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山上的是冰臼還是壺穴

        邛崍天台山以罕見的箱狀向斜丹霞與巖熔混雜地貌和“山奇、石怪、林幽、水美”的自然風光,成爲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發源於伏牛山及玉霄峯的金龍河橫貫天台山景區,清淺的河水沿整塊紅砂岩基河牀在三級臺地的蜿蜒“跌落”中,形成了長灘、海子、瀑布和“九十里長河八百川,九千顆怪石兩千峯”的獨特山水景觀。


       上世紀九十年代第一次上天台山,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並不是那些人文遺蹟,而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長”的金龍河。尤其對平整河牀基岩上那些隨處可見的大小深淺不一的坑洞,一直感到很奇怪。前些年,在《中國國家地理》雜誌上看到有關冰臼的介紹後,我就把天台山上的那些坑洞與冰臼“聯想”在了一起,興趣也日漸濃厚。

        據相關科學研究,地球共經歷了六次冰川期,最大的一次是第四紀(距今約260萬年)冰川,整個地球中、高緯度的廣闊區域都爲大陸冰川所覆蓋。而隨着地球氣候的變暖,絕大部分的冰川開始融化,退縮到高緯度、高海拔地區。冰臼即是冰川的直接產物。在第四紀冰川后期,處於“封閉”和“半封閉”狀態下的厚重冰川融水,沿着冰川內部裂隙向下流動時,其攜帶的冰碎屑、岩石屑由於內部的巨大壓力,呈圓錐體“水鑽”方式向下覆基岩及冰川漂礫進行強烈衝擊、遊動和研磨,從而形成了大小不一的深坑,成爲古冰川遺蹟。這些坑洞很像我國古代用於舂米的石臼,因此被稱爲冰臼。

        冰臼在世界上也僅在北歐、北美和南極等少數地區有發現。我國最早發現冰臼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比如黃山和西藏等地。2010年,在北京延慶發現的白龍潭冰臼是目前最大的冰臼,而世界上最大的冰臼羣當屬內蒙古克什克騰的大青山,山頂方圓兩平方公里的範圍內,有大小冰臼1000多個,實屬罕見。在四川樂山沐川縣的龍溪河畔據說也有冰臼發現。

        就現在發現的冰臼來看,平面上大多爲圓形、近圓形、橢圓形及其它不規則形狀,如漏斗、交椅、板壁、龍爪印等。其中較深的冰臼多呈口小、肚大、底平特徵,口部上沿往往帶有大小深淺不一的缺口或開口。臼口一般寬約0.3-2.5米、深0.1-2.7米,最大的直徑達18.5米、深7.5米,最小的則如鈕釦樣大小。而這小小的冰臼卻蘊含着地球氣候演化與人類進化的特點及成因等豐富信息。從冰臼的形成不難推斷出,在距今兩三百萬年前的冰河時期,突如其來的嚴寒迫使古人類必須尋找適合的生存環境。而輾轉到不同地域的古人類,在適應環境中只能不斷改變自己,其中膚色就是一個重要特徵。在全球變冷之前,古人類的膚色應該是黑色的。第四紀冰河時期,一部分古人類只得從冰川覆蓋的山地遷移到平原,開始了黃土地裏的生活,在東亞尤其是中國華北地區形成了“黃土發育區”,爲適應滾滾黃沙下的狩獵,這批古人類逐漸產生了黃色的保護色。在北歐一帶,由於地中海的阻隔,古人類於退無可退中,只有努力適應極度嚴寒的白色世界,皮膚在冰雪的強烈輻射下出現“白化”,成爲了白色人種的“原生”者。而在中非一帶,雖然氣溫大幅下降,但仍屬於熱帶雨林發育區,昏暗的森林生活環境讓古人類仍舊保持了原本的黑色皮膚。

        那麼,邛崍天台山是否具有冰臼生成的地理地質條件呢?據《邛崍縣誌·第四篇·自然地理》記載:“第四系中更新統大面積分佈於名山~邛崍(包括名山、蒲江、邛崍縣境)地區……就其成因類型而言,一般由上部冰水沉積層和下部的冰磧層兩大單元組成。”在地質構造上,天台山~䢺江雁行帶是“中三迭世末期,印支運動促成以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由古海槽漸趨隆起,前緣形成相對坳陷,前緣坳陷當時的古構造面貌,爲一系列走向北東、並向西南斜列的雁列隆起凹陷。晚三迭世時,龍門古海槽繼續隆陸升起,前緣繼續凹陷。”“新第三紀後,大規模喜山運動二幕發生,造成坳陷沉積區褶皺成山,龍門山北東向構造帶進一步強烈上升,高級別衝斷層隨此新生,在南、北扭應力作用下,成爲控制坳褶帶內新生隆起與凹陷成生髮展的邊界斷裂。”這說明在2億年前的晚三疊系,天台山一帶已處於古陸環境丹霞地貌的發育期。從1.4—1.9億年左右侏羅紀開始,天台山地區下降爲溼熱氣候下的內陸湖泊,形成湖濱相、河湖相堆積物。到距今6500萬年前左右的新生代三紀初,在造山運動的作用下,天台山地區變形隆起成山、形成褶皺,到200—300萬年即第四紀時,天台山北東、西南向的箱狀向斜構造地貌基本形成。這種主要由厚層紅色砂岩和礫岩組成的塊狀岩層,如果富有易於透水的垂直節理(即裂隙),在冰川融水的作用下也是可以形成丹霞地貌的。這應該是天台山丹霞地貌的主要成因。同時,天台山花石林周邊的岩石與周邊基岩大爲不同,很像漂石。其構成以礫石爲主,含有少量火山岩等成分,礫石棱角大多尖銳,與冰磧礫岩和冰磧角礫岩非常接近,這應該與當年的冰川作用大有關係。

