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讀後

我們身邊從來不乏優秀的朋友或家人,他們做事有條例,溝通能力強,反應迅捷,總是能在危難時刻解救你;總是能在一愁莫展時,化解你的危機;也總是能在人羣中光芒無限。

當有這樣的人在你身邊時,也許你會有一種幸福感,安全感當然也會有崇拜感,甚至產生依賴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裏的蛤蟆先生身邊就是有這樣一羣優秀的人,一直以來蛤蟆先生也是以此幸福並快樂着,然而,最近卻整個人都不好了。

不經意間翻讀到此書,一口氣讀完,頗受震撼,書中故事,件件直戳痛點,忍不住要分享大家。

蛤蟆先生最近整個人都不好了,在河鼠、鼴鼠與獾等好友的關心,幫助下,走進了心理諮詢室,通過十次的諮詢,在心理諮詢師蒼鷺的幫助下,通過“建立諮詢關係”、“確定諮詢目標”、“確定問題:提問和自我審查的技術”等等教科書式的諮詢技能的一一展現,最後,蛤蟆先生終於得到了自我成長,走出困境,找到失落的自我。

一、“老好人”蛤蟆先生

蛤蟆先生和大多數普通的常人一樣,軟弱、不安分,易迷茫,一直以來,總需要朋友告訴他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或者總想着如果這樣做了朋友會不會不高興,總想着讓身邊每一個人都滿意,一直是按照親朋好友期待的樣子在生活。

正如獾說的,如果沒有人管束與忠告,“他便由着自己的性子,被愚蠢、病態的念頭牽頭鼻子走”。缺乏定力,缺少靜下來思考,更不敢嘗試用自己的智慧指導自己行爲的決心與勇氣。

然而,如今的蛤蟆先生,卻悲傷憂鬱,情緒低沉無力,對一切都失去了興趣,且慵懶頹廢,臥在一堆破衣服底下,像一個流浪漢一樣,失去了往日的活力與精神。

幸好,蛤蟆先生有一幫不離不棄的好友河鼠、鼴鼠與獾等。好友們決定施以援手,解救黑霧裏的蛤蟆。在好友的施壓、懇求下終於走進了“蒼鷺小築”諮詢室。

然而,也正因爲蛤蟆有這樣一幫優秀的朋友,所以才活得如此壓抑,沉悶。有了這些優秀的人在身邊,的確是幸福的,但是,通常說,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所以在優秀的人面前,永遠都有一種聲音在時刻提醒着你:自己是一個無能的,愚笨的人。

王小波曾說過,人類的一切痛苦,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就連去諮詢室找諮詢師這種事,蛤蟆先生也是看在朋友的面子上,怕朋友們對自己失望,才答應去看看的。

當然,心理諮詢師蒼鷺就沒有那麼模糊了,一慣對於自己的思想,言語和行動都是模糊不清,糊里糊塗的,在蒼鷺小築的諮詢室可是行不通的。

蒼鷺明確地說:首先要接受諮詢的是你,就必須是你自願,這樣才能與諮詢師形成合作的關係,才能改變現狀。

那麼在你自願的前提下,你就得認真誠實地回答並控討諮詢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

二、抓着諮詢師無形的手深度剖析自己

書中有些對話,讓人笑到心痛,比如那句“你感覺怎麼樣?”蛤蟆從起初被問道時的不知所措,到最後的主動回答。

不論是精明的獾,靈活的河鼠還是溫柔體貼的鼴鼠,雖是好朋友,也誇讚蛤蟆先生開朗,幽默,常給大家帶來開心快樂。但是,從來沒有人問過,你感覺怎麼樣?沒有人關注過你過得好不好?最近心理有沒有壓力?

或者說,自己也沒有清晰地思考過,深刻地總結過自己的情緒與感受。一直就是這麼糊塗地過着,只要身邊朋友高興就好,只要大家不拋棄,不離開我就好,好像如此就不會孤單。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雪崩發生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孤的。

首先蛤蟆有一個了不起的爺爺和爸爸,爲他創下了令人仰視的家業外,還有“紳士官邸,大隱於市,享縱覽野樹林之開闊視野,得漫步遍野繁花之田園雅趣,且有圍場樓宇在外。”等如此豪華的蛤蟆莊園。從小就被家裏長輩否定,做什麼都沒有成功過。

