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無論過往如何,當下都是重新選擇未來生活方式的起點

今天來聊聊“容錯性”這個話題。


容錯性這個術語最早接觸其實是在高中生物,講關於生物遺傳物質的複製、轉錄時提到的。


其大意時,允許出現多重形式的匹配指向一個結果的信息傳遞形式,這樣一來提高了效率,二來降低了傳遞中出錯的效率,對生活遺傳信息快速穩定的傳遞起到了很有意義的作用。


當然,提出這個不是爲了聊生物學,一定是爲了迴歸生活實踐的致用思考。


最近想到這個是因爲前天睡得太晚,於是早上錯過了大家約定的冥想打卡,然後當天要有100的紅包,以及連續100天6:20起來40分鐘冥想打卡的目標也失敗了,所以還是有點喪的。


不過喪了半天,腦海裏閃現朋友之前給我分享的他的一個體感——


可能我連續性的目標沒有達成,但是我可以改成,最長連續目標呀,又或者,最長行爲天數呀。


這些目標都是一種替代性,也可以指引我們更加積極,不是非得定準那一個不可以動。


想到這個,我忽然覺得,這就是我正在面臨的糾結呀。


連續100天完不成了,那就看100天裏持續了多久呀,要是就這1天,甚至,就算之後還有這情況,又如何呢?


相比於以前100天裏沒有一天早起,起來了也沒幹啥,現在100天裏有這麼多天的早起,這麼多天的冥想,不是已經在變得更好了嗎?


想到這裏,自己當下釋然的同時,腦海裏也浮現出一些話語和模式,覺得可以用這個思維來考慮一下,也許會有更多視角下的釋然。


我都這個歲數了,我還能怎麼辦


說這話的人,相對以30-35的人居多,所謂的中年職場危機嘛。


以前我對這些發表意見,總有一種站着說話不腰疼的感覺,以及,大衆覺得我自己又沒有體會過,怎麼有資格評價呢?


要說真的經歷,可能我確實沒有,但是相似的我還是有的,我認爲這裏面是有模式上的同構性的。


這句類似的話語我也聽不少人說過——


“出生在這樣的家庭,我還能怎麼辦呢?”


說出這話的人往往比較喪,表現出對生活的無能爲力。


這話我以前也說過,也埋怨過,指責過,痛恨過。


但是17年3月的一次50㎞徒步活動,在有過最難熬好幾次想要放棄,但最終堅持下來的經歷後,腦海裏湧現了一句話——


過去的事情我無能爲力,但是未來的人生我可以選擇,我可以爲自己負責。


而後我較少再有原來的心智,不指望也不抱怨,就從此刻當下開始努力。


現在回首,一定程度上我活成了自己希望遇見的人。


這個模式,我想放回原有語境也是一樣的。


也許過去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這就是我們放棄和自怨自艾的理由了嗎?


我想,如果真的放棄,那就沒有任何希望,倘若繼續往前,哪怕結果不是最初開始努力所達到的,那也比放棄好多了。


既然如此,就看個人選擇了。


“種一棵樹最好的時間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


道理如是。


人生視角上,還有許多這樣的時刻,過往我們可能都以A的方式去度過,某個瞬間,我們想改變,但是會有積重難返的感覺,會懷疑其意義。


但是,回到了那句話,“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今日種種譬如今日生”,過去的,已經過去,無能爲力,不可再追,當下以及未來的每一刻,我們都真真切切地可以選擇——


接下來的每一天,我打算以什麼樣的方式去活,去遇見每一個人。


也許很難,但是,至少是難而正確的事情,不也值得一試嗎。


分享一則關於“當下重新重新選擇”特別打動我的一個片段,源自都梁小說《亮劍》


以上,諸君共勉,思之行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