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抄錄(10)

安娜·卡列尼娜
[俄羅斯]列夫·托爾斯泰

《安娜·卡列尼娜》是俄國十九世紀著名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之一。

小說講述了一位擁有一個八歲兒子的母親、漂亮的貴婦人安娜因爲追求愛情而讓自己陷入痛苦不堪的境地,她善良、美麗、自然、溫柔、充滿生氣,卻無奈受困於民族宗教與倫理道德之中,痛苦萬分,最終在患得患失、自我懷疑中選擇了臥軌自殺。

全書通過安娜一家以及與之有着聯繫的其他家族的生活發展描寫,簡單地包括了愛情、婚姻、經濟、事業等領域在當時俄國社會封建貴族秩序的影響下的發展,通過一個個事實來強烈地抨擊舊時代秩序,無聲且有力,同時也精彩地描繪出了在俄國新舊社會交替時所發生的社會現狀,——希望就在絕望的夾縫中重生。

以下爲部分精彩內容抄錄:

77、在生活中我想不出哪種處境沒有痛苦,人人生下來都免不了喫苦受難,這一層大家都知道,可大家都千方百計哄騙自己。不過,一旦看清真相又怎麼辦?

78、“要是不知道我這人是什麼,我活着爲了什麼,那就無法活下去。可是我無法知道,因此無法活下去。”列文自言自語。

“在無限的時間裏,在無限的物質裏,在無限的空間裏,分離出一個生物體水泡,這個水泡一剎那破滅了,我就是這樣的一個水泡。”

79、反覆思考往往使人猶豫不決,反而看不清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80、理智發現了生存競爭,發現了凡是妨礙滿足我慾望的一切人理都應該被消滅的法則。這是理智作出的結論。但理智不會發現應該愛人這個原則,因爲它是違反理性的。

81、他不能同意,根據幾百名開到京城裏來誇誇其談的志願兵的高調,包括他哥哥在內的幾十個人就有權說,他們和報刊表達了人民的意志和思想,也就是復仇和屠殺的思想。

他不能同意他們的意見,還因爲他同人民生活在一起,卻看不出有這種思想的表現,在他自己身上也找不到這樣的思想,但主要的是因爲,他和人民都不知道,都無法知道什麼是公共福利,卻清楚地知道,只有嚴格遵守擺在人人面前的善的原則,才能得到這種公共福利,因此不論爲了什麼目的都不要戰爭和鼓吹戰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