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而陶聊茶:四、茶之適口在濃度(二)



我曾多次遇到過把沏茶搞得神祕複雜的事情。有一次跟一位方外茶友聊天,我的這位方外茶友說:“昨天有位道友跟我說,她最近在嘗試一種新的泡茶方法,投茶量和水量沒記住,只記得都很大,然後外面月光下放置多時,陽光下放置多時,便成了精華,飲用時放上幾滴。我沒敢接話。”。我說:“茶,就是個農產品。搞這麼複雜有意思嗎?不接話就對了。”。這位方外茶友接下來說:“嗯,謝謝老師!飲茶亦應不離中道,不繁不枯,知其性,懂其事,惜其味美解渴就是了。”。

  好一個“飲茶亦應不離中道,不繁不枯,知其性,懂其事,惜其味美解渴就是了”,一語中的。茶,本身就是一個入口的農產品。茶也有朋友圈,它的朋友圈就是咱們喫的五穀雜糧跟油鹽醬醋。茶本身沒有什麼神祕的,把它搞神祕的是我們自己或者我們身邊的那些大溼。有位大溼給他的學生泡茶,沏好,分茶,把杯子遞給了學生,說:“這是老師用心靈給你沏的茶,我會把我的能量傳遞到茶湯來感觸你!”。喝的那個孩子哇哇大哭。我沒嘗過用心靈傳遞能量沏出的茶是什麼滋味,反正誰給我泡我也不哭。有朋友說,不是講“茶文化”嗎?對,是要講茶文化,但記住,茶文化不是神祕主義。那個“文化”是琴棋書畫詩酒茶的茶,是指以茶爲載體,傳統文化在其上的彙集、軌跡、傳承與發展。

品茶隨心適意,好的茶,誰泡都好喝,跟作秀性質的泡茶形式沒有絲毫關係;不好的茶,就是念一萬遍緊箍咒,也不會好喝。像上面說的那位朋友,喝一個茶,還得去得日月之精華,也是無語了。考慮過霧霾嗎?好好的日子,好好的茶,非要搞得繁複、神祕,無異於在浪費生命。真的,這一生挺短的,我們每個人都該惜時纔對。人這輩子,跟茶葉太像了,浮華過後歸於平淡。您看這個茶,由一片嫩綠的樹葉,經過殺青、揉捻、發酵,及至烘乾。接着又在開水裏浸泡、折騰,把自己內在的潛質逼出來,浸泡一次就成熟一次,成熟一次就衰老一次,最後展露出本真的葉底。濃淡,似人情;滋味,像風景;浮沉,如世事。人這一生不也是歷過坎坷與繁華之後歸於自然平淡之本身嗎?我想這應許就是所謂的“人生若茶,茶若人生”吧。

 

  茶之品質有優劣,故茶之價格分高低。坦率地講,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消費得起高等級的好茶。對本身喜歡茶而略拮据的朋友來說,因爲經濟條件所限,不能把好茶當做口糧茶,那就少買,比如買一兩,存放起來。好茶不見得天天喝,但一定要學會去擇時而喝,學會把它當做一劑調節生活的良藥。在高興的時候跟幾個知己同品,來個“衆樂樂”;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拿出來沏一壺,改善自己的心情,“破孤悶”。逆境順境,一杯茶。心小了,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就都小了。現代社會已然把人們搞得一整天忙碌不停、身心俱疲,所以要學會給自己留一個空間,給心騰一個港灣,讓它適時愉悅、放鬆一下。朋友們,來泡好茶,疼疼自己吧!

版權聲明:本文爲簡書作者"耕而陶一茶"原創撰寫,歡迎大家在簡書上轉發,交流茶知識。但,任何單位、媒體、個人未經允許不得複製轉載,違者必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