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自《终南望余雪》百度百科

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终南望余雪》是唐代诗人祖咏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起句“终南阴岭秀”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积雪浮云端”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雪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林表明霁色”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目,“霁”字真实而传神地写出了夕阳的余光平射,在山上染红了林表的美丽画面。末句“城中增暮寒”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这首诗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自然。

这是一首应试诗,《唐诗记事》记载,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考了一下,写出了四句,就搁笔了。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则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考是,他还是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

这首诗题意是望终南山之雪。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而且惟起“阴”,才有“余雪”,“阴”字下的很确切,“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云端”就是“终南阴岭秀”的具体内容,这个“浮”字下得十分生动。自然,积雪不可能浮在云端,这是说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云,总是流动的,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夜“浮”的感觉。“林表明霁色”中的“霁色”指的就是雨雪初晴时的阳光给“林表”涂上的色彩。同时“积雪浮云端”一句写出了终南山高耸入云,也表达了作者的凌云壮志。

“明”字当然下得好,但“霁”字更重要。作者写的是从长安遥望余雪的情景。钟南山居长安城南约60华里,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一般看到的也是笼罩终南山的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面目。所以,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余雪,而不用一个“霁”字,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雨雪如何如何,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祖咏不仅用了“霁”字,而且选择的是夕阳西下之时的“霁”,他说“林表明霁色”,而不说山脚、山腰或林下“明霁色”,这是很费推敲的。“林表”承“终南阴岭”而来,自然在终南高处,只有终南高处的林表才“明霁色”,表明西山已衔半边日,落日的余光平射过来,染红了林表,不用说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跟结句的“暮”字,也已经呼之欲出了。

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俗谚有云:“下雪不冷消雪冷”。又云:“日暮天寒。”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终南望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做望终南余雪的题目,写到因望余雪而增加了寒冷的感觉,意思的确完满了,就不必死守清规戒律,再凑几句了。

只是因此不被录取,而让人觉得有些遗憾吧,不过因为诗人的坚持,而让这首诗流传千古,也可稍微告慰诗人之心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