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莊漫筆——《徳充符》之二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 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常季曰:“何謂也?”仲尼曰:“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 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夫若然者,且不知耳目之所宜,而遊心乎 德之和。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視喪其足猶遺土也。”

孔子迴應常季的疑問,一上來說的卻是“死生大矣”。人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死,世人誰也逃不過生而後死。但是生命到底有沒有結束?生與死只是一個物質現象,在物質的身體生滅過程裏,是有個從沒有變化更易的本體存在的。

“審乎無假”,“無假”那就是真,這個真如本體纔是宇宙得以生生不息的原動力。事物無窮的變化,人類可以透過觀察研究把握某些規律,但是科學與神學沒有遇見到那個本體,因此科學的觀點常會發生改變,隨着事物的發展而有所修正。

“不與物遷”“而守其宗”,找到真主人了,再也不受物質世界成住壞空這種無常性拘束,已經在圓滿覺悟境界當中,完全不會對世間一切相有所執着而或喜或悲。

王駘的功夫境界,被孔子道破了天機。底下進一步說明:“自其異者視之,肝膽楚越也;自其同者視之,萬物皆一也。”肝臟和膽囊是兩個器官,功用不相同;但是都同是在我這副軀殼裏,互相依附,肝膽相照。衆生只看得到事物的特殊性,而不見其中的普遍性。直接地講“萬物同一”,沒人會相信。聖人清楚瞭解這個“一”的道理,所以纔會有同體大悲心,視衆生如自己。

沒有大徹大悟的人,怎麼會贊同這種話,更不會去主動地幫助別人。身教未見得大於言教,世間的慈善行爲,也許只換來了一時的感動,不如真正去覺悟衆生,讓衆生自覺起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悟道的人,沒有了“耳目之所宜”,不會對事物產生偏好,真正滅掉“人慾”。心底的萬丈波瀾不再起落,也只有心平才能氣和。聖人內心沖虛寂照,所以能與天地萬物和合,這是德行修養到極致的體現,就叫“德之和”。要留意這個“遊”,聖人的心不是止於虛無境界,那樣毫無作用。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以衆生心爲心,是活潑潑的,含有無盡大用的。這便是“無”中生“有”。

王駘的修爲,早已經將天下紛紜浩繁的事物,混而同之,更不要說這副軀體,就算沒了一隻腳,在他看來,不過如同大地少了一捧土而已。

《齊物論》已經講了,萬物根本不必去刻意求其同一,相反的,萬物表現出來的差別相,正是自然存在之美。真正的和諧,是令世間一切衆生各適其所適,都能夠自得於天地之間。鳶飛魚躍,飽含生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