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城裏人鄙視農村人嗎”

叔叔,城裏人鄙視我們農村人;我們彝族人遭嫌棄,是真的嗎?

前一段時間收到一個彝族小筆友的信。信中他講到聽說城裏人鄙視鄉下人,彝族人也容易遭嫌棄,讓我思考關於鄙視和歧視的問題。

鄙視是一種行爲,指一個人因看不起另一個人而表現出來的行爲。而歧視則是某些鄙視行爲的內在成因,包括因被歧視對象的屬性產生的偏見,比如種族、膚色、性別、年齡、籍貫、國籍和宗教等。

一個行爲是不是鄙視,比較好判斷。翻白眼、罵粗話、豎中指,都是常見的鄙視行爲。但這行爲是不是歧視,就很難判定了。因爲歧視是內在的偏見,是看不見摸不着的。所以當我們看到新聞說某個人被哪個人歧視了,只能說是作者的個人觀點,不要不加思考就信以爲真。有個成語“百聞不如一見”,很多沒親眼見到的東西都不一定是真的,沒親眼見到的事翻炒出來的個人觀點更是不足以信了。

但如果歧視以文字的形式出現,白紙黑字,則不容抵賴了。比如,有的招聘廣告,指明只招35歲以下,很顯然是年齡歧視。剛來加拿大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公司前臺員工居然是六七十歲的老奶奶,飛機上的空乘有很多也是老齡的空奶,感覺很不可思議。後來才明白,年齡歧視在北美基本是杜絕的,大多數崗位都不會註明年齡要求。

說到鄙視,我想到一個寓言。

這個寓言叫“亡斧疑鄰”。

從前有個人,丟了一把斧子。他懷疑是鄰居家的兒子偷去了,便觀察那人,那人走路的樣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臉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聽他的言談話語,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無一不像偷斧子的。

不久後,丟斧子的人在上山的時候在路邊發現了他的斧子,原來是上次下山的時候不小心掉了斧子。第二天又見到鄰居家的兒子,就覺得他言行舉止沒有一處像是偷斧子的人了。

當我們相信自己經常被歧視時或者相信某個種族的人傾向於歧視我們所在的種族時,就會像丟斧子的人一樣,覺得自己處處受歧視。長此以往,就把自己活成了”怨婦“了。我申請的工作面試沒過,一定是招聘的人看我是亞洲臉孔,歧視;這個政府工作人員臉本來很笑,一看到我臉就板起來,估計因爲我是華人(或XX省的人),歧視;考駕照,沒考過,考官是印度人,一定是因爲他不喜歡華人,歧視!久而久之,活在‘被歧視”中,滿臉苦色。心理學家發現人的大腦裏有些有趣的神經元,“鏡像神經元”。當一個人見到另一個人對自己微笑的時候,因鏡像神經元的作用,這個人也會做出微笑的舉動。同樣的,當一個人見到另一個愁眉苦臉的時候,臉也會刷地臭了下來。因此,覺得自己處處受到不公平對待,最後還真地使自己受到看起來不公平的對待了。

在給小朋友的回信中,我告訴他:

彝族有很多歌手,我挺喜歡,比如吉克雋逸和山鷹組合樂隊。他們受到人們的尊重和仰慕,因爲他們歌唱得好,有一技之長。我們不能控制他人的想法,但能做的是讓自己更強大,讓自己擁有一技之長,甚至只是有技術的電工,機器修理工,管工,都是會受到人們尊敬的。

在人生路上,難免會遇到看不起你的人,但並不能說明“你(或)我被一羣人鄙視”,更不能說明“我所屬的民族被另一個民族看不起”。就好像,你喫飯的時候,米飯裏有一顆沙子,你就得出個結論,“這米飯全是沙子”,顯然是不對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