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相遇無論長短,認真活在當下都讓我們有機會微笑分別

今天來聊聊“好聚好散”。




緣起於今天看的一本書,之前已經看過一部分,今天重新翻閱,有句話忽然打動了我,覺得可以作爲未來的一個主題來書寫。




大意可以理解爲這麼一句話——




我們內在生命裏有許多的阻礙點,覺察到,並看見阻礙的源頭,當阻礙點消失時,成長隨之而來,生命也因此而更加光明燦爛。




繼而腦海裏就冒出了“好聚好散”這個詞。




之前的文章裏其實提及過,自己覺察下來發現,我對“好聚好散”有很深的執念。




一件事,一段關係,如果戛然而止,我會很難接受,尤其是在人際關係、親密關係中,我更難接受。




這種事情一發生,就宛如抽掉了我的底層基石,整個人會很難受,且湧現很多自我懷疑。




覺察到這個模式已經有大半年了,一直說些卻未動筆,今天因爲書的契機,覺得可以寫寫,同時也是作爲後續更多人生模式的覺察解讀的起點。




上一段關係結束後的好幾個月時間裏,雖然結束時候我們雙方都很融洽友好的溝通了,但是我內心一直很難接受這樣的事實。




因爲覺得說,好像明明相處很好,爲什麼突然結束了,到底什麼地方不對了?




這件事現在還沒有完全解答,不過我想應該快了。




但是當時那個問題確實一下子觸發了覺察,自己似乎對“戛然而止”的關係,尤其是親密關係,特別難以接受。




帶着類似的情緒不斷往前去回溯,發現了有兩件事情,似乎真的一直壓在內心深處沒有被深刻覺察。




而這兩件事,都和“分離”有關,且理論上是那時候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第一個場景,大概就是很小的時候爸媽離婚。




按說那時候我很小,對這種事應該是無感。




但是後來的覺察中,我總是能夠感受到這件事。




“我沒有家了”。




這是當時深深的感受。




此後便是漫長的黑暗,似乎沒有什麼固定下來的點。




後來我想,爲什麼以前從來沒有對這個場景下的強烈情緒有感知。




慢慢發現,可能恰恰是太過於強烈,超過了當時個體的接受力,所以內在感官刻意壓制和鈍化了感受,好像自己能接受。




但是感受不到不代表這件事的影響小了。




相反,這件事一直深深地刻在記憶裏。




寫到這裏,忽然想到,大概20歲以前,一直深深執着於爲什麼我爸媽當時會離婚,不斷去探求詢問很多人,總是希望弄明白髮生了什麼。




這個行爲模式,像極了每次親密關係的戛然而止我試圖弄明白爲什麼的樣子。




我想,這也許就是一種模式的因循吧。




第二個場景,應該是我四五歲左右的時候。




我爸把我留在一戶朋友家,然後某個夜晚揹着包走了,等他走出去一段距離,我才意識到我跟他會分開很久,再也見不到他,而那時候,我最親的人只有他。




所以這樣的分離對我來說是很絕望的,那時候的感知就是,人生中唯一一個重要的人也要離開你了……




現在還記得我當時一邊哭一邊追出去的場景。




而我爸就站在遠處的田埂上對我揮手,嘴巴說着我並不能聽見的話,然後繼續轉身走了。




寫到這裏其實很難受。




又一次覺得說,生命中的很多事情一旦發生就烙印在身心裏,即使我們記憶上“遺忘”了,但是我們的身心與言行仍舊會時時體現出那些東西。




到這裏,我慢慢理解了自己“好聚好散”的模式,以及,爲什麼尤其在親密關係中自己如此執着、難以接受。




因爲這種場景每一次的出現都會喚起過去的場景,讓現在的我再經歷一次以往和最親近的人分開的痛苦。




好的是,至少我現在理解了背後的原始場景,我想,看見是改變的第一步。




也許未來還會遇見這樣的戛然而止,但是我想,已經成年的我,已經擁有面對這些事情的能力。




這些戛然而止的關係,在個體層面下也許是突然的,但是倘若放在更廣義的生命歷程中,一切的發生也許不過是尋常。




另外想到了之前看《幸福的勇氣》時裏面提到的最佳分別。




我想,這樣一個論述,更加是應對所有分離最好的辦法吧。




我們所擁有的的時間很有限。然後,既然時間有限,那麼所有人際關係的成立都是以“分別”爲前提。這話並不是虛無主義,現實就是我們爲了分別而相遇。




如果是這樣,我們能做的事情也許就只有一件。在所有的相遇與人際關係中,不斷朝着“最佳分別”努力。




不斷付出努力,以便有朝一日分別的時候,可以無憾地說“與這個人相遇、一起度過的日子很對很值得”。




認真活在當下。




開始去愛吧,然後,與愛的人一起不斷朝着“最佳分別”努力。根本沒必要在意期限之類的問題。




願此刻與未來所有的相遇,無論長短,我們都能用心活在當下,分開時候微笑祝福,感謝相伴一程,各自奔赴下一場山海。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