食用一次)。

1. webpack-dev-server啓動本地服務

我們根據webpack-dev-serverpackage.json中的bin命令,可以找到命令的入口文件bin/webpack-dev-server.js

// 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bin/webpack-dev-server.js

// 生成webpack編譯主引擎 compiler
let compiler = webpack(config);

// 啓動本地服務
let server = new Server(compiler, options, log);
server.listen(options.port, options.host, (err) => {
    if (err) {throw err};
});
複製代碼

本地服務代碼:

// 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lib/Server.js
class Server {
    constructor() {
        this.setupApp();
        this.createServer();
    }
    
    setupApp() {
        // 依賴了express
     this.app = new express();
    }
    
    createServer() {
        this.listeningApp = http.createServer(this.app);
    }
    listen(port, hostname, fn) {
        return this.listeningApp.listen(port, hostname, (err) => {
            // 啓動express服務後,啓動websocket服務
            this.createSocketServer();
        }
    }                                   
}
複製代碼

這一小節代碼主要做了三件事:

  • 啓動 webpack,生成 compiler實例。 compiler上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啓動 webpack 所有 編譯工作,以及 監聽本地文件的變化。
  • 使用 express框架啓動本地 server,讓瀏覽器可以請求本地的 靜態資源
  • 本地 server啓動之後,再去啓動 websocket服務,如果不瞭解 websocket,建議簡單瞭解一下websocket速成。通過 websocket,可以建立本地服務和瀏覽器的雙向通信。這樣就可以實現當本地文件發生變化,立馬告知瀏覽器可以熱更新代碼啦!

上述代碼主要乾了三件事,但是源碼在啓動服務前又做了很多事,接下來便看看webpack-dev-server/lib/Server.js還做了哪些事?

2. 修改webpack.config.js的entry配置

啓動本地服務前,調用了updateCompiler(this.compiler)方法。這個方法中有 2 段關鍵性代碼。一個是獲取websocket客戶端代碼路徑,另一個是根據配置獲取webpack熱更新代碼路徑。

// 獲取websocket客戶端代碼
const clientEntry = `${require.resolve(
    '../../client/'
)}?${domain}${sockHost}${sockPath}${sockPort}`;

// 根據配置獲取熱更新代碼
let hotEntry;
if (options.hotOnly) {
    hotEntry = require.resolve('webpack/hot/only-dev-server');
else if (options.hot) {
    hotEntry = require.resolve('webpack/hot/dev-server');
}
複製代碼

修改後的webpack入口配置如下:

// 修改後的entry入口
{ entry:
    { index: 
        [
            // 上面獲取的clientEntry
            'xxx/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client/index.js?http://localhost:8080',
            // 上面獲取的hotEntry
            'xxx/node_modules/webpack/hot/dev-server.js',
            // 開發配置的入口
            './src/index.js'
     ],
    },
}      
複製代碼

爲什麼要新增了 2 個文件?在入口默默增加了 2 個文件,那就意味會一同打包到bundle文件中去,也就是線上運行時。

(1)webpack-dev-server/client/index.js

首先這個文件用於websocket的,因爲websoket是雙向通信,如果不瞭解websocket,建議簡單瞭解一下websocket速成。我們在第 1 步 webpack-dev-server初始化 的過程中,啓動的是本地服務端的websocket。那客戶端也就是我們的瀏覽器,瀏覽器還沒有和服務端通信的代碼呢?總不能讓開發者去寫吧hhhhhh。因此我們需要把websocket客戶端通信代碼偷偷塞到我們的代碼中。客戶端具體的代碼後面會在合適的時機細講哦。

(2)webpack/hot/dev-server.js

這個文件主要是用於檢查更新邏輯的,這裏大家知道就好,代碼後面會在合適的時機(第5步)細講。

3. 監聽webpack編譯結束

修改好入口配置後,又調用了setupHooks方法。這個方法是用來註冊監聽事件的,監聽每次webpack編譯完成。

// 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lib/Server.js
// 綁定監聽事件
setupHooks() {
    const {done} = compiler.hooks;
    // 監聽webpack的done鉤子,tapable提供的監聽方法
    done.tap('webpack-dev-server', (stats) => {
        this._sendStats(this.sockets, this.getStats(stats));
        this._stats = stats;
    });
};
複製代碼

