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教練修煉之路

敏捷教練與項目經理

在被奉爲“項目管理聖經”的PMBOK中,對項目經理在各階段的職責有着清晰的界定,比如項目經理制定規則、安排進度、監控執行中的各項風險並實時彙報狀態,等等。

然而在敏捷的世界裏,雖然對於Scrum master的職責也有界定,然而一名合格的敏捷教練(coach)的標準就沒那麼清晰了,更多了幾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味道。

“對團隊提供適度的支持,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要發揮自己的作用,但不能過於強硬。”

“提供指導,但不是管理。”

種種看似矛盾的建議,恰恰說明了成爲一名合格的敏捷教練有多難。就連在Scrum gathering 大會上 ,敏捷專家Lyssa Adkins 和 Michael Spayd的震撼全場的精彩演講,也沒有直接告知箇中祕訣,而是用了一系列真實情境的對話模擬,來讓大家自己“領略”和“體會”Coaching的魅力所在。

儘管有着種種的不同之處,敏捷教練與項目經理,也有相同的一面,兩者的目標都是爲了幫助提高工作效率,達成項目最終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也可謂是殊途同歸了。

 

 

敏捷教練的5步修煉

Step 1 喚醒內心的能量

我們說敏捷教練的使命是要幫助團隊完成某種轉變(Transformation)。受慣性的影響,任何的轉變,從工作方式到日常一個不起眼的小習慣,都不可能一簇而就,過程是曲折甚至是反覆的。團隊很可能在剛開始時躍躍欲試、意氣風發,而一旦遇到困難或阻力,很可能又會陷入停滯不前,甚至爲自己找到很多借口,重新退回到老路上去。Scrum大會上曾經講到過zig zag,描述的就是這個轉化過程中的曲折反覆。

那麼到底找到什麼才能促成最終的成功轉變呢?如果結合物理學的解釋就不難理解,我們知道當離子從一個穩態跳躍到另一個穩態,最關鍵的是“能量”(energy)。因此,能否找到這種能量對於轉變本身來講至關重要,所幸的是,事實上這種能量每個人本來就有。

作爲敏捷教練,你所做的關鍵不是給予,不是說教,不是傳授,而是喚起這種發自內心的能量,幫助團隊找到內心改變的渴望和動力。一個真正成功有效的轉變,“破繭成蝶”的過程,一定是由團隊自發主導的,而絕非外力所能及,只有發自內心的改變才能最終成功。

要做到這一點,你首先要讓自身充滿能量,才能去影響和帶動周圍的人,讓他們自己去發現,真正意識到現狀中存在的問題,獲得內在改變的熱情和動力。一個自認爲各方面已運行良好的團隊,是無法產生持續改進的。

Tips:作爲敏捷教練,你必須讓他們自己意識(Aware)到,爲什麼他們需要改變?爲什麼現在就要改變(Desire)?幫助人們不斷的在這一轉變的過程中學習並積累經驗和信心。

 

Step 2 心中無錘,不爲工具所累

心中有錘,從而爲其奴役,可以說是新手最容易犯的錯誤。

如果你手裏有一把錘子,所有東西看上去都像釘子。由於在學習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時間,從而導致情緒上產生了明顯的偏好傾向,當然內心就急迫希望能夠用上,這時很容易忘掉其適用的前提,看哪都是釘子上來就敲打一番。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不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上黃金大錘再說,開始往往頗有成就感,卻將自己真正原本要解決的問題拋在腦後了。

Tips:始終不要忘記提醒自己,“問題是什麼”,切忌爲了敏捷而敏捷。

說到底,敏捷教練的修煉與是不是敏捷無關,而是關於影響和改變!

 

Step 3 耐心傾聽,用問題代替答案

一個優秀的敏捷教練,會懂得聽比說要重要得多,也要困難得多。

認真傾聽,不光意味着要聽到TA都說了些什麼,更意味着要聽懂隱藏在話語背後的層層信息,表情、動作、眼神甚至是氣氛。只有把自己放在對方的位置上,你才能夠真正理解他們的需求與擔憂,從而做出正確的判斷,據此調整自己的方向及優先級。

當coachee主動尋求幫助時,不要嘗試直接給出答案或解決方案。優秀的敏捷教練,會通過正確的問題層層解析、步步推進,營造共同探討的氛圍,引導和觸發自主的思考。coachee通過這個自主尋找和思考的過程,在得到最佳解決方法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收穫瞭解決問題的思路和途徑。同時,來自於 coachee自身的想法在執行中更容易獲取認同從而得到更好的貫徹。

Tips:多聽,少說。think fast, talk slowly. 

