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驅型成長》一書

書中講述絕大部分家長都堅持要一手操辦孩子的一切。從做作業到交友,再到選擇大學,家長都要說了算,致使孩子面對着巨大的壓力。爲人父母,其實是要教導孩子去獨立思考、身體力行,這樣他們才能擁有可以幫自己在校園裏,乃至生活中取得成功的決斷力。我們更應該想方設法地幫助孩子們找到自己摯愛的事物,並進一步發掘他們的內部動機,而非逼着孩子們做那些他們不想做的事。

本書的兩位作者揭示了養育孩子最本質的問題。那這本書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是下邊這一段,就是我們得了解我們的大腦。我們要知道孩子大腦當中做決策的到底是誰,調節壓力、控制衝動的最重要的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叫前額皮質,前額皮質就是我們人區別於其他動物的最重要的部分,這是我們發展出語言,發展出邏輯,發展出推理能力的這麼一個部分,這個地方叫作領航員。就是如果你是用前額皮質在進行決策,用前額皮質在引領着你的生活的話,那麼你是冷靜的,你是理智的,你是可以控制和約束自己的。這個地方有一個特點,就是壓力過大的時候它就掉線了。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你跟別人吵架或者是生氣的時候,你會說不出話來,爲什麼說不出話來呢?壓力太大,掉線了,這就是前額皮質的特點。它是冷靜的、理智的領航員,但問題是壓力過大的時候它會掉線。

那麼如果它掉線誰接手呢?就是藏在腦子中間後邊這部分,叫作杏仁核。我們在不止一本書裏邊提到過杏仁核。杏仁核的比喻像一個鬥獅戰士一樣,它是我們大腦當中最早長出來的,這一部分就是情緒化的。所以你會發現,當我們的孩子壓力過大的時候,如果他放棄了前額皮質的這部分的管控,他就變得易怒,他會大喊大叫或者他躲避,他一句話都不說,他陷入到沉默或者暴力的狀態當中去。原因是什麼?此刻掌控他大腦的是杏仁核,而如果他的壓力過大,就是持續長期的存在着這樣的壓力,這些壓力就會分泌更多的壓力荷爾蒙。

健康的壓力反應狀況是這樣:“就是壓力荷爾蒙迅速上升,隨後又能迅速恢復,這是比較健康的壓力狀況,一旦壓力荷爾蒙不能快速回落就會出問題。如果壓力持續存在,腎上腺就會進一步分泌皮質醇。皮質醇就像是身體爲了長期作戰而引入的原菌,它的濃度在人體內慢慢上升,以幫助身體應對壓力。如果有隻斑馬遭遇了獅子的襲擊,但有幸逃脫,沒有命喪獅口,他的皮質醇水平會在45分鐘之內恢復正常。相比之下,人類身上的高濃度皮質醇會一次保留幾天、幾周,甚至幾個月,這就很容易導致問題。長期較高的皮質醇水平會弱化海馬體裏的細胞並最終殺死它們,而海馬體是創造與儲存記憶的地方,這就是爲什麼在急性壓力下,學生會產生學習上種種困難。

我們經常不明白說,這孩子怎麼成績突然下滑得這麼厲害?其實家裏邊只要有人吵架,孩子的壓力水平就會陡增,孩子的壓力水平一高,皮質醇分泌得多,就會傷害海馬體,海馬體就是負責記憶和學習的地方。

所以如果我們理解了我們的大腦當中是會受傷的,我們就知道天天在孩子身邊不停地指責和嘮叨,是多麼大的傷害。就是很多家長對於自己給孩子造成的傷害完全沒有感覺,就覺得是很正常,我嘮叨你兩句怕什麼,就是那種滿懷着愛意的嘮叨,就是不停地嘮叨。但是你只要反過來想一下,假如是你的領導天天在你身邊這樣嘮叨你,你試試看,就會極其痛苦。那是一個慢性壓力,而這個慢性壓力會傷害到孩子的大腦,讓它產生皮質醇,然後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這些壓力會使得它的前額皮質不發育,他的前額皮質發展緩慢,所以你去觀察這個小孩子,爲什麼說從小孩子身上能夠看到家庭教育的這個效果,他們家是一個什麼樣的狀態能看得出來。