當監聽到一次webpack編譯結束,就會調用_sendStats方法通過websocket給瀏覽器發送通知,okhash事件,這樣瀏覽器就可以拿到最新的hash值了,做檢查更新邏輯。

// 通過websoket給客戶端發消息
_sendStats() {
    this.sockWrite(sockets, 'hash', stats.hash);
    this.sockWrite(sockets, 'ok');
}
複製代碼

4. webpack監聽文件變化

每次修改代碼,就會觸發編譯。說明我們還需要監聽本地代碼的變化,主要是通過setupDevMiddleware方法實現的。

這個方法主要執行了webpack-dev-middleware庫。很多人分不清webpack-dev-middlewarewebpack-dev-server的區別。其實就是因爲webpack-dev-server只負責啓動服務和前置準備工作,所有文件相關的操作都抽離到webpack-dev-middleware庫了,主要是本地文件的編譯輸出以及監聽,無非就是職責的劃分更清晰了。

那我們來看下webpack-dev-middleware源碼裏做了什麼事:

// node_modules/webpack-dev-middleware/index.js
compiler.watch(options.watchOptions, (err) => {
    if (err) { /*錯誤處理*/ }
});

// 通過“memory-fs”庫將打包後的文件寫入內存
setFs(context, compiler); 
複製代碼

(1)調用了compiler.watch方法,在第 1 步中也提到過,compiler的強大。這個方法主要就做了 2 件事:

  • 首先對本地文件代碼進行編譯打包,也就是 webpack的一系列編譯流程。
  • 其次編譯結束後,開啓對本地文件的監聽,當文件發生變化,重新編譯,編譯完成之後繼續監聽。

爲什麼代碼的改動保存會自動編譯,重新打包?這一系列的重新檢測編譯就歸功於compiler.watch這個方法了。監聽本地文件的變化主要是通過文件的生成時間是否有變化,這裏就不細講了。

(2)執行setFs方法,這個方法主要目的就是將編譯後的文件打包到內存。這就是爲什麼在開發的過程中,你會發現dist目錄沒有打包後的代碼,因爲都在內存中。原因就在於訪問內存中的代碼比訪問文件系統中的文件更快,而且也減少了代碼寫入文件的開銷,這一切都歸功於memory-fs

5. 瀏覽器接收到熱更新的通知

我們已經可以監聽到文件的變化了,當文件發生變化,就觸發重新編譯。同時還監聽了每次編譯結束的事件。當監聽到一次webpack編譯結束,_sendStats方法就通過websoket給瀏覽器發送通知,檢查下是否需要熱更新。下面重點講的就是_sendStats方法中的okhash事件都做了什麼。

那瀏覽器是如何接收到websocket的消息呢?回憶下第 2 步驟增加的入口文件,也就是websocket客戶端代碼。

'xxx/node_modules/webpack-dev-server/client/index.js?http://localhost:8080'
複製代碼

這個文件的代碼會被打包到bundle.js中,運行在瀏覽器中。來看下這個文件的核心代碼吧。

// webpack-dev-server/client/index.js
var socket = require('./socket');
var onSocketMessage = {
    hashfunction hash(_hash) {
        // 更新currentHash值
        status.currentHash = _hash;
    },
    ok: function ok() {
        sendMessage('Ok');
        // 進行更新檢查等操作
        reloadApp(options, status);
    },
};
// 連接服務地址socketUrl,?http://localhost:8080,本地服務地址
socket(socketUrl, onSocketMessage);

function reloadApp() {
 if (hot) {
        log.info('[WDS] App hot update...');
        
        // hotEmitter其實就是EventEmitter的實例
        var hotEmitter = require('webpack/hot/emitter');
        hotEmitter.emit('webpackHotUpdate', currentHash);
    } 
}
複製代碼

socket方法建立了websocket和服務端的連接,並註冊了 2 個監聽事件。

  • hash事件,更新最新一次打包後的 hash值。
  • ok事件,進行熱更新檢查。

熱更新檢查事件是調用reloadApp方法。比較奇怪的是,這個方法又利用node.jsEventEmitter,發出webpackHotUpdate消息。這是爲什麼?爲什麼不直接進行檢查更新呢?

