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回送君三封鸡毛信愿做一个摇铃人


半个月前,一个六年级男生的来信,令我陷入沉思。

在这个男生的四封来信中,有三封提到了与父母的关系。

他告诉我,自己总有一种感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父母总能给他挑出毛病来。

为此,他烦恼不已,想改善跟父母的关系,却又不知该如何去做,故而寻求我的帮助。

我又翻阅出其他孩子的来信,刻意把有关亲子关系的部分摘出来。

一整理,吓一跳!竟然有那么多的信件,都跟这个话题有关!

“爸爸不让我看某类书”

“妈妈不让我跟某个同学走得太近”

“爸爸总说我吃饭慢”

“妈妈总嫌我做作业磨蹭”

“爸妈离婚后,我成了家里唯一的男人”

“弟弟出生后,我笑的次数越来越少”

……

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

如果亲子关系少了“和”,父母的事业或许依然蒸蒸日上,但,孩子的学习,大概不会节节开花。

人们又说,解铃还须系铃人。

改善和提升亲子关系,靠“系铃人”,有时还真不靠谱,因为——内在者迷。

如何出迷?

不妨加入一个“摇铃人”!

铃声一响,迷中之人,只要不刻意掩耳,总有破迷之法,总有出迷之计。

我,愿意做那个“摇铃人”!

只是,“摇铃”也得有规矩,不能乱摇,否则,就变成了令人作呕的噪声源。

所以,我给孩子们准备了三封“鸡毛信”。

什么是“鸡毛信”?

过去,在须要火速传递的紧急公文和信件上插上鸡毛,就叫鸡毛信。

我给孩子们的“鸡毛信”,不是公文,也不是信件,而是空空的信封。

信封上,写明了我的收信地址,也贴足了邮票。

此外,还附上一张使用说明书,我告诉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解不开的困惑和难题,如果不方便寻求身边人的帮助,可以写在纸上,塞进信封,投进信筒,寄给我。

我会将自己的立场、观点和建议,写在纸上,再回寄给孩子。

或许有人说,你的建议,真的能帮到孩子吗?

借用《解忧杂货店》中的一句台词:“每一个带着烦恼来找我的人,他们心里都有答案……我只是鼓励了一颗原本决定的心而已。”

再用我自己的观点做个补充:当孩子把心中的烦恼写下来,烦恼就消失了一半儿;要是有人理解并回应了他的烦恼,烦恼又消失了四分之一;剩下的四分之一,交给时间。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