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中有弛 動中有靜——《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三)

張中有弛  動中有靜

                 ——《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三)

                王傳學


    第三,張中有弛,動中有靜,波瀾起伏,丘壑縱橫,使戰爭描寫節奏鮮明,具有韻致美。

在整部《三國演義》中,大大小小的戰爭連綿不斷,如果從頭一直打到尾,讓上百名謀臣武將輪番施計廝殺,那就很容易落入敗筆,使讀者眼花繚亂,把緊張的心絃一繃到底,缺少喘氣、回味的餘地;同時也會降低作品的思想性,削弱作品的藝術魅力。羅貫中沒有這樣做,他很好地駕馭了敘述的節奏,設置了情節的丘壑,常常在緊張的戰鬥中用抒情味極濃的筆觸,點染出充滿詩意和幽韻的氣氛,使緊張激烈的戰爭情節間有舒緩的餘味,顯示出張弛得宜的節奏感。

    在藝術節奏上達到最高美學韻致的,當推赤壁之戰的描寫了。早在赤壁之戰正式打響之前,羅貫中就已匠心獨運地設置了多層藝術丘壑,在文勢上節奏鮮明地呈現出一起三伏的藝術落差:先通過曹操揮師窮追劉備,當陽一戰使劉備幾陷絕境;接着寫曹操馳書孫權會獵於江夏,近置劉備於倒懸之危,把戰爭的氣氛一下子渲染到了白熱化的緊張程度。然後筆勢一轉,徐徐降溫,漸露轉機,乃至靜謐——先是魯肅來江夏弔喪,並陪同諸葛亮至柴桑晉見孫權。再是諸葛亮舌戰羣儒,智激孫權、周瑜,促其堅定抗曹信心,結成孫劉聯軍,使聯吳抗曹的戰略得以實現,劉備也隨之轉“寇”爲“主”,徹底解除了被“剿”之危。最後是在曹軍進逼赤壁、兩岸戰雲密佈的情況下,奇異地出現了周瑜和諸葛亮的施計鬥智,周瑜大宴賓客,孔明草船借箭,龐統西山庵誦兵書,曹操臨江橫槊賦詩等歡愉、舒緩的場面。尤其是孔明率草船逼進曹營借箭時,插入了詞意婉豔的《大霧垂江賦》,更給人在感覺和心理上造成了一種幽雅、安謐的氣氛,從而使藝術落差降到了幽謐徐緩的最低度。這種幽緩的藝術境地,使後面的赤壁之戰正式打響後異峯突起,起落懸殊,節奏鮮明,氣勢猛增,襯托出兩軍相接、舟揖相錯、火光張天、刀戟蔽日、殺聲如潮、血肉橫飛的激戰景象;更使讀者稍稍平靜的心緒陡起波瀾,產生了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這種動中有靜、錯落有致的藝術手法,在整部小說的戰爭描寫中比比皆是。例如,作者剛寫完袁紹和公孫瓚、孫堅和劉表之間的戈矛相爭,就接敘董卓、呂布和貂蟬之間的風韻糾葛;驚心動魄的官渡之戰和冀州廝殺的烽煙尚瀰漫天際,喊聲尚縈迴耳際,忽又插人曹丕納甄氏人簾的故事。在劉備和孫權正爲爭奪荊州而劍拔弩張、戰雲驟飛的時候,偏又來了個周瑜巧施美人計,順順當當地演了一出劉備東吳招親的小喜劇。彝陵之戰中,陸遜火燒蜀營七百里,殺得劉備丟盔棄甲,狼狽逃竄,損兵折將,一敗塗地。正當劉備急逃、陸遜猛追之時,兵至魚腹浦,路遇八陣圖,卻忽然轉出個黃承彥,竟與陸遜說天道地講起生死陣法來了,使緊張的戰鬥歸結於輕鬆的笑談。從而收到了既跌宕起伏,又剛柔和諧的藝術效果。

    這種張中有弛、動中有靜的藝術表現手法,使《三國演義》的戰爭描寫情節起伏跌宕,節奏徐急變幻、細膩明朗,極富於情境美和表現力,使讀者在欣賞中能實現緊張、輕快的精神狀態的互相轉換,從而獲得更大的美感享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