個人理解就是爲了更好的維護代碼,以及職責劃分的更明確。websocket僅僅用於客戶端(瀏覽器)和服務端進行通信。而真正做事情的活還是交回給了webpack

webpack怎麼做的呢?再來回憶下第 2 步。入口文件還有一個文件沒有講到,就是:

'xxx/node_modules/webpack/hot/dev-server.js'
複製代碼

這個文件的代碼同樣會被打包到bundle.js中,運行在瀏覽器中。這個文件做了什麼就顯而易見了吧!先瞄一眼代碼:

// node_modules/webpack/hot/dev-server.js
var check = function check() {
    module.hot.check(true)
        .then(function(updatedModules) {
            // 容錯,直接刷新頁面
            if (!updatedModules) {
                window.location.reload();
                return;
            }
            
            // 熱更新結束,打印信息
            if (upToDate()) {
                log("info""[HMR] App is up to date.");
            }
    })
        .catch(function(err) {
            window.location.reload();
        });
};

var hotEmitter = require("./emitter");
hotEmitter.on("webpackHotUpdate"function(currentHash) {
    lastHash = currentHash;
    check();
});
複製代碼

這裏webpack監聽到了webpackHotUpdate事件,並獲取最新了最新的hash值,然後終於進行檢查更新了。檢查更新呢調用的是module.hot.check方法。那麼問題又來了,module.hot.check又是哪裏冒出來了的!答案是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搞得鬼。這裏留個疑問,繼續往下看。

6. 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

前面好像一直是webpack-dev-server做的事,那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在熱更新過程中又做了什麼偉大的事業呢?

首先你可以對比下,配置熱更新和不配置時bundle.js的區別。內存中看不到?直接執行webpack命令就可以看到生成的bundle.js文件啦。不要用webpack-dev-server啓動就好了。

(1)沒有配置的。

img

(2)配置了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hot的。

img

哦~ 我們發現moudle新增了一個屬性爲hot,再看hotCreateModule方法。這不就找到module.hot.check是哪裏冒出來的。

img

經過對比打包後的文件,__webpack_require__中的moudle以及代碼行數的不同。我們都可以發現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原來也是默默的塞了很多代碼到bundle.js中呀。這和第 2 步驟很是相似哦!爲什麼,因爲檢查更新是在瀏覽器中操作呀。這些代碼必須在運行時的環境。

你也可以直接看瀏覽器Sources下的代碼,會發現webpackplugin偷偷加的代碼都在哦。在這裏調試也很方便。

img

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如何做到的?這裏我就不講了,因爲這需要你對tapable以及plugin機制有一定了解

7. moudle.hot.check 開始熱更新

通過第 6 步,我們就可以知道moudle.hot.check方法是如何來的啦。那都做了什麼?之後的源碼都是HotModuleReplacementPlugin塞入到bundle.js中的哦,我就不寫文件路徑了。

  • 利用上一次保存的 hash值,調用 hotDownloadManifest發送 xxx/hash.hot-update.jsonajax請求;
  • 請求結果獲取熱更新模塊,以及下次熱更新的 Hash 標識,並進入熱更新準備階段。
hotAvailableFilesMap = update.c; // 需要更新的文件
hotUpdateNewHash = update.h; // 更新下次熱更新hash
hotSetStatus("prepare"); // 進入熱更新準備狀態
複製代碼
  • 調用 hotDownloadUpdateChunk發送 xxx/hash.hot-update.js 請求,通過 JSONP方式。
function hotDownloadUpdateChunk(chunkId) {
    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charset = "utf-8";
    script.src = __webpack_require__.p + "" + chunkId + "." + hotCurrentHash + ".hot-update.js";
    if (null) script.crossOrigin = null;
    document.head.appendChild(script);
 }
複製代碼

