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明珠-軍墾第一城石河子—南疆篇(10)

        石河子地處北疆,我是遊南疆時去的石河子,所以仍把本集歸入南疆篇系列。2019年10月14日晚,我從庫爾勒坐火車北上,經過一晚顛簸,15日早上到達烏魯木齊,隨即在售票處買好16日晚上直達重慶的臥鋪票(18日到重慶),這樣就有兩天空閒時間。我兩次來新疆,一路走來看到新疆發展這麼好,兵團功不可沒。而展示兵團風貌的重要窗口,拉下新疆屯墾第一犁、被稱爲軍墾第一城的石河子必須去,我決定利用兩天時間到石河子,當即買下去石河子的火車票,坐上前往石河子的火車。

         石河子是自治區直轄縣級市(漢族人口占95%以上),離烏魯木齊150公里,曾經是兵團總部所在地,總部遷到烏魯木齊後,與兵團農八師實行師市合一體制,即一套班子(機構)兩塊牌子,由兵團管理。現在的石河子以“戈壁明珠”美譽著稱於世,是一座現代化程度很高很美的全國文明城市、園林城市和衛生城市,已入選全國“幸福百縣榜”和“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擁有新疆兩所“211工程”高校之一的石河子大學,石河子已由荒漠戈壁發展爲今天現代化城市。

        石河子目前正在抓緊舊城改造,今後將更加美麗。

        石河子旅遊景點多,類似這些景點已在新疆各地旅遊時參觀過,我到石河子就一個目標:參觀新疆兵團軍墾博物館,在此尋找石河子及新疆迅速發展的答案。我住的旅店離軍墾博物館近,傍晚到博物館對面休憩廣場轉了一圈,跟內地一樣,只見廣場跳壩壩舞的中老年人多,人們在音樂聲中翩翩起舞;廣場上有多處軍墾戰士雕塑,這些雕塑在彩燈照射下更加光彩奪目。

        次日一早,我來到博物館廣場,人們迎着晨曦在廣場鍛鍊。趁着白天光線好,我在廣場轉了幾圈,仔細觀看了昨晚沒看清楚的幾處雕塑(圖1軍墾第一犁),其中最欣賞廣場中心的軍墾主題雕塑,此時不解其意,只是把這些景觀重拍一遍,並請一位先生幫助拍下紀念照。

        王震將軍塑像矗立在博物館門口,博物館上世紀50年代初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總部,時任生產建設兵團司令的陶峙嶽將軍居住在此,人們習慣將這裏稱爲“陶峙嶽公館”。後又成爲原農八師石河子市辦公樓,有“軍墾第一樓”之稱。經保持原有外貌改建後,是全國唯一以軍墾爲主題的博物館,成爲展示軍墾歷史,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被評爲全國百個紅色旅遊景點之一。

        博物館不收門票,館內有古代石河子、輝煌的歷史、足跡在延伸三個展廳,我主要參觀了第二、三展廳。這兩個展廳的軍墾史和創業史內容極其豐富,從兵團的前世今生,組建兵團的歷史背景,決策者的決策過程,執行者的執行過程,兵團所涉及到的事全無遺漏地進行了展示。是一個資料詳實、展品豐富、主題清晰、客觀公正的博物館。內容有4個部分,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前言:

        第一部分凱歌進疆。主要介紹西北解放軍某部在王震司令員帶領下,進軍新疆,於1949年12月17日到達迪化(烏魯木齊),與起義部隊等勝利會師,共同擔負起保衛新疆、建設新疆的光榮任務。

        第二部分艱苦創業。數十萬駐疆部隊喫穿供給成爲嚴重問題,1949年12月中央軍委一號首長髮布關於軍隊參加生產建設的指示。解放軍駐疆部隊發揚南泥灣精神,一手拿槍、一手拿鎬,在人跡罕至的亙古荒原上,拉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的軍墾千秋偉業。館內採用聲、光、電效果,再現進疆部隊向荒原開戰的大型半景畫,給參觀者留下深刻印象。

         這裏特別引人注目和令人感動的是“戈壁母親”,即第一代軍墾母親。墾荒部隊要在茫茫戈壁站穩腳、紮下根,10多萬墾荒官兵的婚姻成爲頭等大事,絕不容忽視。戰士們通過家鄉親屬介紹未婚女性來疆工作,另從湖南、山東等省通過參軍、招工等方式引進大量未婚女性。她們的到來爲衆多墾荒官兵解決了婚姻問題,組建了家庭並生育兵團後代,這使荒漠戈壁充滿生機活力、出現人丁興旺、歡歌笑語的欣欣向榮景象。這些早期進疆的女性成爲兵團第一代“戈壁母親”,是兵團穩定發展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同時她們自身也在兵團中很快成長起來。前兩年有部電視劇【戈壁母親】,表現的正是兵團第一代軍墾母親艱苦奮鬥歷史及精神。

