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我的教育行走分享:以敞開求超越3


關注心理健康,通過教師敞開自己,來培養一種他者性

在2017年的年底,我們學校所在的區組織的一個心理諮詢師的這樣的一個培訓工作,通過自己的努力,2017年的年底就十分幸運的,就通過了國家二級的心理諮詢師。

我經常面對的是學生的習作,在幫助學生指導作文的時候,我就發現了一些問題:原來的指導,我是側重於寫作方法的指導,到後來我發現寫作方法的指導。它所產生的效果一般性的,而對於學生生活的指導,或者說對於學生心理的一些輔導,有的時候對於寫作來說,應該有比較好的效果。

我現在這個語文教學當中,也包括自己的寫作教學當中,我就我覺得,從心理上面去關注學生,引導他去思考,引導他去打開自我。我覺得對他的寫作來說,可能有比較大的幫助,而且這個幫助超越了,這個就是一般的輔導,我最近思考的,實際上面也是我的文章,我的書的主題,我準備寫的書的主題。就如何提高學生的對話和他者性。

讀書感受:

2020年,我讀了雅斯貝爾斯的《什麼是教育》。其中有一個觀點,教育是一種超越,要獲得這樣一種超越,就必須展開對話與自我對話,與他者對話。2020年的下半年我讀到了範梅南的《教育的情調》這本書當中提了這樣一個觀點。範梅南認爲,他者性在教育當中十分的重要,教育者要培養自己的他者性。

什麼叫他者性?阿德勒在《生活的科學》當中,有一句句子說,所謂他者性,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他人,用他人的眼睛和耳朵來觀察來聽。具有他者意識的人更善於共情,也更能夠理解人性和尊重他人,我覺得一方面老師要有他者性,另一方面我們的教育在培養孩子的主體性的時候,也要培養孩子的他者性。而寫作,就是一種對他者發現。教育行者爲什麼要讓老師來分享自我,讓老師來敞開,實際上面也是一種他者性的表現,因爲老師敞開了他自己,,其他的老師在傾聽的時候再看的時候,實際上面也在思考自我,人只有在看到對方的時候纔會發現自我。這是一個人生的悖論吧。

一個習作輔導的案例:超越有感而發,寫作是一種雙向打開

在這篇習作當中,他寫自己長跑過程當中的極限體驗,我們很多同學或者說很多人在長跑的過程當中都會有極限體體驗,然後寫他的好朋友對她的幫助,讓他感受到了,似乎有一束光照亮了他。

我在讀這篇作文的過程當中呢,我發現小作者沒有交代這個好朋友如何去幫助他,故事的來龍去脈以及前因後果,也沒有寫清楚好朋友的幫助的樣子,而他寫的是一種強烈的疲勞以及深深的溫暖和感激。

實際上這個孩子,他寫好了這一篇文章的其中的一部分,而整個文章的結構不是很好,他的原因是什麼?我到後來後面那,我通過自己的一個感受,我理解到,因爲孩子的體驗非常的強烈,因爲孩子的感受十分的強烈,而這種感受超過了理性,所以他沒有來得及用理智來梳理其中的一些過程,那也就是說,它僅僅是有感而發。

這個孩子沒有讀者意識,沒有他者意識。對於一位寫作者來說,你需要建立一種對讀者認知反應的認識,讓他們投入到你寫的文字之之中去,這是寫作力的基本。於是,我就讓他反思自己的寫作過程,讓他去問一問他人——幫助他的朋友,是怎樣發現他需要幫助的?通過問問他者,然後自己再想一想感受是如何來的,梳理清楚來龍去脈之後,然後再來寫作。

行走意味着一種出走,一種越界,意味着換一個角度來重新審視自己,行走意味着一種奔向一種相遇,遇到你心儀的人,遇到讓你感動的人和事,這一些你遭遇到的都會成爲你行走中的風景,行走意味着一種抱團一種節氣一種匯聚,因爲行走,我成爲我們因爲行走,我成爲更好的我。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