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說讀文學作品和紙質書,能改變大腦?

互聯網時代,是一個信息便利快捷的時代,論閱讀,可說是人人都在閱讀,而且達到了以往數代人的極限。

但是若論到讀書,那就差得遠了,而且會越來越遠。

整體下滑,其實是一個世界趨勢,就像美國不久前公佈的一個數據:

1978年,美國有8%的人表示一年沒讀過書,而現在,這個數據到了24%。

只是相比之下,我們的讀書量在同樣的下滑中,還可能遠遠低於好多國家,就像這個報道的情況:

中國人年均讀書0.7本,韓國人年均7本,日本人年均40本,俄羅斯人均55本。

這種人均,當然如同經濟上的人均,是窮人沾了富豪的光,一個數字上的光。有太多的人很少讀書,甚至從來不讀。

而且因爲網絡時代的特徵,和大衆閱讀的功利性太強,文學類書籍、紙質書,就更是被人們遠遠拋開。

看紙質書的人現在就像老古董一樣了,功利性、目的性不強的書籍,早就成爲無用之書,那麼這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呢?

可能很少有人意識到這會讓我們失去諸多能力,包括認知能力、社交能力、大腦功能。我們且來看看國外的研究。

讀書,是一項事關大腦活動和心理活動的複雜過程,涉及一系列深奧、複雜,並高度可變的技能,耶魯大學附屬的哈斯金斯實驗室研究主管Ken Pugh說:

讀書是一項很好的認知活動,它能夠激活大腦所有的主要領域,促進大腦發育、發展。

閱讀,會帶來語言、認知、想象、選擇性關注、持續性關注等能力的增強,特別是閱讀小說,和其他敘事性作品(非虛構、故事類)。

因爲就訓練想象力和認知方面,其他形式的閱讀是做不到的。

這不是說網上碎片化閱讀與讀書不可並置,二者都有好處,可怕的是徹底放棄讀書。

你每天只有那麼點時間,可以做些對大腦和教育有益的事,不應該把全部時間都花在網上衝浪上。

耶魯大學情商中心的研究人員,瑪麗亞·尤金尼亞·潘內羅(Maria Eugenia Panero)則說:

讀書不只是能增強大腦,還有證據證明,它可以提高情商,增強社交能力。

因爲“心理理論被定義爲識別他人內部狀態的能力,即他們的思想,信念,意圖,情感等”,閱讀能夠參與更多的人生,獲得更多的心理體驗,增加視角,幫助理解更多的互動角色。

小說遠比其他種類更注重人際關係,好的文學作品能夠幫助讀者感知與自己不同的人的觀點、感受、處境與互動方式,從而提高認識和同情的能力。

潘內羅確定這是一場心智的改變,她同時說:

非小說類書籍與小說類書籍不同,紙質書與電子書不同,書籍閱讀與看影視,或聽有聲讀書不同。

小說類的原因已經說過,而其他的不同,是因爲:

閱讀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想象力,而影視類是一種被動的媒介。後者雖然可能提供相似的見解,但無法像書籍那樣,提供相同的深度和豐富度。

語言能力代表人的理解、表達能力,是人類智力最重要的特徵之一,更多研究表明,讀書可以讓人擁有更大的詞彙量。

而這一點,不但可以增加學習、理解能力,也有助於人們用更好更清晰的方式表達自己,傳遞情感,從而建立更親密穩定的關係。

至於紙質書爲什麼會優於電子書或有聲讀物這一點,詹姆斯·麥迪遜大學(James Madison University)的心理學教授戴維·丹尼爾(DavidDaniel),解釋的更加清楚。

丹尼爾長期致力於人類吸收和處理信息方式的研究,他通過測驗、研究發現,就理解程度而言,聽語音版本的學生,明顯比紙上閱讀的學生要差。

其原因是,紙質閱讀,有爲了重讀,或考慮、思考句子的停頓自由,它更加走腦走心。屏幕閱讀與聲音閱讀,相對來說,可能並不符合大腦的接收習慣,它要獲得同樣的效率,需要更長的時間。

實際上聽音頻和看視頻,肯定不如閱讀快捷,電子閱讀的理解體驗,也一般不如紙質閱讀。長時間的熒屏閱讀會刺激眼睛,分散注意力。

所以丹尼爾最後說:

常識和洞察力也有助於我們理解這一點,而洞察力是基於我們對增強大腦的瞭解。

我認爲,一個不鼓勵注意力,想象力和故事閱讀能力的社會,正在失去部分力量。

總結一下:

讀書不只是獲得知識的渠道,它還能夠改變大腦功能,增強語言、認知、社交、想象等能力,使智商、情商雙雙提高。

文學作品在若干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就理解力、效率等方面來說,紙質書閱讀可能遠勝過電子書和有聲讀物。

那麼我們接下來,自己該怎麼做,或該如何去引導孩子,就很清楚了。

只是有一點需要明確,網絡時代自有它特殊的特徵,這裏面只有主次選擇,沒有唯一選擇。

必須讀書的前提下,我們應當左右互搏,既能有所保留、堅持,也能有所適應、發展。

•  END  •

文/九鴉

圖/攝於深圳圖書館

更多文章,見公衆號:簡裝將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