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在世俗而又超脫世俗的心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關鍵是:心遠。

陶淵明告訴我們,心遠了,地自然會偏,用不着你千里萬里。

老陶的意思是,要有一顆在世俗而超脫世俗的心。青燈古剎,倒是能遠避塵世,但喧囂還會生自內心,也唯一念不起,纔可念念不起。這時候,即便身在鬧市朝堂,也能淡然清寂。

也因此,特別喜歡杜甫的“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句。這種超脫,必然浸潤着人生的智慧。

他晚年寓居杜甫草堂,顛沛流離,按世俗的標準,足夠落魄了吧。你看他閒坐水檻邊,一會兒見“細雨魚兒出”,一會兒見“微風燕子斜”,唯盪滌了心中苦痛和憂愁的人,纔會盛下如此景緻,才能生髮“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之深刻體悟。活到如此境地,老杜要得很簡單:就讓城中十萬戶兀自喧鬧去吧,我有此地兩三家的清寂足矣。

什麼是超脫呢?超脫必然是靈魂的去世俗化,必然是精神世界慢於那個時代,必然是功名慾望落後於他人,必然是人生的真正趣味。

最後,清淡到剛猛:去他孃的,我什麼都不要了!


我們似乎天性有着防禦的性格,深宅,高牆,大院。在個人的天地裏,既要寬綽,又要封閉,寬綽炫耀豐裕,封閉展示安全。這還沒完,在自我安定的基礎上,最好還能俯瞰四鄰,便是完美。

這樣既護住自己,又可看見別人。

然而,就是在這個向外的維度上,便呈現出另一種性格。這種性格里,包含着人性截然不同的兩個方向:崇高與猥瑣,溫暖和寒涼。也就是說,所謂看見,一種是見不得別人有痛,一種是要看到別人在痛。前者以心疼照見人世厚道,後者以陰暗照見人性無聊。

在別人的痛苦裏獲得快感。這樣的無聊,等同於無恥。人越沉於世俗,越流於惡俗,越惡俗,越噁心。這時候,內心有序,就顯得十分重要了。所謂有序,是指人性會止於當止,少扭曲,少荒誕。或者說,在有序的人心那裏,人是收斂和剋制的,有敬畏,有底線。

好在,在崇高的方向上,可觸摸到人性的溫暖和光輝。是的,能心懷四鄰,滿蘊疼惜,在一顆人心的寬廣處,見證的不僅是一個人的高尚,而是整個人類的遼闊。

前一刻,會擔心着人類的前途。這一刻,又驚心於它的博大和深邃。

偉大人性的能量就在於此:有時,它不會帶來文明和希望,卻可以超度邪惡和絕望。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