這個函數體爲什麼要單獨拿出來,因爲這裏要解釋下爲什麼使用JSONP獲取最新代碼?主要是因爲JSONP獲取的代碼可以直接執行。爲什麼要直接執行?我們來回憶下/hash.hot-update.js的代碼格式是怎麼樣的。

img

可以發現,新編譯後的代碼是在一個webpackHotUpdate函數體內部的。也就是要立即執行webpackHotUpdate這個方法。

再看下webpackHotUpdate這個方法。

window["webpackHotUpdate"] = function (chunkId, moreModules) {
    hotAddUpdateChunk(chunkId, moreModules);
} ;
複製代碼
  • hotAddUpdateChunk方法會把更新的模塊 moreModules賦值給全局全量 hotUpdate
  • hotUpdateDownloaded方法會調用 hotApply進行代碼的替換。
function hotAddUpdateChunk(chunkId, moreModules) {
    // 更新的模塊moreModules賦值給全局全量hotUpdate
    for (var moduleId in moreModules) {
        if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moreModules, moduleId)) {
     hotUpdate[moduleId] = moreModules[moduleId];
        }
    }
    // 調用hotApply進行模塊的替換
    hotUpdateDownloaded();
}
複製代碼

8. hotApply 熱更新模塊替換

熱更新的核心邏輯就在hotApply方法了。hotApply代碼有將近 400 行,還是挑重點講了,看哭😭

①刪除過期的模塊,就是需要替換的模塊

通過hotUpdate可以找到舊模塊

var queue = outdatedModules.slice();
while (queue.length > 0) {
    moduleId = queue.pop();
    // 從緩存中刪除過期的模塊
    module = installedModules[moduleId];
    // 刪除過期的依賴
    delete outdatedDependencies[moduleId];
    
    // 存儲了被刪掉的模塊id,便於更新代碼
    outdatedSelfAcceptedModules.push({
        module: moduleId
    });
}
複製代碼

②將新的模塊添加到 modules 中

appliedUpdate[moduleId] = hotUpdate[moduleId];
for (moduleId in appliedUpdate) {
    if (Object.prototype.hasOwnProperty.call(appliedUpdate, moduleId)) {
        modules[moduleId] = appliedUpdate[moduleId];
    }
}
複製代碼

③通過__webpack_require__執行相關模塊的代碼

for (i = 0; i < outdatedSelfAcceptedModules.length; i++) {
    var item = outdatedSelfAcceptedModules[i];
    moduleId = item.module;
    try {
        // 執行最新的代碼
        __webpack_require__(moduleId);
    } catch (err) {
        // ...容錯處理
    }
}

複製代碼

hotApply的確比較複雜,知道大概流程就好了,這一小節,要求你對webpack打包後的文件如何執行的有一些瞭解,大家可以自去看下。

四、總結

還是以閱讀源碼的形式畫的圖,①-④的小標記,是文件發生變化的一個流程。

img

鏈接:https://juejin.cn/post/6844904008432222215

1. JavaScript 重溫系列(22篇全)
2. ECMAScript 重溫系列(10篇全)
3. JavaScript設計模式 重溫系列(9篇全)
4.  正則 / 框架 / 算法等 重溫系列(16篇全)
5.  Webpack4 入門(上) ||  Webpack4 入門(下)
6.  MobX 入門(上)  ||   MobX 入門(下)
7. 120 +篇原創系列彙總

回覆“加羣”與大佬們一起交流學習~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 120+ 篇原創文章

本文分享自微信公衆號 - 前端自習課(FE-study)。
如有侵權,請聯繫 [email protected] 刪除。
本文參與“OSC源創計劃”,歡迎正在閱讀的你也加入,一起分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