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樂於學習的家長

      有一本書,我買了很久,閒暇時總會打開翻看,每一次讀都有不一樣的體會。這本書就是尹建莉著的《好媽媽勝過好老師》。        孩子幼兒園時,我挑選了一節和他共同學習,其中大意就是作者有一天和孩子出去街上,中途孩子想上衛生間,作者便領着她去了一家從前去過的賓館。但剛好那天賓館在裝修,一樓有圍擋,還有一個比較陌生的人在門口,洗手間在二樓,從外面看去賓館很安靜,甚至可以用陰森來形容。作者覺得沒有什麼,但是孩子天生的敏感讓媽媽有些猶豫,作者最終決定不去冒險,便沒有走進。可能即使她們最終走到二樓空無一人的二樓也不會發生什麼,但是這只是其中一個可能性,作爲父母,應該讓孩子永遠處於一個安全的環境中。所以,生活就是最好的課堂,每一種經歷都是財富。

      跟孩子讀過這個章節後,我和他有一次也遇到了相同的經歷。我們去一個從來沒有去過的電影院,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發現那棟樓比起周邊的商場來說冷清很多,電影院在4樓,一樓入口電梯也在一個不起眼的地方。就在我準備按電梯的時候,孩子拉住了我。他生性就比較謹慎,加上之前讀過的那個章節,他說:“媽媽,我們還是不要去這家了,你看這裏看起來就很讓人害怕。”我聽了孩子的建議,並且表揚了他。孩子對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場地存有戒心,是一件好事。作爲大人,我們要多支持和鼓勵他。 

        這本書之所以吸引我,還是因爲她很新穎的育兒方式,比如有一章節是:給孩子“犯錯誤權”。裏面提到:童年需要“試誤”,需要“不聽話”。不允許孩子犯錯誤,要孩子事事聽命於家長,這猶如不允許學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樣,是以暫時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長久的內在的完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免不了會犯錯誤,比如走路時不小心摔跤,喫飯時不小心把飯菜撒在外面,或者寫字時把墨水弄得哪裏都是,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作爲成年人,這些簡單的動作壓根不可能出錯,所以在孩子們出錯時就會刺激承認的耐心,並藉此對孩子大發雷霆甚至動手。有些孩子在家人長期的壓制下會起到負面作用,時間長了要麼事與願違,處處與家長作對,要麼就變得畏手畏腳,缺乏自信,時間長了可能會變得自閉,甚至抑鬱。而作者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幾乎很少指責或者批評她,讓孩子在一個輕鬆的環境中健康成長。他們允許孩子在同一件事上犯兩次或者更多次錯誤,他們相信,沒有哪一次錯誤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錯誤,每一次的收穫也是不一樣的。但是在我們大多數家長和老師的心裏,懂事的孩子纔是他們認爲優秀的孩子,試想一下,任何事情都不敢與家長有不同意見的孩子跟一個木偶又有什麼區別,小時候或者不容易看出來,但是長大以後這些孩子身上的缺點就會無限放大,變成性格中不能改變的缺陷。

        現在電子產品成了我們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成了孩子們的玩具之一。手機電視甚至成了一些家長用來哄孩子的神器,但是長此以往,孩子的視力、注意力都會受影響。臺灣作家李敖曾經尖銳地說:“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這也說明了電視對孩子們造成的不良影響。在這本書中,作者建議要儘可能減少環境中的誘惑,而不是勸說孩子去抵抗誘惑,要用“人性”來體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來要求孩子。她認爲每個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長在和她的相處中很體貼他,他也會反過來以他的懂事和聽話來回報家長。  很多孩子上了初中後有了使用電腦的自由,便經常沉迷其中無法自拔,以至於影響學習。一個孩子如果長期鑽在遊戲裏不肯出來,以至於成爲一種病態,那是因爲電腦外的世界讓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者自卑,一個孩子如果因爲電腦遊戲耽誤了前程,那他即使生活在沒有電腦的時代,也會有其他事情把他拉下水。所以,導致人墮落的不是遊戲本身,而是心靈的空虛,或有些素質的缺失,所以作者並沒有一味的強勢地去制止孩子喜歡遊戲的行爲,而是在不影響孩子學習的情況下,給她一些自由時間去放鬆,並且自己體會遊戲和學習孰輕孰重的問題,時間一長,孩子的心裏自然有一個判斷。

      父母與其他職業的不同在於我們面向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個不斷在成長的人,我們需要多積累一些與孩子相處的經驗,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與他們一起成長,不要做一個命令和管理者。做家長是一生的修行,我們需要不斷的學習和進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