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窗覽書:王安憶《匿名》

王安憶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35.3萬字。

還記得讀《長恨歌》第一章時的感覺:這真是個心思縝密的作者啊!爲了讓那個女人活起來,理所當然地出現在觀衆面前,作者對上海這座城以及城裏的街巷旮旯從遠近建築佈局的層次到某個院子油鹽醬醋茶的聲色氣味,做了細緻到精微的鋪排。有人說,讀王安憶,要有耐心。誠然。

這篇更是,且如作者自己所言:還有更大的野心。因爲她試圖掙脫故事框架的束縛,將哲學思想這盤大餐呈現給食客。

一個始終沒出現姓名的60多歲的男人,遭遇陰差陽錯的綁架,被扔到浙江三縣(永嘉、縉雲、青田)交界處深山的絕壁荒村(林窟),在巨大的落差中失憶,之後輾轉去到兩家福利院,就要回到家之前,意外落水,被衝向大海。故事並不複雜。

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動,隨着他所處的環境與交往對象的不同,越發繁密玄幻,包含了作者對時空、歷史、地理、生物學乃至數字社會的思考,對人類文明走向的拷問。大段恣肆的心理描寫,加入意識流的手法,與主人公惡劣的處境以及“朋友們”的畸形狀態,構成相反相依的奇特關係,考驗讀者的耐心與感受力。

我也有疑問:假設“他”有如此強大細密的思考能力,爲何會在還沒有遇到非常殘暴的威脅或打擊時就“失憶”了?僅僅是身體本能地爲了保護自己嗎?或者說,“失憶者”以及他朋友的知識體系能夠支撐起他們如此紛繁的思考領域嗎?他的身體或身世畸零的朋友(啞子、二點、小先心、鵬飛、麻和尚、敦睦)都有不同程度的靈氣,是他所代表的文明的激發,還是說殘缺與野蠻本來就是孕育文明的母體,亦或可以生髮出不同的文明?

這疑問中,有的直接關係到整個文本的支撐力,有的是對作者思考內容的不確定。

當然,不確定本身並不影響故事的成立,畢竟,都是我個人經驗與知識體系之外的東東。

疑問雖有,依然很喜歡這本小說,對豆瓣6.5的評分,我是不以爲然的。一來,小說中的溫情很動人;二來,一個不願意重複自己的小說家,努力呈現不同色彩的文字,不是更應值得讀者的傾佩嗎?再就是,作品對人類文明的隱喻,對人生價值的思考,實在是具備普遍意義的。

                    2021年8月2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