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紅《自我的誕生》:你可以享受沒有邊界的生活

覺知
不要做那個, 在河中渴死的人;
藏在殼中躲避太陽, 卻哭喊着尋找光明。
走出牢房, 置身於陽光之下;
水面的冰山融化, 下面的纔會浮出。
覺知生命的真相, 成爲飛翔的鷹;
翅膀就在那裏, 人人生而有翼。
——魯米


沉醉心理學二十年,初心不改,砥礪前行。最近在得到同學的幫助下,學習了武志紅老師的《自我的誕生》,現將學習中的感悟分享如下:

一共五點:

一、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

這個愛的人,可以存在於親子關係或親密關係中,哪怕這個人後來離開了,依然有效,只在乎“曾經擁有”。當然,如果一直存在,自然更好。

當一個人的心中住下一個愛的人,他(她)便可以享受獨處,而不會陷於虛無。


二、邊界意識,不止是物理意義上的,包括身體邊界、財產邊界、心理邊界和情感邊界。

簡單來講,就是沒有我的允許,你不能進入我的空間。反之亦然。

邊界意識是朋友關係,職場關係等一切保持正常的前提,過度入侵別人的邊界會帶來傷害或關係的破壞。

我們現實生活中,很多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往往都是邊界不清,混沌糾纏的結果。

比如,職場上老闆隨意拿走員工的私人物品,不打招呼(不敲門)自由出入下屬的辦公室。

家庭中,兄弟姐妹中的大姐,過度干預弟弟妹妹們的家庭事務或個人情感裏去,“硬當家”、“強做主”。

婆媳矛盾,婆婆在兒子的小家庭中,把自己當成是主人,而把媳婦當成是外人。

三、自閉之殼,母愛包圍圈,家庭港灣,到社會熔爐,最後一個人會享有自己的無限世界。

嬰兒需要有足夠強大和穩定的母愛(或其他養育者類似的愛)支撐,才能從自閉之殼中走出來伸展自己。

每個人從小到大,都是一步步破殼成長的。

在某一個階段非常匱乏,得不到足夠的滿足或支持,可能就此滯留。當然,過度滿足以致於太多,也會導致貪戀而滯留。

“媽寶男”我理解的就是,在母子的共生關係中,母親過度給予(控制),從而對孩子自由意志的絞殺。


四、不是所有的愛都指向親密,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指向分離。

這是一個既傷感又溫暖的成長曆程。

我們知道,在平等交往的男女關係中,愛指向彼此之間越來越親密。

而父母對孩子的愛,在看着小鷹爬出蛋殼,逐漸長大羽翼漸豐的過程中,是逐步後退撤離的,把空間交給他(她)自己。

記得武志紅老師在視頻中,講過一個愛的感人故事。大熊貓媽媽每天和熊貓寶寶,朝夕相處悉心照料,熊貓寶寶一天天長大,有一天,媽媽遠遠看見寶寶獨自爬上一顆大樹時,轉身就離去了,連聲招呼都沒打。

五、你的善良要帶有鋒芒,不要一味的做爛好人。

“舔狗”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更不可能得到平等深刻的愛。

寫在最後

學習心理學只是讓我們更瞭解自己,更好地與人相處,知道有更多選擇,並不是要我們一定過成教科書那樣的生活。

每個人的原生家庭環境不同,個體成長千差萬別。可以歸因不要歸罪,試着去療愈。可以當自己內在小孩的父母重新養育自己,好好愛自己。

如果你覺得很享受現在的關係和生活,那就好。如果不舒服或者感到痛苦,那就按照心理學理論指引的方向試着做出改變,而不是相反給自己找不痛快。

真愛一個人,試着去做對方的容器,接納對方的好,也容納對方的壞。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