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拓展閱讀

劃粥斷齏

范仲淹2歲喪父,母親謝氏抱着年幼的他改嫁山東長山縣河南村朱家。范仲淹也改從其姓,取名朱說。母親歷經坎坷,飽嘗酸辛,所以把全部的希望都寄託在了兒子的身上。

范仲淹年幼時,母親教他識字,買不起筆墨紙張,就用樹枝在地上練習寫字。後來在繼父友人的引薦下,范仲淹來到了鄒平醴泉寺讀書。當時,繼父的家境也比較窘迫。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爲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只顧讀書,充耳不聞鐘聲,經常忘記了喫飯,再去喫飯時,又過了時辰。

爲了不給寺內增添麻煩,范仲淹便尋到寺南一處僻靜山洞內讀書。每到晚上,就用自己拾來的柴火煮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等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次日鍋裏的米粥已凝固成一整塊,他就用刀把凝固的粥分成四塊,再切上一點野菜末,撒上鹽,早晚各喫兩塊。

後來,范仲淹的一個同學看到范仲淹的生活如此艱苦仍好學不輟,就回家告訴了父親。同學的父親聽說後,被范仲淹刻苦學習的精神所感動,也深深同情范仲淹的貧窮處境,於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魚肉等好喫的東西,叫兒子帶給了范仲淹。

那個同學將做好的魚肉送給范仲淹,說:“這是我父親叫我送給你的,趕快趁熱喫吧!”范仲淹回答說:“不!我怎麼能夠接受你的東西呢?還是帶回去吧!”那個同學以爲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辭,連忙放下東西,就回家去了。

過了幾天,那個同學又來到范仲淹的住處,發現上次給他送的東西絲毫未動,已經變壞了。就責備范仲淹說:“看,叫你喫 你不喫,東西都變壞了,你爲什麼不喫呢?”

范仲淹回答說:“並不是我不想喫,只是我已經過慣了艱苦的生活,如果吃了這些美味佳餚,以後再過這種艱苦的生活就不習慣了,所以我就沒有喫。感謝你父親的一片好意。”

同學回到家,將范仲淹的話如實告訴了他父親。他父親誇獎說:“這真是一個有志氣的孩子!”

多年寒窗,他博覽羣書,鑽研儒家經典,頗有建樹。帶着滿腔兼濟天下的抱負,他以“朱說”之名進京趕考,金榜題名,由“寒儒”成爲進士,被任爲廣德軍司理參軍,官居九品。

有了朝廷俸祿,范仲淹便把母親接來奉養,並恢復范仲淹之名,完成了他人生的第一個理想,也開始了他起伏動盪、赤心報國的仕宦生涯。

慶曆新政

范仲淹原來在朝廷當諫官,後來在在宋夏戰爭中立下了大功,宋仁宗覺得他的確是個人才,就把范仲淹從陝西調回京城,派他擔任副宰相,要他提出治國的方案。

范仲淹知道朝廷弊病太多,要一下子都改掉不可能,準備一步一步來。但是,禁不住宋仁宗一再催促,就提出了十條改革措施。

正在改革興頭上的宋仁宗,看了范仲淹的方案,立刻批准在全國推行。歷史上把這次改革稱爲“慶曆新政”。

范仲淹的新政剛一推行,就捅了馬蜂窩。一些皇親國戚、權貴大臣、貪官污吏,見自己的利益受到威脅,紛紛鬧了起來,散佈謠言,攻擊新政。

那些原本就對范仲淹不滿的大臣,天天在宋仁宗面前說壞話,又說起范仲淹與一些人結黨營私,濫用職權。

宋仁宗看到有那麼多的人反對新政,就動搖起來。范仲淹被逼得無法在京城立足,便主動要求回到陝西防守邊境,宋仁宗就把他打發走了。范仲淹剛走,宋仁宗就下令廢止新政。

范仲淹爲了改革政治,受了很大打擊,但是他並不因爲個人的遭遇感到懊惱。隔了一年,他的一位在嶽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宗諒,修建當地的名勝岳陽樓,請范仲淹寫了一篇紀念文章。

在這篇著名的文章裏,范仲淹提到,一個有遠大政治抱負的人,他的思想感情應該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