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瑰寶》:讓更多的人無限接近“原拓本”

6月末,我們去甘南遊玩,搭乘的是降落在隴南成縣機場的班機。住進成縣一家酒店後一搜周圍,發現西峽頌景區就在10多公里以外,將讀帖寫字當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的旅伴頓時激動得不能自已,無奈那時已近黃昏,西北地區的風景名勝關門都早。第二天一早我們便離開成縣去了萬象洞、青木川、郎木寺、拉卜楞寺、麥積山……當然也是從成縣機場回的家,但那天我們還要去麥積山!以爲此次就要錯過西峽頌景區了,哪想到我們提前5個小時就到了成縣機場。那團由西峽頌點燃的火苗又在旅伴的心頭熊熊燃燒起來,我們拖起行李叫了一輛出租車就直奔西峽頌景區而去,幸運地趕在傍晚6點關門前進了大門。

狹長的山崖、歡脫的溪水和上下起伏的古道構成的西峽頌景區很有特色,但是,在喜歡讀帖寫字的旅伴眼裏,再獨特的風景也比不過那一塊漢碑,一塊創作於東漢建寧四年的摩崖石刻,所以,進了景區的大門後我們發足狂跑直衝《西峽頌》而去……公元171年到今天,中間隔了近2000年,《西峽頌》已經黯淡了,爲保護這塊稀世珍寶,石碑已被罩了起來,即便我們趴在罩子上仔細端詳,一字一句地讀通碑文,也幾乎不可能,旅伴能從頭至尾讀一遍《西峽頌》,全賴平時讀帖積累起來的本錢。


但我始終不明白,家裏有好幾種版本《西峽頌》碑帖,我們又何必如此興師動衆地去與一塊摩崖石刻面對面?

《翰墨瑰寶:上海圖書館藏珍本碑帖叢刊》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到了第七輯。爲與讀者分享新近出版的叢刊第六輯和第七輯,上海圖書館資深碑帖專家仲威先生於8月28日下午在上海中心52層的朵雲書院旗艦店,用精彩的演講構築起了2個小時的高空“金匱石室”。

上海圖書館收藏有碑帖拓本總共25萬件,仲威說1980年代他剛進入上海圖書館偶然走進收藏這些碑帖拓本的庫房,堆成2米來稿的拓本幾乎擺滿了600平方米的庫房。因爲愛好碑帖拓本而走進庫房的仲威被館裏的收藏驚呆了,從此就開始與這些故紙堆親密接觸起來,而3000多種善本、一二級國家級文物達1000多件的豐富藏品,讓仲威與他的同事動了心事,就是從中選出最優秀的交出版社出版,以讓衆多酷愛碑帖拓本者受惠。

以什麼樣的標準從上海圖書館的藏品中選出拓本輯入《翰墨瑰寶》叢刊?聽仲威講述從第一輯到剛剛出版的第六、第七輯成刊的故事,感覺就是跟隨他到金匱石室裏領略了2個小時的珍本碑帖。

《王羲之十七帖》被《翰墨瑰寶》輯入在了第一輯的第一冊,仲威講到王羲之這一最著名的草書代表作時,特意將投影到大屏幕上的目錄用紅色標識出來,告訴我們這是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國家頂級文物。講座進行到《翰墨瑰寶》的第四輯時,我們在大屏幕上的目錄中又看到了《王羲之十七帖》,就是因爲仲威在其邊上標註了“明拓”二字,以區別第一輯中同一碑帖的宋拓本,一個疑問油然而生,同樣是《王羲之十七帖》,時間關係使得明拓本比宋拓本漫漶一些,但印刷技術已經飛速發展,在經過出版者的精心修版,我們通過《翰墨瑰寶》讀到的《王羲之十七帖》究竟能讀出什麼樣的差別?

一個疑問還沒有答案,有一個疑問又已生成。

《伊闕佛龕碑》,國家圖書館有一個藏本,上海圖書館也有一個藏本。年過半百的仲威已經在上海圖書館從事碑帖研究了這麼多年,當然爲自己“家”的藏品優於別處的而感到自豪,所以,讀着少了半開的國家圖書館珍藏的《伊闕佛龕碑》,仲威爲上海圖書館感到自豪,因爲,上海圖書館的館藏,一字不落。爲了編輯《翰墨瑰寶》,仲威再一次研讀上海圖書館館藏的《伊闕佛龕碑》,驟然發現,一冊《伊闕佛龕碑》中有兩個字是後世補上去的。說到此處,我看到仲威的臉上滿是遺憾。我覺得,後世補寫的那兩個字,並不能影響上海圖書館館藏的《伊闕佛龕碑》的品質,仲威何以如此抱憾?


在仲威講座的引導下,欣賞了2個小時的碑帖拓本後我疑竇叢生,只好將問題扔給好友張先生:既然印刷技術已經發展到異能印出精美的碑帖,今天我們爲什麼還要欣賞古人傳拓下來的拓本?

當照相技術還未發明、印刷技術還不精當的時候,古人的好東西只能通過傳拓技術留存下來。像王羲之的墨跡,世間早已不存,若沒有傳拓技術,今天我們就看不到王羲之的作品。實際上,在宋朝人們要看到先賢的墨跡已經很不容易了,那些墨跡,要麼被破壞了,藏家手裏有幾件也不會輕易示人,宋人看到的多半也是拓本。拓本分兩大類,帖和碑,帖是皇帝命令刻的,都是名家書法;碑則是民間書法。從唐朝開始,就已經有拓本,不過雖有文獻記載東西早已不存,宋朝的拓本就多了,如最著名的《淳化閣帖》。

如果要在原拓本和印刷品之間做個選擇,純以欣賞書法角度,當代精良的印刷品可以替代原拓本;但從綜合的角度考量,再好的印刷品也無法替代原拓本,因爲,中國傳統材質形成的氣息是無法複製的。特別是宋代紙的質感和墨的色澤都是絕世的,再加上傳拓工藝、裝裱工藝等,都是印刷品難以體現的。

原拓本是活的、立體的,這是再頂尖的印刷品都無法還原的——聽罷張先生的一席話,讓我似乎懂得了仲威他們面對碑帖拓本時何以這麼執着地要做出最佳的印刷版本。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不懈追求,讓更多的人無限接近中華傳統文化的“原拓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