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次分明 詳略得當——《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一)


                                 主次分明    詳略得當 

                  ——《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一)

                                                   王傳學


   《三國演義》是一部以戰爭爲主要題材的長篇歷史小說。小說從各路豪強鎮壓黃巾起義開始,到晉滅吳統一全國止,寫了上百次大大小小的戰爭,其中主要的有四十多次。戰爭雙方參加的人數從幾千人到上百萬人不等;戰爭的形式多種多樣,陸戰、水戰、攻堅、對壘、列陣、偷襲、伏擊、火攻、水淹,種類繁多,形式各異,幾乎表現了我國古代一切形式的戰爭,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戰爭的多樣性和複雜性,無異於一部軍事百科全書。 

   但是文學作品畢竟不同於軍事著作。作爲一部長篇小說,如何以其藝術魅力吸引讀者,使讀者從作品中獲得精神愉悅和審美享受,這是作品能否受讀者歡迎的主要因素。一部以戰爭爲題材的小說,如果只求通篇寫得緊張激烈,從頭到尾打得熱鬧,殺得痛快,那麼即使一些場面寫得再精彩,情節再曲折,也只會增加讀者的心理刺激,是不會有多少藝術價值可言的。《三國演義》之所以幾百年來流傳不衰,除塑造了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外,其描寫戰爭的藝術功力和由此產生的審美效應,也是一個主要的因素。下面從三個方面探討一下《三國演義》戰爭描寫的藝術美。

    第一,主次分明,詳略得當,使戰爭描寫具有層次美。

戰爭是敵對雙方矛盾激化的產物,有其複雜的歷史背景和現實原因,有衆多活動的人物代表各方的利害衝突,有戰爭展開的曲折過程,如果把這些都展示出來,必然會使作品繁瑣雜碎,茫無頭緒。羅貫中在寫每一次戰爭時丟棄了那種事無鉅細、羅列盡致的寫法,抓住主要矛盾,突出敘事重點,顯示出戰爭描寫的層次感和明晰美。

首先,寫戰爭的爆發階段,重點寫戰前的準備,其次寫戰爭的爆發。任何戰爭的爆發都有一個醞釀過程,戰爭的起因,戰爭時機的選擇,兵力糧草的準備,都有一個形成的過程。作者集中筆墨,把戰前準備階段的情況作仔細的文代,就使讀者明白了戰爭的是非曲直,增加了對戰爭全局及參戰主要人物性格的瞭解。例如在“報父仇曹操興師”一回裏,寫的是曹操爲報父仇興兵侵犯徐州。作者用許多篇幅寫了戰爭爆發之前的原委:徐州太守陶謙爲結納曹操,熱情款待操父,並派兵護送,操父反被護送兵將殺死,這本來與徐州軍民無多大幹系。但操爲報父仇,興兵洗盪徐州,“令但得城池,將城中百姓,盡行屠戳”。這就清楚地交代了曹操此次興兵的不義性,爲下面劉備、孔融、田楷等舉兵來助留下伏筆,也使讀者對這次戰爭的性質、對曹操這個人物的本性有了全面的認識。

