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丘的丘怎麼讀?

古人因避諱聖人名字稱之爲孔丘(mǔ),今人則直呼孔丘(qiū)

    “孔子,名丘,字仲尼。”一提到這句話,很多人耳熟能詳。可丹東市民王淑英大娘和她的老伴劉富國就對百家講壇上“孔丘qiū”的讀法產生了異議,因爲在他們上學的時候,老師可不是這麼教的。

    “我們老師專門強調過,‘丘’在孔子的名字裏念‘mǔ’,並且只有這個時候才念‘mǔ’。”王淑英大娘今年已經82歲,做了一輩子的語文教師,1983年從崗位上退休。她說自己上小學的時候,老師一再強調過。每次考試,這個知識點都是重點。

前幾天,王淑英看《百家講壇》,偶然間看到主講人把“孔丘”這兩個字讀作“孔qiū”,就覺得很不舒服。她覺得,這個讀法是錯誤的。“如果是別人的名字,弄錯也就罷了,但是孔子是一代聖賢,連他的名字都讀錯了,還怎麼能夠說明我們對他的尊重?”她的老伴劉富國大爺也堅持稱,自己上小學的時候,老師教的是“孔mǔ”。並且,兩個人小時候上的並不是同一所學校,當時的時間是1937年前後,兩位老人的老師早就已經去世,現在沒有辦法去找他們確認。不過劉大爺說,他們當時一起上學的同學還有一些是健在的,如果要找的話,至少能找出七八個人證明“孔丘”應該唸作“孔mǔ”。

    那麼,這兩個字到底是該讀作“孔qiū”還是“孔mǔ”呢?

山東大學儒學研究中心副主任顏炳罡教授稱,其實這兩種說法都不能算錯。“古人爲尊者諱,不直稱聖人名,今人就直稱qiū了。”按照顏教授的說法,丘字讀音的差別是因爲孔子是大聖人,後人覺得直接稱呼他的名字太不禮貌,就故意把他的名字讀錯。這跟《紅樓夢》中林黛玉爲了避諱母親“賈敏”的名字,故意把“敏”讀成“密”是一個道理。

避諱是我國一種古老的禮法制度,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文化現象。古人在寫文章時,凡是涉及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長輩及尊崇的人名時往往避而不用該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筆等方法代替,表示作者不敢、不能或不願直呼其名姓。

  避諱大體可分兩類:一是公諱,即國家強令臣民所作的避諱,如避本朝皇帝名、孔子之名等;二是私諱,乃是文人士大夫對其長輩之名所作的避諱。辛亥革命以後,廢除了避諱制度,但是其影響卻沒有辦法一下子消除。

這就是爲什麼王淑英大娘和劉富國大爺會一再堅持將“孔丘”讀作“孔mǔ”的原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