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宋词(一)

【文字家园】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此二句已成绝唱。是的,这是五代的词,还未致宋,乃宋之源溯也。此二句依我看,全在于耐人寻味的“温厚”(《栩庄漫记》)与深远。有云“诗庄词媚”者,这话没错。这“媚”字,可得好好领会。媚而不浅、不轻、不薄、不妖者,恐怕就合了李冰若(号栩庄)之所谓“悱恻温厚”了。以女子喻,“媚”得有内涵,耐寻味,“韧如蒲苇柔如水”,恐怕更会惹来情痴男子了。因此,词之所以继诗而生而存而延而为典者,实在是中国文化之“不偏不倚”、温良厚道之明证了。哪怕当初被称为“长短句”,被讥为“诗余”,也长短错落有致,且“余”到今天而不衰。

再看看全词,恐怕领会更深了…

            生查子

        [五代]  牛希济

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五代词人。生卒年不详。陇西(今甘肃)人。词人牛峤之侄。早年即有文名,遇丧乱,流寓于蜀,依峤而居。后为前蜀主王建所赏识,任起居郎。前蜀后主王衍时,累官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随前蜀主降于后唐,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

注释:

烟,指春晨弥漫于山前的薄雾。

恋人相别,自有一番难言的缠绵。词人用清峻委婉的语言,描摹出一种深沉悱恻的情绪。上片写晨景,末句方点出“别泪”,为“语已多,情未了”张本。白描如口语,却高度概括,简约凝炼。时间消逝得那么快,分手的时刻终于来临。征马长嘶、催上行程,泪眼朦胧,牵袂依依。女子狠着心肠转身欲别,突然,“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想到行人将离开自己而跋涉天涯,又想到自己将苦苦地思念他,又转想到他对自己的思念,猝而又担心他会不会忘了自己。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生发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行人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永远不变。“怜芳草”即恋女子也。南朝江总妻《赋庭草》云:“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咏裙、草同色。杜甫诗云:“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说睹景思人。这两句词化用前人诗句而翻进一层,把许多层的心情意思揉合进去,显得更为出色。从女子回身再追补的这句话中,读者可窥到女子内心深层的秘密。女子祈愿的是两情久长,远游他乡的男子永不变心。意不明说,又非说不可,于是含蓄而婉转地指草指裙郑重叮咛了这么一句痴语。女子的情深如海,韧如蒲草,自在言外不喻之中。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景色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寄兴幽远,形象鲜明。这种联想,在古诗词中常见,如:见桃花而思人面,见春山而思眉黛,见彩云而思佳人,其好处在于能巧妙而形象地刻划出人物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这里有个问题:“回首犹重道”者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呢?历来有不同看法。但这也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无须过于较真,你觉怎么合情合理,就怎么理解好了。

[集评]:

①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别情。上片别时景,下片别时情。起写烟收星小,是黎明景色。“残月”两句,写晓景尤真切。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并当时人之愁情,都已写出。换头,记别时言语,悱恻温厚。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②  栩庄《栩庄漫记》:“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自然……”

文字家园诗词投稿专题

  2021.8.31.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