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人間世》廿一

孔子適楚,楚狂接輿遊其門曰:“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天下有道,聖人成焉;天下無道,聖人生焉。方今之時,僅免刑焉。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已乎已乎,臨人以德!殆乎殆乎,畫地而趨!迷陽迷陽,無傷吾行。卻曲卻曲,無傷吾足!”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也。

《人間世》的末尾,是接與諷勸孔子的歌詞。開頭講的是孔子教導學生,如何處世接人,這裏又以孔子做收束,足見莊生文章的深意。

孔夫子是一位積極入世的聖人,他的理想遠大,但是命運卻很不好,這一生當中,遭遇了重重磨難,比如被困陳蔡,連飯都喫不上。古往今來,每一位聖賢,也包括我們平常人,都希望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完成一番事業。然而世事總是不如人意,無論聖人還是凡夫,都面臨着煩惱與障礙。聖人的煩惱,是擔憂這個時代,世道的衰落,人心的沉墮。因此上,東西方的大聖大賢,不約而同地把教化作爲頭等大事。

楚國的接與,這是位隱士,他在孔子去楚國的路上,跟在車子旁邊唱歌,所以叫他“接與”。

歌詞第一句,就感嘆世道的衰亂。“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我們唯一能辦到的,就是安住於當下,從修行的角度來說,要把每一念都守在道上,這樣叫做善護念。可是佛又說“應無所住”,我們的意識像瀑布水流恆轉不止,前一念還沒來得及抓住,早已經被後面那個念頭打消。什麼叫做一念不起,聖人教我們不起雜念,而不是要人做什麼也不知道的傻瓜。

接與這句話,在諷勸孔子,千萬要知道眼下這個時代,到底是怎樣的淪落渾濁。

“天下有道,聖人成焉”。這句道出了聖人在這個世界上的作用。孔夫子和釋迦牟尼佛爲何出世,爲衆生故。沒有了衆生,也就沒有了聖人,所以說,聖人有感而後應。世尊成道之後,欲隨即入滅,天人請法,方纔住世傳道。佛陀說法四十九年,分爲五個階段,先說的華嚴,然後是小乘,滅度前最後說的是法華。這都是根據當時衆生的根機,隨機設教,由此可見,聖人的教學是多麼的嚴謹而且負責。

而當聖人在世間的行化已畢,則是表示自己無一法可說,所謂的說法,只是善巧方便而已。這是在告誡世人,不可執着一切法,一切文字相都是指月之指。聖人無功無名,往往會功成身退,因此上,說天下有道乃是聖人成之,聖人必不以爲然。

天下無道之時,聖人是不是就不顧蒼生,只管保全自己去了?如果是這樣,那就算不上聖人。無論時代環境是好是壞,聖人都在用不同的形式,應現世間,度化衆生。儘管末法時代,傳道修行的條件很是險惡,但只要正法猶存,我們就還有的救。

“方今之時,僅免刑焉”,這一句道出的正是時代背景下,芸芸衆生生存的無奈。莊子反覆地強調保全自身,並非消極意義的明哲保身,而是爲了使我們都能在有限的生命裏開顯無盡的智慧如來藏,在有限的時空環境中,突破維度的侷促,讓心靈獲得逍遙於無何有之鄉的超然。

“僅免刑焉”反映的時代問題,只能依靠聖賢教化來給與療愈之道。然而最迫切而且現實的問題在於,方今社會,已經罕見傳道之人,明師難求,在弘揚傳統學術,復興國學文化的探索道路上,還需更多踐行者。

我們繼續來看接與的歌詞:“福輕乎羽,莫之知載,禍重乎地,莫之知避”。末法衆生,迷惑顛倒,不相信因果的存在,幾乎將人的價值扭曲到了極點。今天,《弟子規》所以大行其道,都是因爲我們迷失了作爲人最基本的道德規範。我們不能小看了這些幼學啓蒙的教材,它們也是聖人爲了教化當機衆生而設立的一個法門,既然法無高下,那麼我們就該認真去學習。

“已乎”後面的兩句,是莊子苦口婆心勸告衆生的話。“臨人以德”,如同顏回“強以仁義繩墨之言術暴人之前”。“畫地而趨”,是指墨守自己的成規見解,好像在地上畫出一個範圍,困在裏面不肯出來。

我們常說“識時務者爲俊傑”,聰明人都是知道趨利避害的。知其不可而爲之,只有聖人可以做得到,平常人如果沒有審時度勢,沒能具備豁達的胸襟,則往往會身犯險地。只有修養到“八風不動”,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個時候才差不多可以考慮建立事業。孔子教給顏回的“心齋”,也就是無己無我的功夫,這是世出世間一切聖人通用的法門。

“迷陽迷陽,無傷吾行”這兩句不大好理解。過去註解家把迷陽說成是有刺的荊棘。“郤曲”是退回、迂迴之意。前行的道路上滿是荊棘,落腳一定要當心,別隻顧着勇往直前。有些時候,退步其實是向前,世間人是很難體悟這一點的。

最後,莊子總結整個這篇文章,道理還是那一個,方法也還是那一條。

“山木自寇也”,人的命運或者結局,全是自找來的,“鹹其自取”。麝因香重身先死,蠶爲絲多命早亡。處世爲人,最難的是什麼?不是去應付周遭的環境,面對他者,最難的是自己身心和諧。我們的腦袋整天妄想紛飛,身體被意識牽動着,東奔西走,庸庸碌碌,這樣怎麼能不生病?自己同自己都沒辦法好好相處,又怎樣去適應環境,應對環境裏的人事物。

今天,人的價值完全是被社會賦予的,你有什麼用,取決於你的知識、身份、地位。讀書的目的,變成了“學成文武藝,賣給資本家”。現代教育受到實用主義的影響,沒有中心,沒有思想,也談不到有良好的方法,僅只是將一個個人培養成爲“工具”,在社會中發揮特定的功用。這是價值的失落,是文明的悲哀!喜劇大師卓別林的作品《摩登時代》,諷刺的正是人在所謂現代文明中的淪落。


人的價值是什麼,究竟我們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莊子講的最清楚。要行走人間,就需要重新拾回自己失落的東西,這個東西不在外,不在內,但是人人都有。

莊子內七篇的次第關係,可以說是緊密相扣,《人間世》這一篇,秉承的都是前三章的心法。我們也要了解,世出世間本無差別,能在世間修出世,又能出世而不離世間,這纔是莊子道妙之處。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