          從所處的地理位置來看,天台山位於與橫斷山脈交會的龍門山西南段邊緣,在同屬龍門山脈的彭州、什邡、綿竹等地,都已發現有古冰川遺蹟,比如銀廠溝。在離天台山直線距離大約百公里的西南面,有由歐洲大陸板塊與印度大陸板塊碰撞、擠壓等,致青藏高原隆生中形成的海洋型山谷冰川貢嘎冰川;西北面有由於古特提斯洋(相當於現今的印度洋與南亞地區)的消減閉合,進入碰撞造山和陸內變形期而形成的山嶽型冰川四姑娘山冰川。

        因此,從理論上來講,天台山屬於當時的冰川覆蓋區,應該或可能會存在冰臼等古冰川遺蹟。

        最近,我對天台山金龍河的坑洞作了一個較爲全面的實地瞭解和比對。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第三級臺地上,月洞飛水、蟠龍瀑布以下的香草疊溪和十八里香草溝至正天台,整個河牀基岩上,分佈着大小不一、以圓形爲主的坑洞,大部分都位於水流平緩的河牀當中,最大的一個長兩米、寬1.3米、深0.3米,最深的一個達1.3米左右。只月洞飛水和潘龍瀑布處的坑洞明顯有跌水形成特徵,裏面多有石塊和泥沙沉積。在海拔1300米左右的第二級臺地上的小九寨至小磨房一帶,除花石林下的花石海“海子”而外,整個平坦的河牀上遍佈的坑洞應該有數百個之多。而在海拔600~1000餘米的等樂安至肖家灣段,有壯觀的響水灘瀑布和長虹瀑布,河中滿是裸露的巨大紅砂岩石,上面也多有坑洞。那些大如房屋的岩石塊應該是隨冰川或泥石流“跌落”堆積而成。尤其是在離水面五米左右高的神蜂窟側立巖壁上,有上百如蜂窟的坑洞,大的有近一米,小者一釐米左右——這很大可能是在造山運動前由滴水侵蝕所致。整個天台山金龍河的坑洞至少在千數以上,與江西中源古河道上的“冰臼羣”和四川沐川龍溪河冰臼的地理環境十分相似。但是,天台山的那些坑洞除極少數而外,大多呈口、腹同大而底小或尖圓,與冰臼“口小、肚大、底平”的典型特徵不相符合。

        我就此向地理專家王益謙先生請教。他說,天台山金龍河中的坑洞只是微地貌形態,不能以此來判斷是冰川地貌。各種地貌形態,在空間上應該是一個有規律的組合,如果是冰川地貌,那麼宏觀上一定還有U型谷、角峯、刀脊……而這些在天台山卻完全沒有見到。

        只是從個人情感喜好而言,我真希望那些坑洞是冰臼,不過因爲後期受到外界比如流水乾撓罷了。但是,就觀察所見及理智告訴我,那些坑洞應該是屬於流水地貌下的壺穴!

        壺穴也叫甌穴,是在基岩河牀上形成的近似壺形的凹坑,由急流漩渦夾帶礫石旋轉、磨蝕河牀而成,大多分佈在瀑布、跌水的陡崖下方及坡度較陡的急灘上。類似地形也可以出現在冰川底河牀上,由冰水沖蝕而成,稱之爲冰川鍋。如果粗糙的岩石上有縱向、橫向、水平節理,區域降雨及河流水量豐富,岩石易於發生風化,即具備壺穴發育的條件。從天台山的地質地理與氣候條件來看,顯然是相符合的。


        壺穴以光、曲、滑、漏、透、空爲主要特徵,自有一種天然之美。浙江溫州銅鈴山的壺穴奇觀被譽爲“華夏一絕”,主要是因爲它壯美的壺穴瀑布,除日本一處而外,全世界僅此一處。據說,規模最大的壺穴羣在邢臺天河山,直徑小者三四米,大的有七八米,深處達三至四米。而湖南龍山猛洞河四公里河牀上密佈的壺穴被《中國國家地理》稱爲可與“壺穴之河”臺灣基隆河相媲美。而天台山金龍河中的壺穴雖然在漏、透、空上並不明顯或突出,但在那山高水長、林木掩映下的疊溪長灘中,更加呈現出一種“歷史”的厚重與自然的靈秀之美!

所以,無論是在螢火閃爍的清涼夏日,還是在茶花怒放的冬寒時節,這都是天台山最爲讓人迷戀的所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涉及侵權請聯繫鼎尚者刪除,文章未經同意請勿複製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繫鼎尚者)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