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乐于学习的家长

      有一本书,我买了很久,闲暇时总会打开翻看,每一次读都有不一样的体会。这本书就是尹建莉著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        孩子幼儿园时,我挑选了一节和他共同学习,其中大意就是作者有一天和孩子出去街上,中途孩子想上卫生间,作者便领着她去了一家从前去过的宾馆。但刚好那天宾馆在装修,一楼有围挡,还有一个比较陌生的人在门口,洗手间在二楼,从外面看去宾馆很安静,甚至可以用阴森来形容。作者觉得没有什么,但是孩子天生的敏感让妈妈有些犹豫,作者最终决定不去冒险,便没有走进。可能即使她们最终走到二楼空无一人的二楼也不会发生什么,但是这只是其中一个可能性,作为父母,应该让孩子永远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中。所以,生活就是最好的课堂,每一种经历都是财富。

      跟孩子读过这个章节后,我和他有一次也遇到了相同的经历。我们去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电影院,好不容易找到了地方,发现那栋楼比起周边的商场来说冷清很多,电影院在4楼,一楼入口电梯也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就在我准备按电梯的时候,孩子拉住了我。他生性就比较谨慎,加上之前读过的那个章节,他说:“妈妈,我们还是不要去这家了,你看这里看起来就很让人害怕。”我听了孩子的建议,并且表扬了他。孩子对不太熟悉的人或者场地存有戒心,是一件好事。作为大人,我们要多支持和鼓励他。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我,还是因为她很新颖的育儿方式,比如有一章节是:给孩子“犯错误权”。里面提到:童年需要“试误”,需要“不听话”。不允许孩子犯错误,要孩子事事听命于家长,这犹如不允许学走路的孩子摔跤一样,是以暂时的、表面的完美取代长久的内在的完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免不了会犯错误,比如走路时不小心摔跤,吃饭时不小心把饭菜撒在外面,或者写字时把墨水弄得哪里都是,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作为成年人,这些简单的动作压根不可能出错,所以在孩子们出错时就会刺激承认的耐心,并借此对孩子大发雷霆甚至动手。有些孩子在家人长期的压制下会起到负面作用,时间长了要么事与愿违,处处与家长作对,要么就变得畏手畏脚,缺乏自信,时间长了可能会变得自闭,甚至抑郁。而作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很少指责或者批评她,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他们允许孩子在同一件事上犯两次或者更多次错误,他们相信,没有哪一次错误是白犯的,即使相同的错误,每一次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在我们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的心里,懂事的孩子才是他们认为优秀的孩子,试想一下,任何事情都不敢与家长有不同意见的孩子跟一个木偶又有什么区别,小时候或者不容易看出来,但是长大以后这些孩子身上的缺点就会无限放大,变成性格中不能改变的缺陷。

        现在电子产品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也成了孩子们的玩具之一。手机电视甚至成了一些家长用来哄孩子的神器,但是长此以往,孩子的视力、注意力都会受影响。台湾作家李敖曾经尖锐地说:“电视是批量生产傻瓜的机器。”这也说明了电视对孩子们造成的不良影响。在这本书中,作者建议要尽可能减少环境中的诱惑,而不是劝说孩子去抵抗诱惑,要用“人性”来体恤孩子,而不是用“神性”来要求孩子。她认为每个孩子都是非常懂得感恩的,如果家长在和她的相处中很体贴他,他也会反过来以他的懂事和听话来回报家长。  很多孩子上了初中后有了使用电脑的自由,便经常沉迷其中无法自拔,以至于影响学习。一个孩子如果长期钻在游戏里不肯出来,以至于成为一种病态,那是因为电脑外的世界让他感到枯燥、不快或者自卑,一个孩子如果因为电脑游戏耽误了前程,那他即使生活在没有电脑的时代,也会有其他事情把他拉下水。所以,导致人堕落的不是游戏本身,而是心灵的空虚,或有些素质的缺失,所以作者并没有一味的强势地去制止孩子喜欢游戏的行为,而是在不影响孩子学习的情况下,给她一些自由时间去放松,并且自己体会游戏和学习孰轻孰重的问题,时间一长,孩子的心里自然有一个判断。

      父母与其他职业的不同在于我们面向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且是一个不断在成长的人,我们需要多积累一些与孩子相处的经验,用更加人性化的方式与他们一起成长,不要做一个命令和管理者。做家长是一生的修行,我们需要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