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窗覽書:《王安憶中篇小說選》

《王安憶中篇小說選》,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4年版,17.5萬字。

這本書是當代名家的中篇名作系列之一,收錄了王安憶的三個中篇《小鮑莊》《小城之戀》《叔叔的故事》。

買的二手書,書舊,但乾淨,沒寫一字。我總是愛勾畫句子,寫點感悟的,忍不住。所以就欽佩那些堅持只讀不寫的,覺得他們要麼太投入,顧不上;要麼太理性,冷眼旁觀不動心——總之,都比跳來跳去又出又入來得徹底。

書里加着一張明信片,也是一張招募廣告。一個名叫“99讀書人”的俱樂部,募集會員。明信片一面是“閱讀改變人生”的廣告詞,一面是成爲會員的條件、問卷小調查。我好奇它的來源,是隨書出售的,還是買家自己的?但終究也沒有上網搜索這個組織,任它去吧。

回到書的內容吧。

《小鮑莊》廣爲人知,我也覺得自己讀過,在《中篇小說選刊》,或者《收穫》《十月》等這樣的大型文學刊物上,那時候我或訂或買,讀了n年。但你若問我寫了什麼,是一點記憶也沒有了。近日再讀,覺似曾相識,仁義的小鮑莊從混沌中走來,卻是有新奇之處的。

處在低窪地帶的小鮑莊,據說是因先祖治水失敗,自覺遷居到地勢最低的壩下,生活繁衍而成。窮得娶不了兒媳婦的鮑彥山,生個第七胎老兒子叫撈渣。這個大號叫鮑仁平的孩子,跟死了孫子的五保戶鮑五爺特別好,懂事得叫人心疼:不跟哥爭上學,從沒穿過新衣服,勤快懂禮,長到9歲,因爲大水中救鮑五爺而喪命。在村裏不得意的文人鮑仁文的宣傳下,成爲英雄典型,給家裏帶來瓦房,給大哥帶來城鎮的工作,讓村莊遠近聞名。裏邊夾雜鮑秉德與瘋老婆的故事,鮑二嬸和上門女婿的故事,自成一幅村落民俗圖。

故事從大水說起,從撈渣出生說起,到撈渣因水喪生以及撈渣的墳被遷結束;前中後位置各安插牛棚講古與戲曲唱詞,外來的人物在這裏與村人交集混雜,成爲一個個關係交織的隱喻場景。從個人到羣體,人物是自然展開性格的,讀來熨帖舒展。沒有大惡大善,每個人都有小心思,有痛處,卻也都是隱忍的,有溫度的。文化子與哥哥的童養媳小翠相愛,卻無論如何想先促成哥哥的婚姻;鮑秉德可以與瘋老婆離婚,或者大水時不管她,卻無論如何也舍不下;拾來恨鮑二嬸不給他尊嚴,卻也還是記着兩人原來的好……我甚至想到了《邊城》,雖然沒有那個更恬靜,雖然雜着矇昧和迷茫,卻也是厚土之中的溫情世間。

語言是鄉村的,自然的。

《小城之戀》是王安憶“三戀”之中的一部。據說是其中最好的一部。記得王安憶自己說,她不擅長寫激烈的作品,也很少有單獨寫愛情的作品,而這個是。她比較滿意。我讀的時候也覺得,主人公的情感那麼糾纏不清,簡直沒完沒了。

作者有意把兩個人拎出來寫,場景一定要有依託,那就把兩人侷限在想對封閉的文工團。當然,作者有文工團的生活經歷,寫起來更順手。從女12男16,寫到女24男28,幾乎所有的情節都在兩個人之間發生。練功,洗澡;練功時互相幫助再互相避開再互相拆臺再互相幫助,洗澡時也是如此。從劇團內談戀愛到外出演出的約會,兩人好着恨着親着罵着,真真是讓人覺得驚心動魄又混沌不堪。終於發現懷孕,終於身敗名裂。女人執意生下一對雙胞胎兒女,由演員變成門房勤雜,卻安穩了,強大了,勤懇地過日子。那一個避開了,又結了婚,卻賭博,墮落下去。

王安憶說她很少寫性,這是寫得最猛的一篇,卻基本不寫過程動作,只寫前後的心理與情緒。讀的時候真是替他們着急的。我以爲這裏是寫青少年愛的缺失,引導的缺失,以及環境封閉帶來的心理困惑。把性當作愛,又受道德的束縛,在慾望中煎熬而無人相助,無法與自己和解,纔會最終形成相互需求又相互鄙視的情形。

孩子的到來,既是懲罰,也是救贖。看這篇文,真想跳到書裏,跟他們聊天說話。又笑自己的多情:他們只是那個時代青年的典型罷了,有多少看似平淡的婚姻背後,有過波瀾壯闊的暗流啊。

《叔叔的故事》與前兩篇又大不同。這裏由“我”來轉述叔叔的故事。“我”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青年代表,“叔叔”則是經歷反you與wen革的知青作家典型。“我”猜測與虛構關於叔叔的下鄉、婚姻、成名、進城、離婚以及婚外情等等事件與情節,又時不時跳出來質疑推翻自己的推測,形成奇妙的“故事中套故事”的結構,使得看上去有些遊離的內容更有彈性,它考驗讀者的耐心。

裏邊有一些議論分析的段落,看來有一點點蘇俄的風格。有人猜測“叔叔”是哪一個,也挺天真:那一代文人,哪個沒有點“叔叔”的影子,哪個又能說就是“叔叔”?

唉,寫的是個啥。打住吧。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