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不盡人意”時的「佛」心「道」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這種不盡人意你要是看明白了,其實這一切都是冥冥之中的“道”的安排,或者說“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對待任何發生的事情,能夠做到勇敢地面對,坦然地接納和巧妙地轉換。轉化之後呢,再放下放掉。 按照道家講的,就是“事來心應”。事情來了,我就用我的心,我很認真去對待他。 事去了呢,我的心就靜了,“事去心靜”。事去了,就放下來放下來心自然就靜了。

這就是“事來心應,事去心靜”在生活中的作用。

用佛家的話講,就是“見了便做”,你比如說見了這件事情,就去做去行動。“做了便了”之後呢,了就是放下。“了了何以不了。” 我做到了了下之後,還有什麼不可以放下的呢? “慧生於覺”,就是人的大智大慧來源於什麼? 來源於你的覺悟。“覺生於自在”,而要達到覺悟的層次,需要什麼條件呢? 那就是你內心深處的自在。 而要達到內心深處的自在,須要什麼?需要參悟“生生還是無生”,就是要把這個生死啊,看透。

上面幾句話串起來就是:

“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何以不了。

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

我們要學“草不謝榮於春風,木不怨落於秋天。”

要參悟:

“人世枯榮,萬物興衰,皆天地宇宙之規律”。如果人能窺破生死,參透禍福,他就是一個什麼?與這個宇宙自然合一的人。

一如莊子說過的:“萬物與我同在,天地與我合一”。

我們人之所以苦,苦在哪裏?苦在我們的分別之心。 所謂的分別,即心裏有好壞,有美醜,有善惡, 有各種各樣的對立矛盾的東西。 當你有了這種對立以後,人就會什麼呢?就會苦了。

比如說我們的一雙眼睛,如果不平等。就會 喜歡去看美的漂亮的,厭惡那醜的。耳朵呢要聽讚美之詞,對吧。 那麼背後什麼?稍微不符合你意的那種詞,可能就是什麼,呃,你是惡語相向,是不是?那麼嘴巴要嘗有味之物,鼻子要聞香的,身體要感覺舒服,意識裏面要按我的想法去做,這叫做我執啊。我,有我在,我執。

現在很多學術學說,都沒有逃脫這個“我”的這個概念。 只有道,只有佛,只有這些,他們真的是把這個我去掉了。當人忘掉我的時候,連我都不存在的時候,這纔是真正的跟這個道在合一。

所以第一個是分別,第二個是妄想。 什麼叫妄想,妄想就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我曾經做過成功學的導師,在訓練過程當中,要他們按照自己的規劃藍圖去唸。 我在一百天之內,我要招到多少多少個人。我要掙到多少多少錢,甚至說我要買個手機怎麼辦呢? 就畫一個手機貼在牆上,心裏想着嘴裏唸着:“手機手機明天過來,手機手機…”天天去把這個手機在心裏想。當然每天這麼想,肯定是有一定的作用的,這叫做吸引力法則。 但是你想一想,你在吸引這個手機的過程當中,你自己又消耗了多少細胞呢? 你拿的是一個有形的東西,但是你失去多少無形的東西呢? 就像爲什麼現在精英分子猝死的多,我那裏有個課件裏面,就深圳有幾個公司的董事長,都是三十多歲就去世了。 有兩個是心梗,我們知道什麼叫心肌梗塞呀? 就是躺在牀上,在睡夢中就沒有了。爲什麼會這樣呢?由於他長期的用這個大腦,長期的緊張,是不是把我們這個下面的能量系統給抽空了。 我之所以很強調這一個掛圖(人體的七個腺體),爲什麼呢? 就是說我們無論有多麼聰明,無論有多少才華,如果你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基礎,你這一切都是白搭的。 這個電腦再好,沒有電源,有沒有用啊?一點用沒有。所以你們發現這世界上所有的戰爭都是什麼?能源戰爭。你看吧,都是爲了爭奪什麼?水源、土地資源、石油資源,還有什麼?地域資源,都是幹這些活的。那麼爲什麼呢? 這就是我執造成的。啊,大的是一個國家,小的是一個家庭。然後再小的就是自己。 這是人的某些天性的使然。

那麼我們的修行怎麼修呢? 不是做兩個動作,這就是修行。不是。而是讓你怎麼樣呢?沉下來,靜下來,進入到一個層面。一個什麼樣的層面呢? 把自己這些過往的經歷啊,拽着你往前走的這些力量,一點一點的把它呢消融掉。拽着你往前走的這些力量,如何消融呢?

就是老子講的所謂“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正是這個意思。進入這個虛無的層面,靜觀萬物的生長化收藏過程,他能夠真正消融拽着你前進的力量。從而面對生活中所出現的問題,找到真正的解方。

“虛心”,是建立在“實腹”的基礎上,也可說是陰陽平衡的基礎上。《道德經》五千言,其要全在【虛心實腹】四個字。這【虛心實腹】也可以說是修行的指標,也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圭臬。

根據覚明2010-04-10 上課整理


無戒學堂日更第239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