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筆記 | 磕磕絆絆,但始終前行

  週末在家的兩天,並沒有如期的完成需要完成的閱讀計劃和日更目標。原因,素來是藉口的美化產物,這裏就不再贅述。今天,主要還是繼續恢復每日一書,每日一讀書筆記或書評的節奏。

  比較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書評和讀書筆記怎麼寫?摘錄、心得所得、邏輯結構這些也都是我比較在意的東西,是否需要兼得?怎樣的書評和讀書筆記是比較好的呢?

  我一直嘗試從別人的讀書筆記、書評等創作內容中找到答案,或許,其實答案已經在我腦中了。我對一本書的好奇心在哪裏?而從這個好奇心出發所追尋的答案應該就是我讀書筆記的結構了。

  那麼,從我對一本書的好奇心來講的話,一般來說,我會對以下內容產生好奇:

  1.作者的意圖:每一本圖書都有一個創作的意圖:答疑解惑?傳達新知?

  2.行文邏輯:作者是怎樣通過每一章節文章的編排來逐步驗證自己的觀點的?而這個論證過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應該是缺少了什麼樣的步驟和觀點的補充呢?

  3.新鮮有意思的觀點?是否存在新奇的,我從未思考過的觀點?這個觀點的新奇在什麼地方?在生活場景中,我們如何去理解這個觀點呢?它是否同樣適用?或者有更深層次的含義?(感覺這一個部分的讀書筆記,有點像是早期于丹、易中天等老師讀經典時的一種讀法?雖然不見的我也能讀得圖樣深邃,但不失爲一種讀書時,思考輸出的一種過程。私以爲值得一試的!)

  4.以上三點是建立在單本書的基礎上的一些解讀,從速讀到精讀都有各自的所得,而從更爲宏觀的角度上再去看讀書這件事。作者的觀點是否有前人曾經這麼想過?兩者的異同又是什麼?是否存在完全相反的觀點?他們存在歧義的地方是什麼?共識是什麼?

  5.從相同的想法、相左的想法中,找到你的想法?

  感覺應該有更深層次的思考,但是能力所限,目前也只能想到這裏,今天的讀書目標一本細谷功的《高維度思考法》,一本教人學會思考的問題,讀到至今覺得算是可以有所收穫的一本書,像上週的《所有的工作都可以用一張紙畫完》這本書的作者,感覺就是一本讀書筆記,他把市面上暢銷的幾種一頁紙的筆記法都摘錄到自己的書本中,並給出了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對於讀書量少,或者對這類工具書本身興趣不大的人是比較友的,但對於一些在認真研究怎麼做筆記這件事的人來講,感覺有點像是自己的讀書筆記,而且有些地方,還寫得不是那麼貼切的。嗯,說到底,讀別人筆記這件事,還是得看人,思考的維度和文本的喜好是否契合,是很重要的,所以,乾脆自己做是最好的。因爲,讀書筆記比讀書還私人,它或許有很多種參考的形式,但它會成啥樣子,終究還是得看讀者各自的思考過程。

  所以,以上五點,也僅是當下這個階段的一點點拙見,希望未來,隨着閱讀的逐步成熟和深入之後,能對此有所優化和補充吧!

  本年僅剩4個月,每日一書,今年的閱讀計劃100本書,筆記就減半吧!以後的日更,就做每日閱讀的覆盤和讀書筆記/書評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