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中求異 犯中見避——《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二) 同中求異  犯中見避

                                  同中求異  犯中見避

                    ——《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二)

                                                     川    雪


第二,同中求異,犯中見避,突出特點,顯示個性,使戰爭描寫具有差異美。

毛宗崗說:“作文者以善避爲能,又以善犯爲能,不犯之而求避之,無所見其避也,唯犯之而後避之,乃見其能避也。”(《讀三國志法》)“犯”就是同類重複,“避”就是避開雷同,在相同的事件中寫出不同的側面來。《三國演義》寫了大小上百次戰爭,其形式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雷同,但作者卻於相同形式的戰爭中寫出不同的情節,

顯示各自的個性特徵,有“同樹異枝、同枝異葉、同葉異花、同花異果之妙”。

   比如寫火攻,《三國演義》中就不知寫了多少次:“呂布有濮陽之火,曹操有鳥巢之火,周郎有赤壁之火,陸遜有猇亭之火,徐盛有南徐之火,武侯有博望、新野之火,又有盤蛇谷、上方谷之火”,但每次寫來各不相同,求其一字之相犯而不可得,“譬猶樹同是樹,枝同是枝,葉同是葉,花同是花,其植根安蒂,吐芳結子,五色紛披,各成異采。”(毛宗崗《讀三國志法》)。

   這裏不說曹操、孔明、周瑜等火攻的情節各不相同,單就孔明的火戰來看,每次也絕不雷同。在諸將領中,諸葛亮是最喜歡用火攻的,用他自己的話說,“吾平生專用火攻”(第九十八回),他出場的第一場戰爭就是用的火攻。但他每次火戰的方式、情節各有特點,毫無重複雷同,顯示了高超的火攻藝術。現在以他初試鋒芒的博望、新野火攻作一比較,可以看出作者犯中求避、同中顯異的高超本領。

   這兩次火攻,一次是博望坡山中放火,一次是新野縣城裏放火,採用的都是誘敵深入的計謀,但情節不同,方法各異。前一次是趙雲邊戰邊退,引誘夏侯諄追到“山川相逼樹木集雜”處;後一次卻是大開城門,誘曹軍進城駐紮;起火時前次是“一派火光燒着,隨後兩邊蘆葦亦着,一霎時,四面八方,盡皆是火;又值風大,火勢愈猛,曹家人馬,自相踐踏,死者不計其數。趙雲回軍趕來,夏侯諄冒煙突火而走。”正面寫出了火借風勢,越燒越猛,曹軍自相踐踏,曹將狼狽逃竄的情形。而寫新野之火是:“初更已後,狂風大作,守門軍士飛報起火。曹仁曰:‘此必軍士造飯不小心,遺漏之火,不可自驚。’說猶未了,接連幾次飛報,西、南、北三門皆火起。曹仁急令衆將上馬時,滿是火起,上下通紅。”“曹仁引衆突煙冒火,尋路奔走,聞說東門無火,急急奔出東門。軍士自相踐踏,死者無數”。着重用人物的語言、行動襯托火起得急,燒得猛,側面寫出了火的威力。兩次火攻前後不過數天,同爲一人策劃,而情節、特點如此不同,確是犯中見避的高手。

   再如決河放水,淹沒敵軍,小說中也寫過多次,但各次決水,自有差異。以曹操的兩次決水爲例,一次是決泗水以淹下邳,一次是決漳河以淹冀州,兩次決水,很相類似。但前次是曹操“即令軍士決兩河之水。曹兵皆居高臨下,坐視水淹下邳,下邳一城,只剩得東門無水,其餘各門,都被水淹。”決堤過程寫得很簡略。而後次是曹操“先差軍於城外掘壕塹,周圍四十里。審配在城上見操軍在城外掘塹,卻掘得甚淺。配暗笑曰:‘此欲決漳河之水以灌城耳,壕深可灌;如此之淺,有何用哉!’遂不爲備。當夜曹操添十倍軍力併力發掘,比及天明,廣深二丈,引漳水灌之,城中水深數尺。”寫出決河的波瀾和人物的心理、智謀。兩次類似的決水灌城,寫得如此各有差異,正如毛宗崗所評的那樣;“就其相類處卻有極不相類處,若有待特犯之而又待特避之者,真是絕妙文章。”(第三十二回回首總評)

   這種“同樹異枝”“犯中見避”的敘事藝術,使《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各具特色,異彩紛呈,具有引人入勝的新奇之美。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