在敏捷中,回顧會就是一個鍛鍊傾聽,鼓勵團隊自主尋找答案的最佳實踐。通過匿名收集的便籤,我們把主動權和話語權還給了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敏捷教練要做的就是營造一個開懷暢談的氛圍,讓每個人都可以公開發表意見,並確保充分表達,然後只需要適當的引導,“嗯。。從大家的投票結果上來看,這的確是個嚴重的問題,我們該怎麼解決呢?”, 把問題巧妙的拋回團隊。

 

Step 4 用信任代替擔心

記得有人說過,項目經理就是要有那麼點“杞人憂天”的氣質。我們總有着這樣那樣的擔心,擔心團隊不知道正確的方向;擔心團隊可能會失敗或者做得這夠好。的確,這種風險意識很多情況下幫助我們扼殺了搖籃中的風險,未雨綢繆。

但同時,我也看到過很多新手PM,包括曾經的自己,由於一些不必要的擔心而讓團隊和自己都陷入困擾,自己心急火燎,一萬個不放心,衝上去一頓指揮,別人未必領情,有些個性強的甚至會產生牴觸心理。同時,過多的擔心和干預也會讓團隊喪失原本可以獲得的自我協調能力,使團隊無法看清可能產生的後果、不知道他們將遇到什麼樣的問題,也不知道他們有多大的潛力。

就像父母對待漸漸長大成人的子女一樣,伴隨着團隊慢慢成熟起來,我們的信任應該越來越多,遇到問題適當的緩一緩,給團隊自己發現和解決問題留下足夠的空間,出點小問題不要緊,用寬容和鼓勵的目光,看着他們用自己的方法和選擇達成目標,轉而去做那個“站在路邊鼓掌“的人。說到底,什麼時候該擔心,什麼時候要放手,這中間是個“度”的問題,取決於團隊的成熟度及教練對具體情況的判斷。

事非經過不知難,有些道理必須要親身體驗以後才能明白。要相信團隊能夠做出正確的選擇,雖然沒有了你的指導他們的選擇可能會不同。要相信他們能夠並且會很快地從死衚衕裏退出來走上正路,所以儘可以放心讓他們經歷一些這種挫折。要相信即使他們失敗了,他們也能學習經驗,再次做得更好。

Tips:不要一味地試圖指導和干涉團隊,在情況允許的範圍內,想辦法打造安全的環境,允許一定程度的犯錯和自我學習,幫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

 

Step 5 放下自我,保持好奇

著名的管理大師,《從優秀到卓越》的作者Jim collins,曾經描述過這樣一個黃金法則:

Don't try to be interesting, Be interested! 不是要把自己變得有趣,而是要對別人感興趣!

如果你想要一場有趣的午餐談話,be interested. 如果你想要寫出有趣的東西,be interested. 如果你想要預見有趣的人, be interested in the people you meet. ”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歷史,他們的故事,他們從哪來,要往哪去,他們知道些什麼?

我們總是在試圖把自己變成焦點,卻忘了在關於“改變”的這場大戲中,主角並不是你,而是你的團隊。最優秀的敏捷教練會尊重團隊所在的組織文化和工作環境。只有將注意力從自我身上移開,才能關注到你周圍的人,關注到真正需要你關注的事情。

剛開始推廣敏捷時,我迫不及待地等待每一個機會,希望能夠用上自己學到的敏捷知識,充分展示自己對敏捷的理解和觀點。漸漸的,我意識到,這除了讓自我小滿足一下之外,並不會給團隊帶來多大的好處。

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去探尋他們,“他們在意的、他們需要的、他們適合的”;而不是自己,“自己擅長的、自己喜歡的、自己想做的”。用他人喜歡或接受的方式來溝通,而非堅持自己喜歡的方式一成不變。

Tips:試着問你自己一些問題,比如,"這裏都在幹什麼?""他們的目標是什麼?""他們會覺得什麼比較有用?"然後更仔細地觀察。用心看清楚周圍的情況,瞭解團 隊的處境,但不能在其中加入帶有個人感情色彩的判斷和假設。當你看清楚團隊的 情況和自身的情況以後,你就可以開始"考慮"該做些什麼了。當你對他們表現出興趣,相要更多瞭解和聯繫時,人們通常會變得更加開放。

 

看看你是哪個型?

一個優秀的敏捷教練,在不同類型的團隊,或團隊發展的不同階段,會結合具體情況,表現出迥異的風格特點。

有人把這些風格歸爲7個大類,海鷗型、意見型、管理員型、集線器型、蝴蝶型、專家型。這裏我根據有限的經驗,嘗試將這些類型的適用條件及可能的缺點一一梳理。如果長期過於鮮明的集中於一種型,就有必要思考下,改變的時候到了嗎?

Scrum實踐系列之三--敏捷教練的修煉之路 - PM長成記 - PM長成記

參考閱讀:http://tech.it168.com/a2008/1211/260/000000260040.shtml

 

後記

這篇文章寫的過程,本身也是一次修煉,裏面潛藏着很多內心的思考,夾雜着我目前做到的、沒做到的,正在實踐的或想要達到的。

寫到最後,我突然發現其實上面所總結的敏捷教練的修煉之路,不正是一個優秀的管理者的修煉之路嗎?

成長,我們一起在路上! 

-- 致和我一起修煉的各位PM筒子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