其次,寫戰爭進行階段,重點寫主帥戰略戰術的運用,其次才寫戰場上金戈鐵馬的拼殺。每次戰爭,除兵力懸殊,如曹劉長坂坡之戰外,一般決定勝負的是雙方的主帥。主帥的戰略戰術運用得當,就可以掌握戰爭的主動權,取得戰爭的勝利。《三國演義》在敘寫每次戰爭時都抓住了這一矛盾的主導方面,用濃墨重筆寫主帥的軍事部署、兵力調配、計謀的策劃,直至主帥的上陣廝殺,使這些主要人物在矛盾衝突的激烈旋渦中充分施展其才能,展示了一個個鬥智鬥勇的精彩場面。例如在著名的街亭之戰中,作者重點寫了蜀、魏雙方主帥的鬥智。雙方主帥都知道街亭位置的重要,圍繞街亭的防、攻展開了主帥智慧的較量。作者集中筆墨,重點寫了諸葛亮的兵力部署:他命馬謖、王平去守,一再囑咐他們要小心謹守。二人引兵去後,“孔明尋思:恐二人有失”,又命高翔去守街亭東北的列柳城,“孔明又思:高翔非張郃對手,必得一員大將屯兵於街亭之右,方可防之”,乃命魏廷引本部兵去,“至此恰纔心安”。作者通過對諸葛亮心理活動的描寫和兵力部署周密的交代,突出了雙方主帥戰爭指揮藝術的較量:一個是攻有方略,一個是守有勝算,真是棋逢對手。但由於孔明在用人上先失一着,致使滿盤棋輸,導致了這場戰爭的失敗。作者這樣詳細地描寫交戰雙方主帥對戰略戰術的謀劃運用,並把它作爲戰場正面交鋒的起點,就可以極其簡要地把戰場的形勢交代清楚,引導讀者從全局、從戰略方針的確定、從戰術的運用這些方面去觀察戰局的變化,便於讀者總攬全局,把握戰爭的全過程。

再次,對戰爭情況的描寫,重點寫鬥智,其次寫用武。戰爭是門軍事藝術,集中體現了雙方將士的智慧的高下和武力的強弱。從戰爭全局看,鬥智往往比用武更顯得重要。孫子說:“多算勝,少算不勝”(《孫子·計篇》),就突出了用計的重要。英勇無比的呂布,因缺少計謀,死在足智多謀的曹操手下;擁有良將的劉備,卻屢遭失敗,無立身之地。原因何在?作者借用水鏡先生的話說,“蓋因將軍左右不得其人耳”,即劉備身邊缺乏“經綸濟世之才”。直到請得諸葛亮後,形勢才爲之改觀,這說明智謀的極端重要。特別是作者塑造了諸葛亮這一超羣拔俗的人才,簡直是智慧的化身,他謀劃超常,神機妙算,取得了多次戰爭的勝利。他的率兵伐魏與司馬懿的率兵抵禦,與其說是雙方軍事力量的對抗,毋寧說是雙方主帥智慧的較量。同樣的魏兵,在曹真手下是節節敗退,喪地失城,曹真本人也被諸葛亮氣死;而司馬懿卻能審時度勢,善於用兵,雖喫過敗仗,但能總結教訓,以有效的謀略遏住了蜀軍的進攻,顯示了自己不凡的智慧。在兵力不相上下的情況下,統帥智謀的高下往往是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即使在兵力相對弱小的情況下,由於主帥的智謀超羣,計高一籌,也能反敗爲勝,轉危爲安。如曹操官渡勝袁紹,孔明新野勝曹仁,陸遜彝陵勝劉備等。特別是陸遜取荊州,更是鬥智的勝利。《三國演義》注重鬥智的描寫,爲我國古代戰爭藝術寶庫留下了燦爛的篇章,也是讀者最爲津津樂道的。

又次,寫戰爭過程,重點寫決定戰爭勝負的場面,其次寫戰爭的一般性過程。每次戰爭都是由許多戰役組成的,其中往往有決定勝負的關鍵場次,這是矛盾的焦點。作者在敘寫中常常把這些場面作爲重點,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展示了這些關鍵場次對全局的影響,而對一般過程則寫得比較簡略。如彝陵之戰中,對蜀軍初戰的勝利、進軍的過程都寫得比較簡略,而對吳軍火燒蜀軍連營這場關鍵性的戰役寫得很詳細,既有場面的描繪,又有主要將領乃至一般將領的戰鬥描寫,既有整個戰場的鳥瞰,也有重點人物的勾勒,有條不紊地展現了蜀軍慘敗、吳軍全勝的情況,給人以清晰深刻的印象。

總之,這種主次分明的結構方法和繁簡適宜的描寫藝術,使《三國演義》中的戰爭描寫宏大而不空疏,縝密而不瑣細,具有一種層次分明、幹壯枝茂的協調美。

                                                                                    (未完待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