家裏的長輩去世了,這種“一事無成”的標籤,又被爸爸的朋友友獾撿起,時刻高懸在自己出現的任何地方。也許是在獾的影響下,蛤蟆的朋友也都是如此否定他,使自己失去尊嚴。甚至就連自己也認爲自己就是一個笑話,是一個一事無成的傢伙,活得一點意思也沒有。

在自己與朋友都有同樣認知的情況下,當然會獲得更多的“幫助”,因爲大家都會認爲蛤蟆獨自一定無法完成思考與工作。

於是,生活中如果出現一件件失敗的事件,都會自動的歸結到這種自證預言中。這就叫做“自證預言效應”,人會不自覺的按自己內心的期望來行事,最終令自己當初的預言發生。

就像有的家長,看到自己的孩子,因爲幾次考試落後,就斷定他沒有出息。於是打罵、譴責,不斷貶低他、打擊他,如此,他就會變得越來越差勁,最終一定就會實現你的預言成爲一個學渣。

蛤蟆在蒼鷺的引導下,剖析自己常常處在“兒童自我狀態”,因爲躲在這種狀態下,爲了適應外界(如父母)所規定的應該,以達到存活的目的,在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後,會選擇順從、道歉,進而產生依賴,這類人羣渴求別人的贊同,減低畏懼外在世界的焦慮感。

如此躲在別人的疪佑下,不想成長,最終當然不會等來自己想要的人生。

加拿大著名心理學家伯恩博士(Dr.Eric Berne)認爲,一個人的人格包括三個主要組成部分,即兒童自我狀態、父母自我狀態和成人自我狀態,每種自我狀態是思維、情感和行爲的單獨來源。

成人自我狀態,我們日常跟同事、領導、陌生人等相處的時候,所表露出來的狀態。這時候我們往往冷靜、沉穩,而且善於思考利弊,看事情比較理性。

相對來說,這是一個健全而成熟的自我狀態,可以對情況做出獨立而客觀的思考。這種狀態下,我們工作、學習、爲人處事能力比較強大。所以承受的挑戰就更大,就得提高自己獨立自主應對一切的能力。

父母自我狀態,更多指的是我們從父母,或者其他重要的長輩那裏複製過來的想法和行爲。這種狀態,更多時候是在自己的成長中,潛移默化的被影響的結果。

陷入父母自我狀態的時候,我們常常會想控制、教育別人,最常見的一種是和孩子相處,第二是和戀人相處。這時候我們看起來很講道理,其實講的都是自己的道理,想的是對方順從自己。

蛤蟆先生與蒼鷺的面談讓他反思,要繼續成長和完善就得有目標,而要實現目標就必須好好工作。長久以來,富足的生活削弱了他的戰鬥力,讓內心的才智流失,變得綿軟無力。

當蛤蟆先生,獨自面對嚴峻的家祖業時,一種力挽家業的責任感,鞭策着他,督促着思考着,必須重整家業,承擔重任。

三、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座標

“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座標,並非靜止狀態,而是動態過程。是一種我們的健康信念,這份信念不能保佑你不遇同雨,但是能讓你一次次挑戰風雨,最後見彩虹,從而獲得幸福。

蒼鷺能過人本主義的諮詢模式,告訴蛤蟆:信自己,信他人,而不一定非要信神或超自然。

本書滿足了我對心理諮詢過程的好奇,也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諮詢師並不是像導師那樣,濤濤不絕地告訴你人生道理;或者遇到困難怎麼走出困境;更不會像隱士那樣給你睿智的答案。而是啓發,引導來訪者自我探索,自我成長,最終自我肯定。

從蛤蟆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也曾在依賴,反依賴的痛苦中掙扎。不同的是,我通過自我學習,自我成長,沒有讓自己滑向焦慮抑鬱的旋渦,偶爾也會放任心中的“小孩”,讓她自由衝撞,揮灑着快樂的果糖,甜蜜着身邊的朋友與家人。

之前特別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不敢在衆人面前說話,不敢唱歌,不敢跳舞,總覺得自己做不好,會被別人笑話。當我讀懂人生後,就知道沒有太多的人會那麼關注自己,別人的看法對我也沒有那麼重要。正如阿德勒所說:“對方如何看待你,那是對方的課題。擅自揹負別人的課題,只地讓自己感到痛苦。”

所以,今天的我自由,快樂,敢於分享,勇敢表達,朋友更多,也更融洽。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