        這段軍墾歷史早已從小說、影視劇等文學作品中知曉,深深爲兵團最初數10萬大軍在極其艱苦環境下進行的屯墾所感動。曾經以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由王震帶領的部隊所改建,還有點杞人憂天,第一兵團改爲生產部隊了,誰來保衛祖國西部邊疆?到軍墾博物館參觀,才知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最初數10萬屯墾大軍、主要是陶峙嶽將軍所率領的全體人員,加上王震原有生產部隊和後勤農場,生產建設兵團總部就是原陶峙嶽將軍居住地-陶公館。在新疆和平解放及後來屯墾戎邊中,陶峙嶽將軍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巨大功勞。1954年10月組建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時,陶峙嶽將軍任新疆軍區副司令員兼生產建設兵團首任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與王震將軍同爲開國上將。1982年91歲的陶將軍當選全國政-xie副·zhu·席。

        第三部分激情燃燒的歲月。着重介紹兵團自1954年成立後,新疆農墾事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由解放軍創辦軍墾農場階段進入到農墾職工建設正規化國營農場階段,由軍隊的自給自足性生產變成了納入國家經濟計劃的企業化生產。此外,全國各地大中專畢業生、農村青壯年、城市知識青年、復退轉軍人、自願支邊人員,特別是大量女性紛紛來到兵團,給屯墾戎邊偉大事業注入了巨大活力。

         1958年後,上海等全國各地大批知識青年相繼來到兵團,使兵團在各方面獲得迅速發展。周·en·來在1960年到石河子視察,親切接見上海知青代表並表揚知青們在邊疆幹得好,大有可爲。我曾看過一部小說【軍隊的女兒】,就是寫上海知青在兵團的成長故事。

         第四部分“三個隊”。這部分實際上是介紹兵團性質:兵團是生產隊(從事着農業生產和建設任務)、工作隊(爲新疆各民族大團結、經濟大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戰鬥隊(承擔維穩、戎邊任務)。看完最後部分終於弄懂了博物館對面休閒廣場的主題雕塑意思,雕塑下站着的3個人,分別代表了生產隊、工作隊、戰鬥隊(圖6),(圖5西北夫妻第一哨)。

         結束語對兵團輝煌發展、偉大貢獻及兵團精神給予高度總結和評價。兵團的發展,幾代人的血汗,260萬職工忠誠的心澆鑄成祖國西陲永不移動的界碑。

         歷時一月的南疆遊在石河子落下帷幕。在這一個月裏,不僅領略了南疆各處美麗風光(獨庫公路、天山大峽谷、帕米爾高原及塔什庫爾幹、喀什、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疆三大胡楊林等)及風土人情,更結識了衆多新朋友,收穫了友誼。一路上得到各族朋友的熱情幫助,特別令我難忘的是在塔縣北京錢美女邀我同遊盤龍古道公路;巴楚紅海景區中國移動楊先生送我回縣城;葉城錫提雅迷城一維族先生主動打電話給朋友爲我聯繫返城車;祖籍爲重慶的年輕老鄉邀我坐他們車返城;幾位烏市小夥子帶我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爲我拍照和錄視頻,深夜爲我在輪臺找住宿。可以說如果沒有這些熱情善良人的幫助,在交通不便,景點間距離遠的南疆,時已67歲的我-南疆遊將會留下較多遺憾。在此,發自肺腹的向朋友們表示衷心感謝!祝好人們一生平安、幸福吉祥!熱情歡迎朋友們到美麗山水之城重慶遊玩,再謝朋友們啦!

         新疆以天山爲界分爲北疆和南疆,天山和阿爾泰山中間夾我國第二大盆地-準噶爾盆地(北疆),天山和崑崙山中間夾我國第一大盆地-塔里木盆地(南疆),形成三山夾兩盆地形。 2013年7月和2019年9-10月我兩次進疆,大美新疆及遼闊地域給我留下深刻美好印象,也吸引着全國各地遊客源源不斷湧向新疆,新疆旅遊已迎來美好春天,祝福新疆的明天更加美好。新疆系列到此結束,由衷感謝讀者們的厚愛和鼓勵支持,歡迎大家繼續圍觀“大西北之旅-寧夏篇”!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