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執着求取的東西,湧現的情緒,都在幫助我們看見內心的缺失

【日知錄】執着求取的東西,湧現的情緒,都在幫助我們看見內心的缺失


今天來聊聊“程度”這個話題吧。


緣起於前幾天的某個清晨,出門時候需要將一些放過期的東西拿去垃圾回收處,在去的路上湧現一個想法——


這裏將要丟棄的每個東西都是自己喜歡的想要的,而丟棄的原因其實是當時同時擁有的太多,或者東西放在那裏,每次回來都是喫飽了的狀態,以至於自己並沒有多少動力和能力再去喫那些原本喜歡的東西。


最終的結果是,即使那些東西自己喜歡,也仍舊無可奈何地放過期,最終需要扔掉。


類似的感受,在前天晚上的聚餐中也有——


平日裏喜歡的東西,上來許多,但是喫着喫着喫飽了,還剩下的,即使真的喜歡,也沒有能力和動力再去喫,最後的結果,似乎也只能是扔掉,即使很無奈。


這兩段體驗讓我不禁浮現出朋友以前的一句話——


“誠意多了誠意就賤了。”


竊以爲當時這句話是說給我聽的。


因爲彼時我對大家都屬於那種友好狀態,而最終其實結果並未有什麼太好的結果。


當朋友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恍然發現了一些原因。


最開始誠意待人是在補足稀缺,但是當到了一定程度後大家的敏感度就下降了,也就逐漸無感。


用科學的視角來理解,可能就是——邊際效用遞減原理。


最開始的20%內容佔據了整個體驗的80%的權重。


當然,聊這個不是爲了研究科學原理,而是經由此種原理,作爲一個特別的視角來做自我和他人的覺察。


事實上確實也給我很多思考,可以分成兩個緯度,雖然本質上我覺得是一樣的。


第一個緯度是指向自身的,“越求取,越匱乏。”


大意可以理解爲,你越在意,越希望獲得的東西,無論是實質的物還是虛擬的內容,本質上對應的都是內心的某種匱乏。


且越執着,其匱乏感越強。


帶着這個視角去審視過往,其實會發現個人對食物、圖書、親密關係的在意與求取,核心指向的都是過往的極度匱乏。


第二個緯度指向的是他人,“強烈反應的背後是某種缺失。”


最開始其實也是來自於自身的覺察。


我是一個十分在意他人評價的人,一些好的評價會特別欣喜,而一點點的負反饋對以前的我也會有着極大“殺傷力”。


後來去覺察的時候會發現因爲過往基本活在“好評價可以過得好,壞評價過得不好”,這是家庭環境帶來的信念內置。


而當自己慢慢開始有更多內在認可的時候,別人的一些負反饋漸漸不那麼容易讓自己起反應。


當這個視角同構遷移到別人身上的時候會發現每個人的情緒反應點不同,對應的,其實能夠看見對方“有漏”的地方在哪裏。


當我們知道一個人的反應可能不是指向當下,而是指向那個有漏洞的地方時,其實會更容易多一些平和。


因爲自己以往的體驗是,其實大部分的情緒是在做投射,並非真的對當下,對這個人的不滿。


這些論述,更多是打開一個視角看自己和他人,去發現更多可以完善的地方。


期待我們擁有更加廣闊的視角來看待這整個生命。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