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对人生迷茫时,该向谁招手?

                   



年初在《读者》上读到了一篇豆腐块文章,标题是《拼命招手》,作者向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在国外一个地方新修了一条铁路,当火车路过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时引起了人们的好奇。有一个小男孩儿,每天都来到火车经过的地方,站在山坡上向疾驶的火车拼命招手。遗憾的是车窗始终封闭着,整列火车,没有一个人看见山岗上正在招手的孩子。由于总也看不见火车上的人招手,小男孩儿病了。他得了一种自闭症,不与任何人说话。于是男孩儿的爸爸便出去寻医问药。旅途中他恰巧与一位陌生男子同住一个房间里。这位陌生男人从男孩儿爸爸嘴里听到了男孩儿的故事后只说了一句话:会好起来的就睡下了。

第二天一早,当男孩儿的爸爸起床时发现那个同住的陌生人已经早走了。就在男孩儿爸爸带着沮丧心情返回村庄时,奇迹发生了。男孩儿的病不治而愈。原来当天早上有一列火车经过村庄,火车上有一个男人打开车窗探出大半个身子拼命向山坡上招手……一直读到这儿,我才发现作者是余秋雨,原来大作家也写小故事。这段故事也是余秋雨演讲稿的一部分。目的是想说明作家的责任,应该向那个拼命招手的陌生人一样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这个小男孩儿与火车的故事很值得我们深思。生活在社会上我们究竟需不需要他人的认可?我们怎样才能引起他人的关注和信任?如果你是一位作者,怎样才能使你的作品不成为一座无人进入的孤岛?如果你是一位站在街心岗亭的交警,怎样才能让过往的司机和行人心悦诚服地听你指挥?如果你是一位站在讲台上的老师,怎样才能吸引到学生们佩服的眼光?如果你是一位医生,怎样才能让患者投来对你信任的目光?

小男孩的故事告诉我们大家,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每个人,谁也不想变成一座孤岛,大多数人害怕孤独,渴望与他人交往。米兰昆德拉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中说:“我们全都需要有人关注我们,根据我们生活所追求的不同目光类型,可以将我们分为四类。第一类追求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换句话说就是公众的目光。

第二类是那种离开众多双熟悉的眼睛注视的目光就活不下去的人。那些不知疲倦的在组织鸡尾酒会和宴会的人就属此类。接下来是第三类。这类人必须活在所爱之人的目光下。他们的境况与第一类人,同样危险。一旦所爱的人闭上眼睛,其生命的殿堂,也将陷入黑暗之中。最后是第四类也是最少见的一类,他们生活在纯属想象不在身边的人的目光下。这类人是梦想家,比如弗兰茨就是。他来到柬埔寨边境仅仅是为了萨比娜。汽车在泰国公路上颠簸,可他感到萨比娜久久地凝视着他。”

昆德拉说的对不对?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我们是不是全都需要有人注视?开始并没引起我多么的在意。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两岁多的外孙子自己用勺子吃了一口饭之后,马上把目光投向他的爸爸妈妈和姐姐。我惊奇的发现,他是在寻找。他在寻找什么?当然不是吃的东西,而是在寻找对他注视的目光!这个发现让我十分惊讶,原来从童年起我们就开始需要来自他人的注视目光!

但是随着我们一天天长大,需要注视的目光也不断向外扩展。由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扩展到其他亲人,扩展到一个个熟人圈子再扩展到陌生人,我们需要别人的注视。他人的目光成为我们的参照物,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许当我们成年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积累,经验的丰富,以及各种能力的提高,开始不太在意别人的目光,但是不太在意并不等于完全不在意。在我们没有修炼到杨绛先生那个份儿上之前我们还不能说,“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要与人交往,我们不可能不关注对方的目光,像前面提到的记者,作家,交通警察,医生和教师。他们自觉不自觉的已经习惯了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公众目光)。他们一旦离开了这个职业一旦离开了公众目光就有可能不适应。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应该属于昆德拉说的第二类。即众多双熟悉眼睛的注视,也就是熟人的目光。这是我们这个熟人社会多数人的选择。我们从小就被告之,不要相信陌生人。因此,我们也就不渴望那些陌生的目光。

随着网络的兴起,从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从微信群到朋友圈儿,再到个人公众号,我们无不在熟人的圈子里活动,我们每天都在朋友圈儿发原创转贴子,只是希望得到众多熟悉的眼睛的注视,并不一定非有回复不可。我们可能是那个像火车拼命招手的小男孩儿,也可能是那个从车窗里探出大半个身子,朝着山坡拼命招手的陌生人。我们可能从医生一个充满爱心的目光中医好自己的病痛,我们也可能用自己善良的目光挽救回一个生命。

和我们大多数普通人不一样,那些优秀的天才也许更需要那种被无数不知名的人注视的目光,一旦离开了这些目光,他们生命的殿堂,将陷入黑暗之中。我常常为他们鸣不平,哲学家尼采、画家梵高都属于此类。尼米用他杰出的哲学著作拼命向世人招手,却无人能理解,无人能读懂他的内心世界。梵高用它传世的画卷,拼命向世人呐喊,遗憾的是,却得不到人们的注视目光。甚至在生前连一幅画也卖不出去。感到生不逢时的两位大师只能在绝望中死去。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多么的孤独,多么需要被人注视啊!

我常想,当我们需要别人帮助时,千万别不好意思说出我们的渴望,要像那个小男孩一样勇敢地向火车招手。当别人需要我们帮助时,千万不要推脱,要像那个从车窗里探出大半个身位的陌生人一样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每个人的角色都有可能是互换的。我们也许一会儿是小男孩儿,一会儿就是陌生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