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顧茅廬:見諸葛亮爲什麼那麼難

三顧茅廬:見諸葛亮爲什麼那麼難

                        瀟    水


       你好,歡迎來到《瀟水講透三國演義》。

       這一講,咱們換個視角,從原型故事的角度,來讀《三國演義》裏三顧茅廬的故事。

       諸葛亮和劉備的相遇,史料上非常簡單,只有“凡三往,乃見”,五個字。但《三國演義》卻花了37和38整整兩回的篇幅,仔仔細細寫劉備三次去隆中臥龍崗求訪諸葛亮的全過程。關於這個故事的細節,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熟悉了。

       在很多人眼裏,這個故事是諸葛亮人生的高光時刻,諸葛亮神龍見首不見尾,三番五次迴避不見劉備,但臥龍崗上到處都是關於諸葛亮的傳說。至於劉備,完全處於下風,不但屈尊降貴,而且一路上三番五次把別人錯認成諸葛亮。不但同去的張飛忍無可忍,連讀者都要忍不住懷疑,這到底是求賢若渴的赤誠,還是盲目迷信?

       這一講,我們換個角度,從原型故事的角度,重新認識三顧茅廬,這一回,我們的重點不在諸葛亮,而在看上去笨頭笨腦的劉備。在我看來,這是個典型的試煉故事。

       什麼是“試煉”?本來的意思是通過加熱來試驗金屬的成色,英文是trial。希伯來聖經中也形象解釋了“試煉”:“我要使這三分之一經火,熬煉他們,如熬煉銀子;試煉他們,如試煉金子。”

       用一句話概括,所謂試煉故事,是指主人公經受住一系列考驗完成人生轉換的故事。

       同類故事,我們中國人熟悉的,有堯舜禪讓的故事,堯考驗了舜28年,讓他受盡危難苦楚,才把帝位禪讓給他;《史記·留侯世家》裏,張良從黃石公那裏獲得兵書的故事。而納西族神話《人類遷徙記》、苗族故事《阿秀王》也都是類似主題。同樣,在西方文化中,希臘神話大力士赫拉克勒斯在12年中完成了12件非凡的試煉才升格爲神。《聖經·約伯記》中上帝摧毀了先知約伯的整個人生,最終通過痛苦考驗的約伯才苦盡甘來。

       試煉故事通常有這樣四個要點:

       考驗通常不是一次性的,不但會多次出現,而且難度還會不斷升級。

       守門者會對被考驗者進行阻礙和干擾。

       被考驗者潛在的屬性會被喚醒、強化,實現成長。

       通過考驗的人,將獲得某種資格、某項神奇的能力、某個神奇的禮物。

       用這個模型再看《三國演義》中的“三顧茅廬”,就是劉備一關關地經受考驗了。

       劉備一顧草廬時,吃了閉門羹,諸葛亮雲遊去了。隨後,劉關張“邂逅”了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這是劉備第一次錯把別人當成諸葛亮。崔州平說了一大通喪氣的話,叫他認命,順應時代。 面對這種試探,劉備意志堅定,說自己是漢室宗親,漢室出了危險,自己怎能聽憑命數的擺佈坐視不管。

       第一步試煉關於做大事的信念,劉備過關了。

       二顧草廬時,劉、關、張雪天登門拜訪,“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劉備接連把三組人馬錯認成諸葛亮。到茅廬後恰巧諸葛亮又“昨日閒遊去了”。劉備留下書信。第二次試煉,別看慧眼識人不及格,但求賢的誠意過關了。也就是書中劉備對張飛說的:“讓孔明知道我的殷勤之意。”

       三顧茅廬時,就更窩火了,諸葛亮明明在家,卻“高臥不起”,長達兩個時辰,急得張飛要放火。劉備卻站在那兒,靜心長久等候。你看,這是第三關,關於性格的試煉。這是日後劉備和諸葛亮君臣相處彼此信任的基礎。

       站在試煉的角度,諸葛亮一次次避而不見,大白天睡覺置劉備於不顧,並不是沒來由的傲慢,而是像黃石公讓張良撿鞋子、約伯家羊羣被燒房倒屋塌一樣,都是給劉備有意設置的重重關卡。而一旦通過考驗,獲得了諸葛亮加盟的劉備,匡漢大計就立即順風順水起來。諸葛亮給劉備設關卡,目的同樣是檢驗成色。

       我們在上一講關羽千里走單騎,談到過英雄之旅的故事原型,而試煉,往往發生在英雄成長故事的前期,而且是階段性必要環節。所有的試煉,是爲了直接挑戰英雄內心的焦慮,唯有在試煉中獲得成長,英雄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就像《射鵰英雄傳》裏的郭靖,也是經過了洪七公的多次考驗,纔得到學習降龍十八掌的機會。

