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凶猛》摘抄

作者:冯仑

其实中国很多企业家的失败,与其说是被现实压垮或者是经济失败了,不如说是败在自我评价上。他们承受不了周边的人对他们道德上的谴责,这种心理负担远远比现实负担更为沉重,我想每个真正下过海的人都有这样的心路历程。这是中国企业家的道德障碍,也是他们心理脆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举例来说,企业家要做事,就要破坏一种既定状态,而破坏一种状态的行为最公平的说法是一半人受益,一半人受害。

受益的人往往认为自己本来就应该受益,而不是因为你的努力和贡献,即便心里感谢你,表面却矜持不肯轻易说出来,于是所有的受害者首先会攻击你的变革。如果你壮着胆子再往前走一步,于是受益者的一半又可能受害了,会有更多人骂你。

最后可能连身边的老婆都会骂你多此一举。正常的人承受不了这个压力,于是就一个急转弯又回过来了。

可是这一转,原来受益的人本来在心里是感谢你的,后来发现你改变了,自己的利益又失去了,立刻又跳出来骂你虚伪、软弱、无能。原来骂过你的人则证明被骂对了,就更加盛气凌人地教育你不成熟,于是你里外都不是人,彻底成了“坏人”。

所以,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你只有很坚强地走到底,最后成功了,骂你的人也承认你是强者,大家才都觉得你好。许多伟大的人物都有这样的胆识和心路历程。

现在中国的企业家往往由两个东西包装着:一方面是媒体包装,给他树立了一个很高的道德牌坊,让他用生命努力兑现这个牌坊。一开始他可能很反感,但当媒体的包装为他带来了很多正常经营不可能带来的荣誉和经济利益时,内心也就愿意追求这种媒体包装了,而且乐此不疲。

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环境使得他为了企业的长远利益和个人前途要做一定的牺牲,而这种牺牲当中就有性格和人格的牺牲。

在这两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一大批被包装的企业家,而这种被包装的企业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种非资本、非经济利益的行为,最终很可能在市场上带来一种非市场行为。


不得不佩服,作者的观点很有见地。特别是在中国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很多时候我们做的事并不一定是我们自己想做的,而是被别人胁迫的。特别是这种公众眼中的大人物。

比如说灾情捐款,网友会对比各个企业家之间的捐款金额。

“某某捐少了,没良心,你看看人家……”

“某某不愧是良心企业啊,一出手就是大手笔,这样的企业才是民族的脊梁……”

自古以来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你能操控舆论,那你就将无往而不胜。

这一次某国企品牌的一手操作就玩得很溜,以至于让粉丝陷入了疯狂。猛然才发现市场不再是由资本家操控,而是由消费者来操控。这个就很意思了,某种程度上说明消费者不再是被人宰割的羔羊了,而真正实现了一定程度上【顾客至上】的金牌准则。

以前都是我(企业)需要你们(消费者)去适应,所以我做出了这个东西,现在变成了我们(消费者)需要这种行为,所以你(企业)必须去遵守。

但这也有不好的一点,如果被不法之徒掌握了这种财富密码,就可以肆意操纵消费者去打压竞争对手。等竞争对手全部被消灭的时候,他再露出自己的獠牙,那最终受苦受难的还是消费者。

而消费者的信任是不能被无下限透支的,一旦到了一定程度,消费者跟企业之间就会形成一种相互不信任的敌对关系,那这个生意就没得做了。

这时候势必会有更高级别的监管机构入场,但无论如何,生意都将变得更难做,最终消费者也落不到啥好处。

很可能会出现两败俱伤的结局,那就得不偿失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