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笑令》中見真知

【文字家園】

《調笑令》亦稱《宮中調笑》,又稱《轉應曲》,名列欽定詞譜,乃一詞牌也。

其實,該詞牌早在唐代已經制調。審言必精,自中律呂,填者或擇一宗之,變體很少,只平仄見異,甚爲嚴謹。

談到【調笑令】,不得不說唐代詩人王建。我們現在常用的詩詞工具軟件《詩詞吾愛》選此詞一體範例就是他的傑作,再無他例。


                  【調笑令】

                                (唐)王建

蝴蝶。蝴蝶。飛上金枝玉葉。君前對舞春風。百葉桃花樹紅。

紅樹。紅樹。燕語鶯啼日暮。


此詞不過32字,結構卻比一般詞複雜。四仄韻,兩平韻,兩疊韻。特點在“轉應”上,平仄韻遞轉,內容貼切照應主題,大體一韻爲一層次。平韻再轉仄韻時,二言疊句必須用上六言的最後兩字倒轉爲之。

近期,我與友友同趣,亦依葫蘆畫瓢學填了一首。


                    【調笑令•仲 秋】

                                        勇夫歸愚

楓葉。楓葉。林海鶯飛千蝶。萬山採牧絢紅。暖寒分享霧濃。

濃霧。濃霧。殘陽霞穿晨暮。


按要求,前後各用了一組仄韻,中間夾一組平韻。填得如何,應該沒出律,符合規範,至於質量嘛……還是先談談王建吧!

王建(765年—830年),字仲初,許州潁川(今河南省許昌市)人,唐朝大臣、詩人,寒門出身。大曆年間考中進士,從軍多年,中年仕運亨通,歷任昭應縣丞、太府寺丞、祕書郎、太常寺丞,陝州司馬,世稱“王司馬”。擅於樂府詩,與張籍齊名,世稱“張王樂府”。

他的詩作題材廣泛,生活氣息濃厚,思想深刻,善於選擇典型的人、事和環境加以藝術提煉,愛用比興、白描、對比手法集中形象地反映現實,抨擊世間不平。

體裁多爲七言歌行,篇幅短小精煉,語言通俗,富有民歌諺謠色彩。《田家行》、《古從軍》、《射虎行》、《十五夜望月》、《望夫石》等作品流傳至今。“宮詞”寫得出神入畫,是研究唐代宮廷軼事的重要資料。

今存有《王建詩集》《王建詩》《王司馬集》等本及《宮詞》1卷。

黃升雲:“王仲初(王建字仲初)以宮詞百首著名,《三臺令》、《轉應曲》,其餘技也。”【調笑令】亦屬“宮詞”之列。

王建現留傳有【調笑令】四首,古今公認寫得最好的是《團扇》。這首小令,描寫宮廷歌女的痛苦生活。全詞以詠扇起興,描摹宮人的外部動態及內心活動,表達宮怨主旨,堪稱上上品。32字,平仄無差,句逗上與其他【調笑令】有別。

原玉如下:


                    【調笑令·團扇】

                                          (唐)王建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絃。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


團扇:圓形的扇子,古代歌女演唱時常用以遮面。

管絃:用絲竹做的樂器,如琴、簫、笛。

昭陽:昭陽殿,借指皇帝和寵妃享樂之地。

“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此詞開門見山,即詠扇起興,繪出一幅妍妙的宮中仕女圖。

漢代才女班婕妤也有名作《團扇歌》,即《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成合歡扇,團團如明月。”

形象的表現了用精緻的團扇襯托美人兒,是那個時代宮廷的一種特徵。王建詞起意在描敘美人因病自慚色減,以扇遮面,紈扇與玉顏掩映,反襯“因病致妍”之妙。如此寫人,形象傳神;如此詠物,生動鮮活。

然而旨趣着力只是藉此表明一種“紅顏未老恩先斷”的感慨,爲的是突出下句“玉顏憔悴三年,誰復商量管絃。”

“玉顏憔悴”上應“美人病來”,從詠物及人的外在過渡到寫人物命運的內心活動,詞意在轉折中錦上添花,得以深入。從下句的“復”字可意會“三年”前美人曾與寵伊一起共同探討管絃,醉酒當歌,笑沐春風,而現在這一切一去不復存在了。美人“病”了,是承恩到失寵引起的嗎?

“玉顏憔悴三年”,包含多少痛苦與辛酸。“誰復商量管絃。”將一腔幽怨表達的淋漓盡致。

是誰?讓伊人玉顏憔悴三年。三年也許是時間更久的代詞,這麼長時間無人眷顧、過問,語意中狀出一種黯然神傷、備受冷落、無奈嘆息的情態。

“弦管。弦管。春草昭陽路斷。”回答了這層宮怨的原由。“昭陽”,漢殿名,爲漢成帝趙昭儀所居,用來指得寵的所在。“昭陽路斷”即“君恩”已斷,進一步揭底,美人的“病”緣自失寵,而且失龐時間很長很長了。

不直言這是因爲君王喜新厭舊所致,而託言是春草萋萋遮斷通往昭陽之路。更形象地點出了該詞含怨婉曲悲何等強哀的主題。

於是,後來有研究者認爲,《團扇》首詞言簡意賅地暗用並釋解了班婕妤著名的《怨歌行》的全部詩意,即以“秋扇見棄”,暗示“恩情道絕”。所謂“美人病來遮面”不僅僅是自慚形穢,其中頗含“且將疇扇共徘徊”(王昌齡《長信秋詞》)之意味,首尾轉應,文亦昇華。

有學者還指出,本來“弦管”的疊語按律只爲上句末二字“管絃”倒文重疊詠歎,未必具實義。此詞用來卻化虛爲實,使二疊語助意達境之意深邃而又豐富。全詞“轉應”之妙,與此大有關係。這樣的句子,方稱得上“活句”。

筆者讀後,當然受益匪淺,歎爲觀止,對此有了嶄新的認知,也留下了難忘的印記。

《文字家園》詩詞投稿專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