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殷家英雄在哪兒?

[別樣生活,萬卷書萬里路]2021年7月15日,週四,晴,連續1000天閱讀日記第608篇。


前幾天,被指定參加在瀋陽組織的培訓。其中有一個項目是參觀抗美援朝紀念館。


隨着那個激情四溢講解的帥哥老師一路緩緩前行,大家似乎又回到了那個熱血時代。我的心情也在起伏跌宕中。看到那個驚人的數字:抗美援朝,中國派出了大約300萬優秀的中華兒女,而犧牲在那片國土上的中華壯士,竟達19萬多。

爲這些永遠在異國他鄉長眠的壯士,爲這些最可愛的人,我淚撒紀念館。

參觀的最後,來到了一個佔地寬廣的環形的四處都是牆壁、牆壁上刻了17萬多犧牲在朝鮮戰場上的戰士的名字的抗美援朝烈士紀念牆。

莊嚴肅穆從這些英雄的名字前經過,我看到各種不同姓氏的人是並排在一塊的。幾乎是一種本能反應,我想尋找自己姓氏的那些英雄。畢竟,我曾是本省殷氏文化研究會的成員之一。對於家族,總覺得是有責任去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的。

於是,當其他人在緩慢的往前走着的時候,我在這種理念的指導下,幾乎是繞着這17萬多名字,走了一圈,想尋找本家家族的那些英雄的名字。然而,跑了一圈沒有找到。再跑了一圈,依然無果。

我內心思忖,17萬多的名字中,要找到我們這小衆姓氏的英雄的名字可能確實是不容易的。我得摸索一下這些英雄的名字是按什麼規律刻上去的?

按照慣常的思路,我覺得可能是按照26個字母ABCD這樣的順序來的。然而,仔細一看,根本不是這樣。於是,我只能再次做睜眼瞎狀,希望自己靠運氣能找到,從而可以給家族他人提供一些信息。

然而,還是沒有。

我終於決定去尋求講解老師的幫助。

老師很熱情的迴應了我:老師,這裏只要能找到的人的名字都會有的,那麼,這17萬多的名字裏一定會有你們姓氏的人的。

我沮喪着回答:嗯,我也確信一定會有我們姓氏的人。只是我不知道他這些姓氏是按照什麼規律排列的,導致我在這裏已經走了三圈,還沒有找到。

有個同學很興奮的回答:他這個不是按照ABCD的順序來排列的,而是按照筆畫的多少來排列的,你看,最開始入門的那個地方是丁姓,他就只有兩畫。

哦,我瞬間恍然大悟。

於是,在大家都已經走到了出口的時候,我又急急忙忙的跑回去,對於這個自己寫了幾十年的姓氏,它的筆畫我當然是非常清楚的。我立即走到中間稍後的位置,找到了大約是十畫的姓氏的名字前。

這一次,我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三下五除二,輕輕鬆鬆就找到了我們殷氏家族的英雄們。他們一個個的名字赫然在列。我在他們的名字前,拍照留存,然後鞠躬,默哀三分鐘。告訴他們,殷家後人來看他們了!

回程的路上甚至一直到現在,事情過去很多天了。我卻一直在思考,那一天發生的事情給我帶來的感悟和啓發。

如果那天我沒有去詢問老師和同學,而是一直一個人在那裏瞎摸索,一個名字一個名字的找,可能我再找上半個小時也不一定能找到。而後面我之所以幾乎是只花了幾分鐘就輕輕鬆鬆找到了,達成了目標和心願,是因爲我找到了刻寫這些名字的規律。一旦找到了規律,事情就好辦了。不按照規律去做事,只能是徒費功夫,浪費精力和時間。

由此,我聯想開來,想到了歷史上與此類似的諸多案例。

最近我在帶領孩子們學歷史。其中講到建立了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的一代英雄亞力山大的一件軼事。

那是在亞歷山10多歲的時候。有一天馴馬師牽來了一匹野馬。這匹馬很強壯,是一匹良馬,但是性子卻十分剛烈。無論誰坐上去,都會把人甩下來。就連馴馬師都不例外。所以壓力山大的父親菲利普國王也只得無奈的搖頭,讓馴馬師把這匹馬牽回去算了。

然而,亞歷山大卻連忙跑過去,跟他的國王父親說,讓我來試試吧,我有把握可以駕馭好這匹馬。菲利普大帝難以置信。然而,鑑於兒子那麼有把握,冒着兒子可能受傷的風險。國王決定讓兒子試一試。

