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窗览书:王安忆《匿名》

王安忆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年第一版,35.3万字。

还记得读《长恨歌》第一章时的感觉:这真是个心思缜密的作者啊!为了让那个女人活起来,理所当然地出现在观众面前,作者对上海这座城以及城里的街巷旮旯从远近建筑布局的层次到某个院子油盐酱醋茶的声色气味,做了细致到精微的铺排。有人说,读王安忆,要有耐心。诚然。

这篇更是,且如作者自己所言:还有更大的野心。因为她试图挣脱故事框架的束缚,将哲学思想这盘大餐呈现给食客。

一个始终没出现姓名的60多岁的男人,遭遇阴差阳错的绑架,被扔到浙江三县(永嘉、缙云、青田)交界处深山的绝壁荒村(林窟),在巨大的落差中失忆,之后辗转去到两家福利院,就要回到家之前,意外落水,被冲向大海。故事并不复杂。

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随着他所处的环境与交往对象的不同,越发繁密玄幻,包含了作者对时空、历史、地理、生物学乃至数字社会的思考,对人类文明走向的拷问。大段恣肆的心理描写,加入意识流的手法,与主人公恶劣的处境以及“朋友们”的畸形状态,构成相反相依的奇特关系,考验读者的耐心与感受力。

我也有疑问:假设“他”有如此强大细密的思考能力,为何会在还没有遇到非常残暴的威胁或打击时就“失忆”了?仅仅是身体本能地为了保护自己吗?或者说,“失忆者”以及他朋友的知识体系能够支撑起他们如此纷繁的思考领域吗?他的身体或身世畸零的朋友(哑子、二点、小先心、鹏飞、麻和尚、敦睦)都有不同程度的灵气,是他所代表的文明的激发,还是说残缺与野蛮本来就是孕育文明的母体,亦或可以生发出不同的文明?

这疑问中,有的直接关系到整个文本的支撑力,有的是对作者思考内容的不确定。

当然,不确定本身并不影响故事的成立,毕竟,都是我个人经验与知识体系之外的东东。

疑问虽有,依然很喜欢这本小说,对豆瓣6.5的评分,我是不以为然的。一来,小说中的温情很动人;二来,一个不愿意重复自己的小说家,努力呈现不同色彩的文字,不是更应值得读者的倾佩吗?再就是,作品对人类文明的隐喻,对人生价值的思考,实在是具备普遍意义的。

                    2021年8月25日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