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寄月圓話中秋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是公元1076年的中秋,宋代詩詞泰斗蘇軾與胞弟蘇轍分別七年之後,面對皓月當空,飲酒思親,心潮起伏,酒助詩興,揮筆寫下的一首名篇,即著名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中秋節是團聚的日子,也是思親的日子。節源可推崇到上古時代,漢代普及,盛唐基本定形,宋朝約定俗成,成爲我華夏民族傳統節日。

《禮記》上記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夕月就是祭月亮。早在春秋時代帝王就開始祭月、拜月。說明中秋月圓與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動源淵極深。諸侯達官貴族及文人學士仿效,逐步影響並盛行到民間。

“莊稼成熟曰秋”。秋天是歷朝歷代收穫農作物和各種果品成熟收穫的季節,豐收的喜悅及心情,勞動人民自然會淋漓盡致地加以表達,歡樂爲大。於是,祈福聚宗,煮酒當歌,規模越來大,形式越來越多樣。後來發展到大至天壇社稷,小及居家斗酒,官領民就,漸漸演繹成我國及漢語文化圈非過不可的傳統節日,成爲跨世紀靚麗的風景線。

也有民間故事傳說“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導致了中秋佳節問世。可信程度雖不高,千百年來卻爲神州大地增添了軼事趣談,並廣爲流傳至今。

中秋節與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並稱爲中國四大傳統節日。2006年5月20日,國務院將其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爲國家法定節假日。

至於月餅來歷,更紛呈多彩,莫衷一是。我傾向於有歷史學家研究指出的那種:中秋月餅起源與古人戰事有關。據史考證,大業十三年八月十五日,隋未唐將裴寂爲軍餉着急,仰望圓月,突發奇思,用麪食發明月餅,作爲軍餉酬於部屬,解決剛吸收幾股反隋義軍報酬,竟衍生還解決了軍糧喫緊問題,創造了行軍打仗不起鍋竈,又添食一種美味乾糧的新招。

不過,人民厭惡戰爭,月餅在民間普食更快更廣。中秋喫月餅,意爲團圓,不正是對這種發明於戰事的食品一種巨大的諷刺嗎?中秋月圓之時,在戰場上的將士手捧月餅,成了思親的尤物。

明月近咫尺,中秋團圓至。又閱這些中秋的背景,爲此,我特意依晏殊《破陣子》體新填一首詞:


              【破陣子•中秋】

                                  勇夫歸愚

祭祀秋風落葉,祈文玉兔懸天。

裴寂仰星懷月餅,從此征途少飲煙。檀香多少年。

遙問汗蒸勞悟,今收稻獻豐緣。

祥泰化戈和鼎貴,玉帛丹心鑄錦圓。千秋情海連。


身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寓意首重在於團圓。這也是中華民族凝聚的獨特粘合劑、促進劑。“團圓”是老子“道法自然”的產物,是“天人合一”哲學理念的踐行體現,是中華民族特色文化傳承理念。花好月圓之夜,就是骨肉團圓或期盼團圓夢圓濃烈厚重之時。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身在天涯海角,獨處他鄉的人們,或因故暫離家人的人們,白天奔波忙碌,也許對離愁體味尚淡,然而到了這個特定日子的夜晚,即使有緣應酬,只要不醉,家人安在,宅居獨處月明之夜,如果看不見月色如霜的秋夜,古時也會從“中秋節”這幾個字形象感應,今朝或會在手機、銀屏上與團圓節目遙相呼應,聯想到與家人一起那種親情,那種愉悅,那種歡聚一起的喜慶,有時還會淚流思念。

中秋節從其最早的含義來看,也屬一套禮儀,體現了當時的人們對於自然界的膜拜。人與自然結合,演變過渡到具體、細化於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上,體現了人類對自然的重視,對家庭的重視,人性的昇華及追求,感恩的味道極濃。

月之圓尋求親團圓,寄託思念,思念親人,祈盼豐收,感恩月圓,感恩親情,感恩豐收,感恩大自然……

中秋月圓歷來是中華民族文人騷客寫文嚼字、賦詩吟詞的主題之一。千百年來,好中選優,優中擇精,祖國文史寶庫留下了無數超脫凡響的壯麗篇章。

詩詞亦不例外。

我是軍人出身,退休後不忘初心,始終惦記着守衛在祖國,特別是邊陲海疆的新老戰友們。“每逢佳節倍思親”,他們牢記神聖使命,繼往開來,卻忠誠不渝,始終堅守在祖國最需的地方,維護着祖國的安全、人民的安寧。一家不圓萬家圓。

值此中秋佳節來臨,我與詞友以晏殊體《破陣子》同體賦詞,特再填一首詞,敬獻給所有服役的戰友:


            《破陣子•中秋月圓》

                                        勇夫歸愚

夜夢白雲飄戶,晝窮藍幕流煙。待旦雪疆千日苦,總有甘甜潤史篇。故鄉立眼前。

白露紅黃靚葉,仲秋稻粟豐天。親破寒冬飛快遞,團聚銀屏網直連。國祥明月圓。


祝戰友們與全國人民一道,中秋快樂,萬事順意!


文字家園詩詞投稿專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