很奇怪,亞歷山大騎上這匹馬之後,這匹馬似乎突然性情大變,竟然很溫順的往前走了。

周圍所有的人都看呆了。我想他們一定以爲小小的亞歷山大現在是有神來助他了。

只有,當亞力山大把他的祕密說出來以後,大家才明白是怎麼回事。才知道根本不是有神相助,而是因爲亞歷山大掌握了這匹馬的規律。

原來,亞力山大經過仔細的觀察發現,這匹馬原來之所以表現的那麼剛烈,是因爲它能夠看到自己的影子。每次看到自己的影子,它就驚慌失措,於是就只能橫衝直撞。等亞歷山大把這匹馬調轉過來,讓它再也看不到自己的影子的時候。這匹馬就不再害怕了,於是就變成了一匹溫順的良馬。

原來如此。

壓歷山大之所以成功,還是因爲經過了仔細認真的觀察,把握了馬活動的規律。而其他人是匆匆忙忙魯莽冒失的就騎上去,沒有掌握這匹馬的特性和規律,所以只能以失敗告終。還得出一個錯誤的不公平的結論——這匹馬本身不是好馬。

與此類似的,是流傳於世的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馴馬的事例。吐蕃向唐太宗進貢了一批良駒,均已馴服。唯有一匹叫獅子驄的是個特例。唐太宗見這匹馬甚是喜愛,稱它爲龍駒。於是問手下,有誰能馴服這匹馬,就有重賞,結果無一人能馴服。武則天知道此事,於是自薦:“我能馴服。請皇上賜三物:鐵鞭、鐵錘、匕首。用鐵鞭打它;不服,就用鐵錘接着錘;還不服,則用匕首殺了它。”唐太宗笑着說:“照你這麼說,朕的良駒不被你刺死了?”武則天進一步解釋:“良駒應該成爲君主的坐騎。馴服了就用,馴不服留它又有何用呢?”

於是,武則天果真騎上馬,讓這匹馬乖乖聽話了。這足以看出一位女政治家御臣的手段,何等高明!以馬喻人,你們要是不聽話,桀驁不馴,想要效法李敬業與我作對,我照樣能以馴馬的手段,收拾你!這就是武則天的政治目的。

同樣是馴馬,雄才大略、建立了橫跨亞非拉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和成爲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的武則天採取的是不同的方法和手段。但,兩人也是有共同點的,那就是,都是掌握了事物運行的規律。亞歷山大掌握的是馬這種生物本身的規律,武則天則是用人與人相處的規律運用到動物身上,這是人類社會的規律,但,結果是一樣的——都是成功的完成了他人看來無法完成的目標和任務。

不管是動物本身的規律,還是人類社會運行的規律,他們都是規律。聰明人,絕不會使用自己的力氣去蠻幹,而是會,準確的抓住這些規律,從而似乎輕輕鬆鬆、不費吹風之力,就完成了別人難以企及的目標。亞歷山大在他的父親菲利普國王的根基上更進一步,從馬其頓那個小小的地方開始,一路征服,甚至直接打到印度,建立了歷史上第1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至於武則天,在那個男尊女卑、女性地位極其低下的社會里成爲了中國歷史上422位帝王中第1位、也是唯一一位真正的女皇帝。並且,在她統治期間,社會安定,人民生活富足,讓“貞觀之治”的成果得以延續,讓大唐王朝的繁榮得以繼續。更難得的是,她去世以後,竟然還能全身以退,這跟她對人與人相處的規律的深刻的洞察力是分不開的。

說到這裏,感慨萬千。思緒也由此擴散開來。

想起范蠡和文種的故事來。

范蠡和文種幫助越王勾踐復仇,終於完成了目標——夫差已死,吳國已滅。這時候,范蠡不坐等勾踐封賞就帶着西施泛舟西湖,退隱回鄉了。而范蠡走前,留給文種一封信,說,“飛鳥打光了,好的弓箭該收藏起來;兔子打完了,就輪到把獵狗燒來吃了。越王這個人,可以跟他共患難,不可以共安樂,您還是趕快走吧。”這就是所謂的“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然而,文種,不捨離開,等着封賞。最終,文種被勾踐賜死。而范蠡,則得以盡享天年,還從商發了發財。

同爲功臣,兩人的結局截然相反,實在讓人唏噓。不過是,范蠡懂得從人類生活的規律中,進行觀察,總結,並進行合理的思維類比,從而做出合規律的行爲來。而文種,則看不透,認不清,迷失在人性的弱點裏,最後丟掉了自己最寶貴的生命。

作爲心理諮詢師,作爲站講臺的教育者,我時常思忖着,如果我們都能像亞歷山大、武則天、范蠡那樣,對世事認真觀察、努力去洞察表象背後隱藏着的規律,盡最大努力抓住規律,並且按照規律的指引去行事,那麼,我們生活中大部分的難題將不再是難題,而困惑,將不成其爲困惑。

