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明信片去旅行|勒芒古城一角

幾年前一口氣買了一百多張法國老明信片, 其中有十多張的主題是勒芒古城。上面這張明信片是我喜歡的幾張之一。建在斜坡上的房子,長長的小巷,石板鋪成的梯道,拱形的城門,讓我覺得有點親切感。

我的老家是個小山城,很多房子也是建在斜坡上。我們家的房子所在小區也是建在半山坡,家門口有一條長長的巷道,從山底一直通到快到山頂。山的另一端是公園的入口,也修有明信片中類似的石梯,有近一百多級臺階。記得還在唸高中的時候,奶奶從鄉下的老屋回來,會帶回好些鄉親給的特產和殺好的雞鴨,她用擔子挑着這些東西,從縣城車站下車後,走路走快一公里,再爬上公園入口的石梯,穿過公園,再走小路下山到家,比走山腳的馬路會省十幾分鍾時間。這幾年,想起家鄉的時候,會把那些記憶在腦海裏慢慢放映,奶奶上石梯的景象是其中重要的一幕。

讀大學時是在重慶,也是個山城,到處都是石梯。對重慶的印象更多是麻將館,遊戲廳,錄像廳,火鍋店。記憶中竟沒有太多爬石梯的印象,有點惶恐,是不是當年虛度了光陰?

前年疫情前去了歐洲旅行,葡萄牙的里斯本只是中途轉機的點。回程時候機要十個小時,所以我們一家去舊城區玩了幾個小時。一去,就喜歡上這個地方了。那也是個建在斜坡上的城市,也有跟明信片中一樣的石梯。里斯本還有上下山用的有軌電車。電車車身多是鮮豔的桔黃,是里斯本一道靚麗風景。

最喜歡的電影《天堂電影院》裏的小鎮,吉安卡多( Giancaldo),也是個山城。這是部想家的人必看的電影,音樂讓人想家,小鎮讓人想家,小鎮裏的人讓人想家。

在GOOGLE地圖上,輸入明信片上寫的地址,很容易就找到原址。下圖是街景截圖。明信片寄的日期是1908年。比較街景與明信片,百年前和百年後,基本沒大變化。窗還是一樣的窗,石梯還是一樣的石梯,城門還是那個城門,巷中間的欄干還是一模一樣。就連窗戶兩邊的牆,也是一樣的斑駁。只是明信片中的人已然不在。


在街景地圖上,想試着往巷道上行,可惜GOOGLE的員工有點懶,沒爬上坡把巷道納入街景。

上不了坡,我便在周邊瞎“逛”,發現那個古城門是一條古城牆的一部分。城門的右邊不遠處,有個塔樓。

約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征服了高盧地區,於公元3世紀修建了這段城牆。城牆總長一公里多,共有39個塔樓。建造的主要目的是保護移民來的羅馬居民。這個城牆是所有古羅馬帝國建造的城牆裏保存最完好的,另外還有兩處在羅馬和拜占庭(伊斯坦布爾)。

從近處看城牆,會發現城牆不是由清一色的磚或石頭砌成,而是裝飾有豐富的幾何圖案。城牆圍起的古城名叫 庫拉羅(Cularo),在當年是羅馬帝國的地區行政首府。這些城牆不單是羅馬人保護自己的建築工程,同時也是讓自己的文化普及到佔領區的方式。

城牆大部分保護完好,但我也發現有好多房子與城牆融爲一體。可以想象有個時期,人們並不懂得很好保護古蹟,圖方便,直接利用城牆做爲房子的一部分。從明信片寄出到現在,一百多年,經歷過一戰二戰,經歷過工業革命後經濟的飛速發展,古城的變化並不大,古蹟得到很好的保護,由此看來,勒芒人是值得佩服的。

不過既然是殖民者的建築,爲什麼法國人還要努力的保留,這是個問題。

匈牙利的布達佩斯,曾被奧斯曼帝國征服,奧斯曼人把教堂改成了清真寺。150年後,奧匈帝國把布達佩斯奪了回來,摧毀了清真寺。但是,奧斯曼時期興建的土耳其澡堂,在今天卻依然存在,成當地名勝。

我想不明白保留城牆的理由,也找不到不保留的理由,畢竟塔樓和城牆只是歷史的見證,它們本身沒有錯,建它們的工匠也沒有錯。後人不能忘記歷史,但也沒必要繼承前輩的仇恨。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