大腦(前額)皮質的發展來自哪兒呢?來自你要讓他有掌控感,讓他有選擇權,讓他能夠對自己的很多事做出決定。在孩子一歲到兩歲的時候,就已經可以開始做這樣的事情了。三歲以前就能夠幫他把大腦(前額)皮質發展得很好。我們能夠看到一個人冷靜、理智、成熟,看起來像個大人,就是因爲他大腦(前額)皮質層增長了。

但是假如你把他的這部分功能剝奪掉,你整天呵斥他,整天威脅他,動不動就說我把你送人了或者甚至把他推到門外,把門給他關上,孩子天天跟你在一起都緊張。緊張會怎麼樣呢?就是大腦(前額)皮質停止工作,離線不發育了,把所有的這個決策權全部交給杏仁核。杏仁核的辦法就是鬥爭,要麼鬥爭,要麼服軟。服軟就是有很多孩子會對家長諂媚,然後不斷地迎合家長,在家長面前裝得特別乖巧,實際上只是爲了能夠安全地平穩度過和家長在一起的時間。都是損失了讓他前額皮質得到充分發育的可能性。

所以你要想真的理解,說怎麼樣讓一個孩子能夠擁有自控力,就是要讓他的前額皮質得到足夠的發展。這個發展來自於你給他足夠的選擇空間,讓他有掌控感。現在青少年自殺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這本書的作者講說,青少年自殺非常令人痛心,但是你要知道青少年自殺基本上都是來自於掌控感缺失。就是這個孩子覺得在哪兒說的話都不算,在家我也沒什麼用,到學校我更沒什麼用。更多的自殺不是來自於急性壓力,就是我們往往會把一個人的自殺歸咎爲急性的壓力,發生了這麼一個事,所以這個孩子自殺,不是。自殺更多的是來自於慢性壓力,而不是急性的困難,這是心理學研究的結果。

人不能夠沒有壓力,千萬不要聽了這個講法,說那我讓我的孩子完全無壓地生活,那也不對。壓力分三類,第一類壓力叫作正向壓力,就好像斑馬在跟獅子作鬥爭的過程當中,它沒有被獅子咬到,它鍛鍊了能力,快速地上升皮質醇,快速地下降。

那另外一種叫作可承受壓力,這個可承受壓力是一定的範疇,會有一點點的損害,但是它可以復原。你比如說,把很多剛出生的小老鼠拿開,離開媽媽身邊,你說這個對於哺乳動物來講是很大的壓力。如果在十五分鐘之內,讓這個老鼠回到媽媽的身邊,你就會發現這個母鼠會舔那個小老鼠的皮毛,然後讓它舒服,實際上就是安慰它。然後這個小老鼠的行爲就會慢慢地變得正常,會越來越好,這個叫作可承受的壓力。但是 如果把這個小老鼠離開媽媽超過三個小時以後,你就會發現很多小老鼠就不理它的媽媽,就是斷了這個聯結了,它已經完全受到傷害了,這種壓力叫作毒性壓力。而青少年的大腦最容易受到影響的過程當中,又是獲得毒性壓力可能性最大的時候。

一方面來自於學校課程的壓力,競爭的壓力,還有過度的對於競爭的渲染和描述,說你必須得考上大學,你必須得比他們強很多,你只要考上大學了就一切都好了。這個不是真相,但是我們很多家長和老師會用這個假象來威脅和恐嚇孩子,給孩子造成長期的毒性壓力,導致的結果就是他的大腦受到損傷,他的自控力喪失。

這些都是樊登老師講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私信我,發鏈接給你們,可以免費收聽哦。

我現在基本上每天聽一本,真是受益匪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