並且,跟一兩千年前的亞歷山大、范蠡、武則天時代不一樣,我們這個時代,不僅僅可以用自己的肉眼去觀察,我們學習規律、洞察事物規律的方法和途徑,其實已經有了最多最好最便捷的通道,那就是,向書本學習。幾乎每一本書,都凝結了作者多年甚至幾十年的人生功力。那是前人智慧的結晶,對人性、對自然等規律的深化和總結。可以這麼說,我們人生遇見過的任何問題,前人都已經遇見過,並且把它寫成了書。哪怕是家居整理這樣的小事。更別說,什麼親子相處、怎樣教育子女等人類所面臨的所有共通問題了。

然而,似乎,很多人甚至可以說是絕大多數人都了忘記或者忽略了這一點。大多數人遇到問題時,都是憑着自己的本能和直覺去解決,有些甚至很多時候就是按照自己的情緒指引去行動。

每次回農村老家,我都很感慨:農村現在的生活條件似乎越來越好了,家裏的家電設備齊全,很多人家裏甚至都買了兩臺車。然而,一般的家庭,除了孩子們讀書的教材,鮮少有書本。並不是大家沒有買書的餘錢,而是,沒有充分深刻認識到這一點的意義和重要性。

當然,作爲閱讀學和閱讀療法的研究者,我這似乎有對於自己認知領域範圍內的東西就有偏愛的嫌疑。很多人會說,向書本學習,不如向周圍的人學習。他們會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然,果真如此嗎?網上有言,如果沒有萬卷書做爲萬里路的基礎,我們就算每日行路,也不過是個郵差。沒有萬卷書作爲基礎和理論指導,我們就算每日在人堆裏,也不過是看到一堆零碎的行爲,難以抓到隱藏在表象後面的本質和規律。

還是以教育爲例。

最近國家的“雙減”政策出臺,猶如平地一聲驚雷,掀起了教育界萬丈波濤。大多數人,尤其是一二線城市的,孩子們基本是泡在培訓班裏的。沒有寒暑假,沒有周末。像我這種孩子六年級了,還幾乎從來沒有上過輔導班的,算是極端個案了。

當然,這跟我本人是教師有關。同時,也跟我總想洞悉事物本質和規律的思維習性有關。

比如說,孩子的英語。在雅貝貝九歲時,我們開始英語啓蒙。我做的第一件事,是到網上淘了幾十本英語啓蒙的書回來,一一做筆記,認真研讀,總結那些英語啓蒙成功者的經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拿來爲我所用。最終,讓孩子在八個月的時間裏讀到了英語原著。一直到現在,我從來沒有間斷過對英語規律的總結。我可以很自豪的說,如何在最短的時間內讓英語突飛猛進學習,達到可以閱讀原著,可以自行聽說讀寫,我覺得,兩年多的探索讓我覺得,最好的規律和方法已經掌握。剩下的,就是堅持了。

又比如說,我爲什麼不送孩子去接受學科培訓?是因爲,關於所有學科教學中,最核心和最關鍵的是什麼?這一點是我時常思考的內容。作爲一個學哲學的人,時常反思和追問是我的思維習慣。這個習慣讓我受益匪淺。孩子一出生,我就開始研究有關教育孩子的內容。相關的書籍開始一摞一摞的往家裏搬。到現在,家裏有關教育類的書籍少說也有五六百本。從古代到現代,從孔子、蘇格拉底到盧梭、誇美紐斯,從陳鶴琴到蘇霍姆林斯基,從中國到歐美,到當代的肯·羅伯遜的“教育五部曲”……無一不在我的研讀範圍內。

雖然說,我研讀過的書籍,不過是教育領域內的九牛一毛,我依然在這個領域是個無知漢。但,十多年的研讀,10多年來向各位教育大家學習取經,我也算是有了一點點心得體會。至少,可以說不再是睜眼瞎,不再是憑藉着直覺和情緒去教育孩子,跟孩子相處,而是,對於這些教育知識和規律,經過自己的蒸煮、溶解、沸騰、翻炒以後,形成自己的教育模式和特色。尤其是,對於歷史,在我這裏不再只是單純的知識,而是變成了哲學和心理學的載體,變成提升孩子們思維方式的通道,變成提升孩子們心理素質、進行心理療愈的素材,變成大語文的熔爐,當然,也變成孩子們快樂的源泉,變成提升孩子們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內驅力的動力火車。

每當跟孩子們在一起學習,我都興奮異常,我想要進一步弄懂教育的內在規律、讓孩子們擺脫應試教育的痛苦、要爲中國教育做一點力所能及的事情的動力驅使着我,日復一日,樂此不疲,板凳一坐十年冷。然而,無怨無悔。

可以說,是凡事想要洞悉、抓住事物運行規律的思維習慣,讓我這樣去做的。

我堅定不移的相信,這種思維習慣,會讓我、我的孩子、我的學生受益終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