        試煉故事裏,還往往會出現守門人的角色。那些被劉備錯認成諸葛亮的人物,不論是一顧茅廬遇到的崔州平,還是二顧茅廬遇到的石廣元、孟公威、諸葛亮的弟弟諸葛均,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乃至諸葛亮家來應門的那個小童子,其實都扮演了“守門人”的角色。他們主要的作用除了對被考驗者形成干擾,同時又給予點撥和鍛鍊。在《三國演義》裏,這幾組守門人的故事,都寫得很生動。

       就拿小童子來說,劉備第一次到訪,虛張聲勢報上自己一個人的名號“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哪知道那小童子說, “我記不得許多名字。”劉備無奈只報自己的名和姓,小童答先生出去了,接下來問“何處去了?”回答:“蹤跡不定,不知何處去了。”問:幾時歸?”回答:“歸期亦不定,或三五日,或十數日。”這段對話既淺白又雋永,實在是生動。你看,試煉也不都是要勇鬥惡龍的,這是中國式的雲淡風輕、琴絃輕撫。

       如果說,小童因爲理解力有限,於是劉備就轉而只報名和姓。但隨後,我們注意,劉備每次再遇到守門人角色,都是隻報自己的名字劉備,不再帶一大串官職。最終見到諸葛亮時則乾脆自稱“涿郡愚夫”。這恰恰是劉備在試煉中獲得的成長。考驗他的過程,也是一定程度的訓練過程。就像黃石公用撿鞋子、穿鞋子考驗張良,堯派人觀察舜在面臨生死猛獸時的表現,同樣是在強化被考驗者既有的可貴素質。

       最後,在三顧茅廬這個故事裏,諸葛亮既是考驗者,也是劉備經受住考驗之後,獲得的神奇禮物。這是《三國演義》在試煉型故事框架下的獨特創新。

而且,在原型故事的框架底下,《三國演義》創造性地反轉了考驗者和被考驗者的形象,這使得三顧茅廬成爲了《三國演義》中最爲後代讀書人津津樂道的名場面,也因此把關注重心投射在了諸葛亮身上。

       傳統試煉故事裏,考驗者要麼是無所不能的上帝,要麼是先知先覺的白鬍子老神仙,至少也是位高權重的君主;被考驗的對象,往往是年輕的無名小卒。所以,按照常理,三顧茅廬故事中的兩位,劉備是皇親國戚、朝廷左將軍、領豫州牧、自有地盤新野縣,正在尋找輔佐自己的人才,而年紀輕輕的諸葛亮,不過二十幾歲,是個居住在窮鄉僻壤的讀書人,《隆中對》那樣的戰略名篇還沒有登場,只有江湖傳說,並沒有多少工作經驗和歷史業績。你想一下,按照常理,應該是劉備來考驗諸葛亮纔對,諸葛亮通過一系列的拼殺,證明自己的資格以後,再請他擔當大任。

       但《三國演義》讓地位高、年紀大的劉備成爲了被考驗的人,考驗他的卻是年輕書生諸葛亮。而且,這個年輕人還擺明了不願出山要做隱士的姿態。

       所以我們看到,張飛對尋訪諸葛亮是不積極的,嚷嚷着把諸葛村夫捉來就可以了,甚至要放火將他逼出來。張飛的不耐煩,其實在提醒我們那個違背常理的角度——一個本應該被試煉的人卻反過來成了試煉者,要求劉備這位尊者和長者付出耐心和意志。劉備和張飛兄弟二人就像是影視劇中的兩個機位,把這出反常理的故事立體地映照出來。這種反差,不但使得這個故事的戲劇感更強,而且在中國的文化傳統裏,是很罕見的讀書人跟權力階層博弈掰手腕,並且掰贏了的故事。這非常符合儒家讀書人渴望君主慧眼識人、禮賢下士的理想,所以三顧茅廬會被讀書人反覆吟詠和傳播。

       試煉,不僅是一種常見的故事模型,更是一種很常見的人生境況。一個孩子從小學、初中、高中一路讀書考試,最終獲得大學錄取通知書,符合試煉模型;追求一個女孩子,經受種種考驗,攜手步入婚禮殿堂,符合試煉模型;求職、面試、拼殺、晉升,也符合試煉模型。這種故事模型,也經常被用作遊戲設計當中,當你在遊戲中升級打怪的時候,同樣是在參與一個試煉故事。

       總結一下,從原型故事的角度看三顧茅廬,它就不只是諸葛亮的高光時刻,更是劉備英雄之旅中的試煉環節。經受住了一次次的磨鍊,劉備的雄心壯志、求賢若渴的熱忱,寬厚柔順的性格,都得到了充分的考驗,乃至進一步被強化,最終通關。在這個故事中,年輕的諸葛亮,既是考驗者,也是劉備通過試煉之後獲得的禮物。從此之後,劉備的匡漢事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摘自知識服務平臺得到課程《瀟水講透三國演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